原标题:掌握这种思维模式,你才会比别人更加聪明
你有没有以下这些状况:
- 面对问题时,毫无头绪,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思考?
- 跟别人阐述一件事,很难组织语言,无法表达清楚?
- 组织安排某些任务,往往东一头西一头,不成系统?
如果你有类似这些问题,说明你缺乏了一种思维模式,就是“结构化思维”。
什么是结构化思维?
所谓结构化思维(Structured Thinking),就是指面对不同的难题时,能够把零碎的信息,进行系统化的思考,从而系统制定行动方案,以此解决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
手机,自行车,风扇,保时捷,洗衣机,电脑,单反相机,空调,飞机。
想要记忆这九组词语,对于你来说,是不是会有一定的困难?说不定这头记完,转身就忘记了。
但是,如果把这些词语“结构化”,把他们变成系统的形式,我们记忆起来就会更加容易。如:
数码产品:手机,电脑,单反相机。
交通工具:自行车,保时捷,飞机。
家用电器:风扇,洗衣机,空调。
这样,我们只需要记忆三个大类,在三个大类的基础上,记忆每类下的三组词语,我们就很容易把它们回忆起来。
这就是结构化思维的运用。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因为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的时候遵循两个定律:
1,同一时间不能处理多个信息;
2,喜欢捕捉有规律的信息;
对于第一个定律,美国心理学家George A.miller已经明确提出,人类大脑短时记忆的容易是7±2,就是记忆的组块一般是七个,有时却会在5个和9个之间波动。
而对于第二个规律,通过下图就能了解一二。
著名的卡尼萨三角形错觉。
在图中,我们似乎会看到一个倒三角形。但是客观来说,其实图上没有什么三角形,只有零碎的线条和3个有缺口的圆。
而我们大脑,却把这些信息“有规律”地组成了一个倒三角行,让我们觉得,图中有一个倒三角形而已。
这就是我们大脑的特性。
想要让自己的思考能力提升一个层次,我们必须按照大脑的特性去运作思考,而结构化思维,就是一种比较有用的思维模式。
没有结构化的思维,如同一间杂乱无章的房间一样,无法零散而破碎想法集中起来。然而在结构化思维的帮助下,这个房间,就会变成一个有条有理、层次分明的“工具箱”。
好比你跟上司汇报上个月的业绩,说了一大堆对问题的解释,却没有具体事实,也没有分析思考,老板都不知道你要干嘛?
但如果你的表达能够运用该结构化思维,先直接给出结果what,然后再详细说明why,最后提供解决方案how,这样听的人就一下子清楚明白了。如:
“老板,不好意思,上个月的业绩,跟上一年的同比增长,跌了10%个点左右。(what)
上个月由于我们的对手,对于竞争产品推出了一项减免优惠措施,导致其产品销量大增,很多客户都把消费转移到他们身上,光顾我们的人就少了。对比上年同期的业绩,我们就下降了10%点左右,增长有所放缓。(why)
不过我们这个月,已经在尽力修补了,我们会针对购买用户,提供10%的优惠补贴,会赠送礼品,还提供免费上门的安装服务。”(how)
这样表达,是不是层次分明,一听就懂?
一个人逻辑表达能力强不强,就要看他的语言组织能力,是否具备逻辑框架,从而整理出清晰的思路。
所以,结构化思维不仅能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让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更有逻辑,跟人表达时更加清晰,解决问题时也更有效率。
而这,就是结构化思维的好处了。
结构化思维的运作形式
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想要通过结构化思维去解决,一般会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就是自上而下构建结构,第二种就是自下而上归纳结构。前者是演绎推理的思考模式,后者则是归纳推理的思考模式。
例如我问你“今天去哪里玩”,运用自上而下的思维形式,就可以建构一个结构,回答我说:我上午去逛商场,下午逛书店,晚上看电影。
这样“上午、下午、晚上”,就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结构。
但如果我问你,“怎么看待积极的心态对生活造成何种影响”,要回答这个问题,你的想法还是比较零散的,一时之间很难想出一个结构。这时,你就需要从各种想法当中,归纳出一个结构,然后进行表达。
两种运作形式的具体做法如下:
1、自上而下构建结构
《金字塔原理》一书,提到一个观点:
“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撑,每个一级论点可以衍生出其他的分论点。”
按照这个形式“自上而下”地排列,就会得出下图这样的“结构”:
例如我问你一个问题:今天你都做了什么?
一般的回答,不是“没事做”,就是“上班”、“在家”之类的,内容比较干瘪,因为你只给出了结论。
但是,如果你让自己的回答丰厚起来,你就需要按照自上而下的思考方式,去组织语言,将其变得结构化起来。如:
今天一整天都没干什么,都是做自己的事而已。(中心论点)
上午的时候在家玩电脑游戏,那个最新的《古墓丽影》,已经差不多要通关了,还有最后的BOSS没有打。(论点一)
然后下午就去商场买了一些日常用品,因为家里的沐浴露和洗发水都快没了,我一吃完饭,刚想起来就出去买了。(论点二)
至于晚上,就继续看书啊,那套《罗马帝国衰亡史》,我才看到第二本,进度太慢了,不得不捉紧时间。(论点三)
这样表达,是不是给人更有结构的感觉呢?
当然,这只是举例子,日常生活别人问你干什么,不可能如此详细地说出来。
但是,当你面对一些工作上的问题时,如前文向老板汇报工作,就需要用到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去组织语言,进行表达了。
这种思考方式的操作方式,大概可以分为三步:
1,从杂乱的事情中提炼核心观点。
如“一整天都没干什么,都是做自己的事”,是从自己一天当中所有事情当中,提炼出来的核心观点。
2,根据中心观点,给出三到七个的论据支撑。
如你上午干了什么,下午干了什么,晚上干了什么,以时间点作为逻辑线,给出三个论据支撑。
3,给论据提供相应的案例,以作说明。
如你玩游戏,是玩了什么电脑游戏;逛商场买东西,是买了什么东西;看书,是看了什么书等等。
当你能够做到这样子,你就可以针对某些问题,很快速地找到一个结构,将你零散的想法,组织起来,进行结构化表达了。
2、自下而上归纳结构
这是“自上而下”思考的逆向思维形式。
当你不知道运用什么样的框架组成结构的时候,就可以按照“自下而上”的思考,把信息归纳出某种结构形式。
这个步骤可以分为四步:
第一步,尽可能列出跟中心论点相关的要素。
例如文章开头那个举例,你把要记忆的东西,全部都罗列出来,诸如手机,自行车,风扇,保时捷,洗衣机,电脑,单反相机,空调,飞机等。
第二步,找出要素与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些要素,可以按照哪种逻辑关系组合起来呢?也就是说,这一步,就是给要素“分门别类”。
经过你的观察后发现,这些词语,可以按照某个逻辑形式组成三大类。例如手机和电脑之间,具有相关的逻辑关系;自行车跟飞机,也有某种相关的逻辑关系。
你需要从中找出来。
第三步:把要素的逻辑关系,总结概括成核心观点。
现在你已经发现了不同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现在你就要用一个词汇,把他们概括总结出来。
于是,这些词语就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数码产品、交通工具和家用电器。
这种逻辑关系,是一种可以被发现的规律,诸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重要性顺序等。只要找到出来,你就能够进行总结概括。
第四步:遗漏补充,完善观点。
现在你已经知道,这些要素可以怎么进行分类,组成什么样的结构。剩下的,你只需要寻找遗漏的部分,把它们补充回来就行了。
这一步是一个完善思考的过程。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讲述一件事,多多少少都有漏掉的地方,而这些地方,说不定对我们提供说服力的表达有很大的帮助。
MECE法则
想要更好的运用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首先你要掌握MECE法则。
在上面自下而上的思考四步里面,运用MECE法则,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罗列出各种要素。
所谓MECE 原则(Mutually、Exclusive、Collective、Exhaustive),指的就是相互穷尽,不重叠;完全穷尽,不遗漏。
换言之,对于你的核心观点,这些分类能够完全用作代表,而且,它们之间又不会存在相互包含和重叠的部分。
这个法则,有几种穷尽方式。
第一,二分法:把信息分成A和非A两个部分,比如国内、国外,未婚、已婚……
第二,过程法: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流程、程序,对信息进行逐一分类。特别适合用于对项目进展和阶段的汇报上。
第三,要素法:比如优秀员工的7种品质、公司的组织架构图等。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各个方面特征。
第四,公式法:按照公式设计的要素去分类,比如销售额=单价x数量,这里就把销售额通过公司拆解成了单价和数量。
第五,矩阵法:使用两次二分法,比如把工作分成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4类。
例如,小蚯蚓一定会被辞退,为了解释这个观点,运用MECE法则,要怎么论述呢?
把辞退的理由全部罗列出来,对这些要素进行分类,最后针对要素,总结出自己的核心观点。
这样就能够自下而上地思考,提炼出你的中心思想了;而想要表达出来,你就可以运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去阻止语言阐释出来。
当你掌握这种结构化的思考方式后,你的思考和表达,就会变得更加清晰。
如何培养结构化思维?
想要让自己的思维变得“结构化”,首先你要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思考模式。
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摒弃固有的思考习惯,用一些新的结构化的思考方式,去处理这些问题。
只有这样,结构化思维才会变成我们的新习惯,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
以下两个方法,可以帮助你获取这种思维能力。
第一,通过大量阅读,积累相关框架。
如今的年代,经过不同的学者或者专家的大量研究,已经总结出很多有用的知识和框架,供我们使用。
只要通过阅读去积累这些框架,就能够帮助我们思考和表达。
例如 STAR 框架:Situation 情境;Target 目标;Action 行动;Result 结果。
SWOT框架: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
时间框架:以时间作为逻辑线,如过去、现在、将来;昨天、今天、明天;前期、中期、后期;上午、下午、晚上等。
空间框架:描述地理位置,如:前面、中间、后面;亚洲、欧洲、美洲;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家里、学校里、公司里等。
顺序框架:1、2、3、4;A、B、C、D;甲、乙、丙、丁。
其中,“时间框架”可以说是万用的框架,平时我们建立时间线去表达,很容易运用到这种框架;而顺序框架,更能够让我们的表达更有层次和条理,从而让听众明白到我们所说的内容。
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对应的框架,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思考和表达。
第二,在日常生活中刻意思考。
学习的最佳办法,就是刻意经常地在生活当中运用出来。
每当学到什么新的知识和理论,都要思考这些知识,可以运用在什么地方。这些知识,又可以组成什么样的框架,或者归入哪些框架类型当中。
如果是新的知识,就尝试自己打造出一个新的框架。例如你要演讲,别人有自己的一套演说法则,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么说都有自己的框架,那你可以在此基础上,发明出一套自己的框架,帮助自己表达。
怎么“发明”呢?写作就是最好的方式。
坚持用结构化思维的方式写作,把你的思想系统的输出,你就会由此养成思考习惯。
坚持用这样的方法锻炼自己,你的表达会更犀利、逻辑思维会更清晰、语言组织的条理性也会更分明。
就算让你遇到即兴发言,你也能迅速找到思维框架,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出自己的自信和优势。
而这,就是结构化思维对我们的益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