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宝宝还很小,但为了宝宝自己以及周围人的安全,为了宝宝能更好地适应这个世界,还是很有必要给宝宝设定适当的限制。
让宝宝渐渐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强化宝宝良好的行为,同时阻止宝宝做出不太理想的行为。
比如,宝宝喜欢拽妈妈头发,喜欢咬人……即便宝宝还年幼,也应该及时引导宝宝改正。
由于小宝宝的语言理解力、记忆力和注意力的发展还不够充分,因此,这时候要宝宝遵守规则,只是为了达到安全、减少伤害的目的,而不是为了教会宝宝懂得什么复杂、高深的道理。
因此,苦口婆心的“讲道理”就不用了(小宝宝多半也听不明白)。
我们需要更具体、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小宝宝纠正不好的行为,也让小宝宝自然的做出更好的、爸爸妈妈更乐于接受的行为。
8至12个月
这么大的宝宝,差不多会爬甚至会走了,行动力变强、超爱探索,却完全不知道自己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因此也是爸爸妈妈最应该考虑设定限制规则的时候。我们可以:
一、做好整理
把不想让宝宝碰到的东西都收好,放到宝宝们“触不可及”的地方;同时把对宝宝友好的物品,放在宝宝的探索范围内。
宝宝探索的风险降低,也使得遵守规则变得更加容易。
二、少说“不”
当我们发现宝宝做一些危险的事情,或是故意犯错的时候,通常脱口而出“不行”、“不可以”、“不能”……
但对于这么大的宝宝来说,这招并不好用。
宝宝确实可以通过我们的声调判断出“不行”这个词,好像和“乖宝宝”、“妈妈爱你”这些话不太一样,但他还是不理解“不”的真正含义,也无法因此控制自己的行为。
不如用更能吸引宝宝注意的声音、手势来表达“禁止”这个概念。比如一旦宝宝要爬到门口,妈妈就发出“唔~~”的声音,同时竖起手掌做出“禁止”的动作,吸引宝宝停下来看你。
多次重复,宝宝一看到手势,就会明白妈妈的意思,这样一来,爸爸妈妈也不用大声、紧张的对宝宝大吼大叫,不用担心自己成为一个习惯“吼叫”的父母。
12-24个月
1岁以后,孩子的语言理解、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爸妈设定规则的时候,语言沟通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了。
一、简单解释规则
可以开始给孩子简单地解释一些基本规则,比如“不要拉小猫的尾巴,可以摸摸小猫的背”。
二、紧急情况大声说“不”
遇到过马路、或宝宝要触碰到插座这类紧急、危险的情况,完全可以对孩子大声说“不”这个词。
当然,说“不”的频率不要太高,说多了效果就不好了。
平时说得少,关键时说出来更有效,孩子就会知道:在某些时候,没有谈判的余地!
三、处理小孩子的大脾气
快2岁的孩子正是爱发脾气的时候。这是大多数孩子是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部分。
有的孩子会因为被别的事物吸引,而很快冷静下来;
有的孩子需要妈妈一个大大拥抱,就慢慢好起来了;
还有些孩子,发脾气的时间更长,沉浸在不好的情绪里难以自拔,这时就需要爸爸妈妈帮助孩子走出来。
给孩子一个拥抱、和一个吻,轻轻解释刚才发生了什么,对孩子说:“嗯,刚才真是不容易,我们好难过啊!”
遇到孩子大发脾气的情况,更详细的处理办法,请参考:链接孩子发脾气的“5个阶段”——如何处理小孩子的“大脾气”
24-36个月
2岁以后,宝宝的活动范围更大了,与此同时,面临的“社交问题”也越来越多。
爸爸妈妈的关注点也从在家中的衣食住行,延伸到宝宝在外面的交友问题:
会不会跟别的孩子玩?
会不会跟别的小朋友抢玩具?
会不会跟别的孩子打架、咬人?
2、3岁的孩子可以理解简单的命令、同理心和因果关系。因此,爸爸妈妈可以在引导孩子时使用这些概念。
如果孩子们发生了冲突,我们可以:
1、先把两个孩子分开,避免进一步的伤害。
同时别忘了先替自己的孩子,跟对方小朋友和家长说一声:对不起。
2、梳理好自己和孩子的情绪。
“你打人了,妈妈知道你/很生气/很委屈/很难过/很害怕……”如果孩子情绪激动,那么多重复说几次。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会渐渐平静下来。
3、让孩子关注对方小朋友的感受:
“你看小弟弟都哭了,因为你刚才打了他,他现在很痛!”
对被打的孩子表示关心和同情,也教导了自己的孩子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慢慢培养起孩子的同理心。
等孩子平静一些,带孩子去给对方道歉。
4、为孩子提供沟通和语言技能的支持
可以用角色扮演、过家家的游戏方式来教孩子。比如把手偶玩具拿出来,爸爸妈妈和孩子分别扮演一个角色,就演一个和孩子之前发生的争执很类似的场景:小熊和小兔子都想玩小汽车,它们俩应该怎么办,它们可以怎么说?
在游戏中教会孩子这些语言:
“球,能不能借我玩一下”
“我用我的小汽车和你换,好不好?
“等你不想玩了,可以给我玩吗?”
“请你坐过去一点”
“我等一会儿再来问你要”……
如果孩子能主动提出这些建议,能使用这些商议性的句子,那再遇到孩子间的小矛盾和小冲突,他就知道,除了打人,还有好多、更好的处理方式呢,没必要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