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James Stanier,工程副总裁@brandwatch
译者 | 弯月
责编 | 屠敏
出品 | CSDN(ID:CSDNNews)
以下为译文:
最近有消息透露,可口可乐每年生产300万吨塑料包装,这相当于每分钟生产20万个塑料瓶。这则消息是由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书透漏出来的,消息本身旨在提高人们对我们生产的垃圾规模的认识。
经过几十年不断生产只能靠填埋处理的材料,我们开始注意到垃圾的隐患。从大公司到每个家庭的垃圾处理都是其中一部分:2017年英国家庭垃圾的回收率为45.7%。根据欧盟的目标,到2020年英国的家庭垃圾回收率需要达到50%以上。在我小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垃圾回收。
作为消费者,我们更加明智,也更加注重我们购买的产品的来源。我们想知道我们的食物来自哪里,采用了怎样的工序,我们也愿意花费额外的费用来支持对我们和环境有益的产品。根据土壤协会的报告,英国有机农产品的销售量每年都在稳步增长,尽管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有机农产品是一个昂贵的选择。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从环境和道德的角度来看待他们购买的实体产品。制造对地球有益的产品不仅是人们对品牌的期望,也可以成为品牌的主要卖点。巴塔哥尼亚在服装行业另辟蹊径,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即使这意味着他们的产品价格非常高昂:有机棉T恤衫的成本为29英镑,而普里马克的每件T恤衫才2英镑。只有老天知道如此低廉的价格犯下了怎样的罪行。
巴塔哥尼亚T恤衫虽然价格高昂,但也可以确保你从他们控制的供应链中获得可持续生产的无污染棉花,而且他们还支持了一家公司回收你从他们那里购买的旧衣服。2017年,他们修复了50,295件衣服。巴塔哥尼亚的英盟兄弟菲尼斯特雷于2017年聘请了一名全职潜水服回收商来处理以前认为不可回收利用的材料。
如今,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我们创造的物质产品与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之间的联系。但是,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我们购买的其他产品。我们消耗了许多来源不明的无形产品。我也是这些产品行业的一份子。
无形的产品
我在软件即服务(SaaS)行业工作,我们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客户订阅我们的产品,然后通过Web浏览器访问。
这意味着我们没有制造或交换任何实物,表面上看来我们的工作对环境很友好。毕竟,我们没有每分钟生产20万个塑料瓶,也没有通过塑料盒中的光盘出售数万份我们的软件。
然而,就像消费者对实体产品的制作方式进行严格的审查一样,我们也需要对我们的SaaS产品的创建和托管方式进行同样的审查。
毕竟,技术进步本身就是一个浪费问题。科技行业以及我们对最新最快的产品的不懈追求,每年都会产生大约5500万吨废旧电子产品。旧的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堆积如山。我们不在乎旧设备的更新换代是否过快,不使用的旧设备统统被扔到了垃圾箱里。
所有这些复杂的技术产品的制造难度都很高,而且勿庸置疑都极难回收。毕竟,重新制造一台新智能手机与制造纸张的难度不是一码事。
你可能会说:“可是,这些都是物质产品,我们这里说的是Saas!”你说的对。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在云出现之前我们的工作方式。
云出现之前
在亚马逊和Azure等云服务商出现之前,我们的习惯做法是在数据中心出租的机架上运行我们购买的服务器。对于刚刚进入创业公司和该技术领域的人来说,这种做法似乎很奇怪。购买和安装物理服务器?你疯了吗?
然而,实际购买、安装、维护服务器的意义在于,4年后我们可以将机器送去拆解和回收,这意味着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我们向用户提供服务的供应链。
如果客户想知道我们的平台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那么我们可以告诉他们我们从哪里购买的机器、这些机器的制造地、安装的国家,以及在这些机器超出保修期被换下来之后,我们会送到哪里进行回收。此外,如果有需要,我们也可以确切地知道我们的功耗降低了多少、数据中心的供电方式以电力来自于哪种类型的能源。
技术公司、数据中心和硬件供应商之间的密切关系有一定的透明度,就好像我们想知道我们的鸡蛋来自哪个农场,他们的鸡是否是自由放养,而且活得都不错。
未来就在眼前
如果你现在创办一家公司,却不使用云服务,那你一定是你疯了。毕竟,使用云服务省心省力,你无需担心选择哪家数据中心签约,也不需要了解各种硬件规格、仔细选购合适的机器,当然也不用将它们从卡车中搬出来并接好线路,更不用担心机器坏了如何修理的问题。
AWS、GCP、Azure等产品提供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如果我想运行我创建的一些软件,那么只需创建一个帐户,输入我的信用卡号并单击几个按钮。然后,我就拥有了几台计算机,全球都可访问,而且只要我持续付费,就会有供应商帮我照看好这些机器。多么美妙。
然而,鉴于云的使用率急剧上升,人们可能会说,我们将业务环境供应链的所有责任都推给了云服务商。我可能知道运行我的产品的AWS数据中心的大概位置,但我知道这些机器是从哪里买的吗?我不知道。我知道这些数据中心是否节能吗?除非他们肯告诉我。我知道这些机器坏了或速度太慢无法满足现代需求后,会被如何处置吗?我不知道。
规模经济
我们不了解云服务商内部的运营方式,他们有可能在功耗和物理浪费方面做出的决策对环境有害,但也不能因此而指责我们。硬件的采购、安装、维护、能源使用和最终的回收都会影响我们的云服务商的底线,因此我们可以假设他们做出了明智的决策。毕竟,这些公司的经营者都很聪明。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人清楚如何设计和实现高效的数据中心运营,那肯定是亚马逊或Google,而不是我。
规模经济会认为云服务商可以比我们个人更好地运营数据中心。只需看一下真实的案例就能明白,云服务商可以向客户提供在给定时间使用任何空闲的计算资源的途径,这种方法可以确保减少CPU(以及电力)的浪费。另外,请注意Kubernetes等技术也是Google为了最有效地利用计算机而研发出来的产品。
但是,巴塔哥尼亚将他们的供应链细节暴露给市场和消费者,这种行为却是Netflix等主流的Saas公司做不到的。他们的供应链委托给了云服务商,我们只能假设这些云服务商会以对自身、社会和环境最有利的方式运营。随着创业公司的增加和云服务的扩展,我们的行业越来越依赖云服务商为地球做出正确的选择。
实际情况
截至2019年2月,排名前三的云服务商的市场份额如下:
- AWS:32.2%
- 微软Azure:16.5%
- Google云:9.5%
此外,阿里巴巴占4.2%,IBM Cloud占3.6%。其他公司占总份额的33%。我查看了亚马逊、微软和Google的网站,了解了一下他们发布的运行平台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AWS的报告称,长期以来他们一直致力于实现100%使用可再生能源。他们声称将产品交给AWS运行可以减少88%的碳排放量。2018年1月,AWS宣称已实现50%使用可再生能源。他们还完成了许多可再生能源的项目,例如在美国安装太阳能发电场和风力发电场。有关AWS采购硬件的信息很有限,因为他们现在自己也在做硬件,所以这方面的信息当然受到知识产权保护。据报道,亚马逊推出自己的硬件的主要动力是成本和可靠性。这对环境和资源回收意味着什么,我们并不清楚。
Azure于2014年实现了碳中和,并声称其在电力使用效率方面“超过行业平均水平”。他们还声称微软致力于100%可再生能源的未来。与亚马逊类似,微软也在做硬件,而且效率和环境的可持续性与成本和可靠性并驾齐驱,成为了他们的核心驱动因素。
与其他大公司同样,Google也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发表了类似的声明,并声称购买了大量可再生能源(以抵消他们的使用,而不是为其平台供电)。他们还在美国、南美和欧洲开展了可再生能源项目。2016年,他们宣布承诺尽可能地延长硬件的使用时间,以实现零填埋垃圾。
这些举措听起来都很伟大。但我能证明有多少是真的呢?
谁来监督这些公司?
我只是浏览了他们的网站和白皮书,所以在大型云服务商是否坚持了他们的承诺方面我很难有客观的观点。2017年,绿色和平组织发布了一份关于主流科技公司对环境影响的报告。报告中各家公司的评分如下:
绿色和平组织发布的主流科技公司对环境影响的评分卡
虽然该报告发表已近两年,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内容:
- 在这些公司之中,评分在C-F的公司多得惊人。
- AWS的评分与我通过它的网站得到的印象不符,尽管自该报告发布以来,他们可能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善。
- Google自己的说法与该报告的评分基本一致。
- 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的得分都不高,这是中国蓬勃发展的科技产业应该关注的问题。
意愿与现实
在云服务商对环境的影响方面,我们应该相信谁?我们可以相信主流科技公司的说法吗?这很难讲。任何一个云服务商都不会公开表示他们做得不好,而且他们对此无能为力,但是如果没有行动,只有意愿也毫无意义。
由于提供大规模便捷的云平台在技术方面的挑战非常大,而且由于可靠性和成本迫使云提供商开始制造自己的秘密硬件,所以我们只能希望他们承诺的绿色未来能够成为现实。可能我们永远也无法看到黑匣子里面。
如果我们非要一探究竟,结果也可能会令人非常震惊。英国的许多人都震惊地发现,英国三分之二的塑料回收产品被运往了国外,马来西亚、越南和泰国等地。我们都以为我们清洗的牛奶盒都被送到了回收工厂,事实却与之大相径庭。我们很难挽回我们的所作所为。
鉴于可能我们永远都无法真正了解云服务商采购、构建、供电、维护和回收他们的机器的方式,随着我们越来越依赖其他公司经营自己的业务,我们如何才能确保我们的工作对地球来说是正确的?
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需要问自己我们的进步是否对我们的家园有害。作为科技巨头的客户,我们需要推进该领域供应链的透明度,并确保我们在保护地球的资源而不是过度消耗。
毕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人类都不存在了,软件又有什么用?
原文:https://medium.com/@jstanier/is-software-literally-eating-the-world-dc8a30548f69
本文为 CSDN 翻译,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出处。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CSDN 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