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消费到底是“升级”还是“降级”,先来了解一下消费的“几层境界”
消费不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也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意义建构和趣味区分过程。在社会学视野中,消费具有三个层次:
从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来看,如果将消费品分为功能性消费品和非功能性消费品两类,可以看到中国居民功能消费品数量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的恩格尔系数为0.38,已达到国际小康社会的水平;人均家庭住房面积为40.8平方米,比2012年增长11.1%。
与此同时,非功能性消费品也在快速增加,2016年国内旅游人次为44.4亿,较2012年增长50%,平均每人每年旅游3次;2018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体育健身活动、旅馆住宿支出分别增长了39.3%和37.8%。
哪些消费看上去“降级”了:功能性消费
消费品有满足使用价值需要的功能性消费品,如普通面包和普通时装包,也有满足符号价值需要的意义性消费品,如Bread Talk面包和LV时装包。
在我国,从总量上来看,以满足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功能性消费品经历了长期增长的态势,从边际意义上来看,这种增长将会放缓。
从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来看,目前功能性消费品已达到基本满足,未来居民消费升级的方向应是非功能性消费,主要包括保健、文化、旅游、娱乐等方面。因此如果消费者仍然停留在功能性消费层次上,就似乎是消费降级了。
然而如果这些商品中的部分比例本来是用于出口的,由于贸易争端,本国消费者消费了计划应该由国际市场消费者消费的物品,类似这样的商品还有化纤服装、鞋帽、玩具等。从功能性上看,这些物品对中国消费者来说可有可无,并不是需求迫切的物品,但为了降低贸易争端带来的损失,中国消费者的降级消费无疑为中国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
哪些消费升级了:意义性消费
从符号价值来看,普通大众对于意义性消费的追求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有不断升级的空间。
中国文化讲究圈子文化,讲究内群和外群,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追求认同。认同是对自己在社会中的某种地位、形象和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性质的接受程度。认同分为社会认同和个人认同。社会认同是某个集体的共同认同,强调人们之间的相似性,个人认同表现为个人主观方面的自我认同。认同也分为正面认同和反面认同(如污名)从消费意义上看认同,符号消费在人们身份认同和区隔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炫耀性消费在当今社会表现为很多青少年在微信朋友圈中,向人们展示购物、餐饮、娱乐和旅行等消费活动,并形成了一种展示性消费文化,展示性消费文化的共同点就是表达一种目前很难实现的对奢侈品的向往和欲望,并希望带给人们羡慕和嫉妒的感觉。
时尚是消费认同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时尚本身就带有符号性质,如服饰、家具、音乐、诗歌和建筑等。康德认为,将自己的行为举止与某个更重要的人物相比较,并进行模仿,是人的自然倾向,这种模仿的法则就是时尚。时尚的流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渗透过程,而自下而上的仿效是时尚得以发展的重要特征。时尚有求同和求异两种倾向,它提供一种把个人行为变成样板的普遍性规则,同时又满足了对差异性、变化性、个性化的要求。
拼多多平台上的明星同款服装,例如赵丽颖同款,尽管同款服装的材质低廉、做工粗糙,但却满足了较低社会阶层消费者的仿效动机,给他们带来被认同的虚幻感。时尚是阶级分野的产物,下层社会不断地追逐着符号,而上层社会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则要不断变换着符号的标准。上层阶级是时尚的来源,因而也是消费升级的主导者,下层阶级希望通过模仿时尚来获得认同,中间阶级则起到纽带作用,因此下层阶级模仿时尚所进行的消费活动,例如在拼多多平台购买某些商品,就是为了满足下层阶级的时尚愿望。尽管从消费总量与消费结构来看,带来的结果可能是消费降级,但这种购买行为却是下层阶级幸福感增加的源泉。
符号消费中的亚文化群体
推动消费方式发生变化的主体往往是年轻人,因此有必要从青年亚文化视角讨论符号的建构。
亚文化行为角色往往拥有相似的社会背景、阶级地位和教育条件以及生活经历,拥有类似的价值观,和年龄有密切的关系。亚文化的参与者在与自己价值观相同的人的互动中,找到其社会合法性和生活方式的认同,并形成了一套与主流不同的生活方式。最早的亚文化研究关注的是年轻人的政治反叛,之后的研究更加关注年轻人的风格,包括服装、音乐或其言谈举止,特别是年轻人所使用的消费物品的符号象征意义。
- 屌丝群体
中国目前有一个很有特色的亚文化群体,即屌丝群体。他们是工作居住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相对于有一定社会地位、前途光明的高富帅而言,屌丝自嘲为前途渺茫的穷小子。据搜狐财经绘制的信息图,自认为屌丝者的比例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程序员中有97.39%自认为是屌丝,接下来的职业排序依次为:媒体人(96.87%)、学生(90.65%)、餐饮服务(82.22%)、营销广告(78.43%)、房地产(63.86%)、物流业(61.93%)、金融银行(60.47%)、行政管理人员(45.32%)、外来务工者(17.78%)、公务员(9.43%)。屌丝亚文化与传统青年不同在于,具有边缘性、批判性等特征。屌丝族群以自我降格、自我矮化的方式进行隐而不彰的反抗和批判,屌丝现象折射出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化、社会流动固化等深层次的问题。
屌丝常以“矮矬穷”自嘲,但内心深处也有逆转的渴望。屌丝群体在一线城市面对较高的生活成本和工作压力,他们手里的钱并不多,支付不起较高符号价值的商品,但他们渴望时尚与新潮的生活,渴望拥有尊严,渴望获得细致入微的售后服务,更倾向于高性价比产品。近年来,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是中国屌丝的积极参与和促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互联网把积极向上的屌丝渴望转化成为商业价值的结果。例如拼多多、今日头条、快手、抖音等“屌丝互联网平台”,充分挖掘屌丝群体所蕴藏的亚文化特征,凭借图文、视频和商品将其商业价值化,并依靠打免费牌和低价牌,为屌丝开辟了一条实现潮流时尚的快速通道。这些平台在实现对屌丝用户多方面渗透的同时,也加深了屌丝群体独特的消费认同,进一步明确了屌丝消费文化与主流消费文化的区隔。
- 小镇青年
相对于由屌丝自嘲而建构的屌丝亚文化群体来说,小镇青年这一亚文化群体的概念则是由资本建构起来的。小镇青年通常生活在距离大都市可能只有两三个小时车程的三四线城市,开着10万元左右的轿车。他们普遍接受过大学以上教育,在父母的安排下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有全款购得的住房。比起一线城市的屌丝群体,小镇青年们生活得更加轻松,他们拥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财产、闲暇时间和更高的消费力。淘宝、微博、朋友圈是他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海淘、出境游也成为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剂。因而他们在追求品味消费、意义消费方面,就显得不那么窘迫,而更加乐观和从容。
由于小镇青年较低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他们被认为是一个消费动力十足的群体。2017年,《战狼2》的票房突破56亿元,杀进了全球电影票房Top100的行列,其80%的票房来自二线以下的城市。如今在所有电影明星的合同中都会注明,在进行新片宣传时,必须要去这些贡献票房主力的三四线城市,因为影迷们和支持者们在那里。天猫的相关数据显示,奢侈包的线上增速最快Top10城市均为三至六线城市,而且小镇青年的符号消费的追求更加丰富,例如偏爱美妆和海淘。目前,小镇青年的消费结构中与使用价值相关的功能性消费已得到基本满足,体现奢侈、品味和意义的消费欲望不断被唤醒和激发,小镇青年生活工作的三四线城市正成为消费品巨头的蓝海,不仅仅是互联网平台,一些国际奢侈品巨头们还要在三四线城市开设实体店,小镇青年因其自身独特的消费能力、消费倾向和消费观念被看作是新一轮消费升级的主力军。
文章来源:《学术前沿》2019年1月下 《关于消费“升级”与“降级”的几点认识》
作者: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孙凤
编辑:石 晶
视觉:王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