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历史上的东西与南北之争
2.1中国历史上的东西之争
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 表现在地理空间上, 是一个经常分裂又不断统一的过程.由于古人不清楚分分合合的根本原因, 就将其误认为是一种历史规律, 因此有所谓“天下大势,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的小说家言.既然中国历史上存在分裂和统一的不断重构和反复融合的人文地理过程, 地缘政治问题就不可回避.探讨中国地缘政治格局的成因和影响, 对我们构造未来国家安全地理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打开中国历史地图集, 很容易看出这样一个史实:中华文明的主体在枢纽地带孕育、围绕心脏地区成长、逐渐扩展到当今意义的中华大地 (表1) .三皇五帝虽难考证, 但神话传说和考古材料保留或者揭示了许多蛛丝马迹.追溯往古, 北方的黄帝与南方的炎帝联合, 控制华夏的西部地域, 与东部地域的蚩尤展开旷日持久的斗争.最后西胜东败, 西部的炎黄部落经过涿鹿 (今河北涿鹿县) 之战打败了东部的蚩尤部落, 结束了东西之争.接下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联盟破裂, 玉帛变为干戈.最后北成南败, 北部的黄帝部落经坂泉 (今河北怀来县) 之战打败了南部的炎帝部落, 结束了南北之争.炎黄之后, 华夏历史进入了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 (历史上的“三代”说之一) .这段传说比较模糊, 根据考古资料, 帝尧 (陶唐氏) 主要在今北京、西安之间的保定、石家庄以及山西临汾一带活动, 帝舜 (有虞氏) 在太原、西安之间的临汾一带活动.公认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 始于大禹.史传大禹兴起于西羌.夏朝没落之后, 中国历史舞台让位于殷商, 夏商之争是东西之争.商兴起于西部而衰落于东方.商朝衰落以后让位于周朝, 商周之争依然是东西之争.
在中国历史上, 兴起于西部的王国首都有向着黄河中下游东迁或往东南迁移的趋势.大禹自立“夏后”的时候, 原本定都于阳城 (大约在今山西阳城或河南登封) , 后来迁都于阳翟 (今河南禹州) .阳翟在阳城的东南方向.我们今天已经很难考证夏朝有过多少次迁都, 但根据一般规律, 都城都是迁往自然条件更为优越、军事上貌似更为安全的东南一带.商汤兴起于亳.历史上有三亳, 即南亳 (今河南商丘市东南, 传为商汤原居地) 、北亳 (今河南商丘市北, 传为诸侯拥戴商汤为王的地方) 和西亳 (今河南偃师西, 传为商汤的发祥地) .西亳是商汤灭夏桀的地方.如果此时夏都依然在翟附近, 或者阳翟的东方或者东南方, 则西亳位处商都的西北方向.虽然今天无法澄清夏桀时代的首都所在, 但基本可以判断在西亳的东南, 也许就在阳翟或者距之不远.一些史家认为商汤兴起于东部, 与西北的夏朝军队作战.假如这样, 历史上的一些记载和传说就自相矛盾.据传夏商军队决战于鸣条 (今河南封丘) , 夏桀失败以后往东南逃往南巢 (今安徽寿县东南) .由此可以判知, 当时夏的根据地应在东南, 商的根据地应在西北.否则, 夏桀等于逃到了商的大后方, 那是极其愚蠢的逃亡路线.根据传说和时空条件, 作者有一个推断, 当时夏桀率军意欲讨伐有缗氏 (今山东金乡一带) .活动于夏都西北的商汤趁机出兵袭击夏军, 于是夏桀回师伐汤, 会战于鸣条.夏桀失败以后逃到自己统治的腹地, 但商军乘胜追击, 最终彻底消灭了夏军.
商朝最初建国于亳, 理当是西亳.后来几经迁都, 第十代王盘庚建都于殷 (河南安阳) , 最后的都城则在离殷不远的朝歌 (河南淇县) .商朝末年, 兴起于西部渭河平原岐山 (今陕西岐山) 一带的周部落强大起来, 出兵伐纣.打败殷商军队之后, 以自己的发祥地丰镐为都建立了西周王朝.这一段历史相对而言比较明确.
公元前770年, 西周都城丰镐因为战争残破不堪, 平王将都城迁于陪都洛邑, 即今之洛阳一带.东周中后期, 中央政权日渐衰微, 诸侯纷争不已, 先后经历了所谓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主要是围绕心脏地带征伐、角逐.所谓的“逐鹿中原”, 那时已经开始了.在“春秋五霸”中间有没有秦国是一个存在争议的事情, 在“战国七雄”里秦国的排名一开始也并不靠前.但是, 最后兼并诸国、统一九州的不是东方强国——齐国或者南方大国——楚国, 而是西部早先并不引人注目的秦国.秦国统一华夏, 是中国历史上东西之争的一次典型事件.秦汉时期, 中国的绝大多数城镇集中在心脏地带, 长江流域以南大多为刀耕火种的“蛮荒”之地.
秦朝由于过于暴虐, 二世而亡.继陈胜、吴广之后, 项羽在吴中 (今江苏吴县) 、刘邦丰乡 (今江苏沛县) 先后起兵, 北伐、西征, 进入关中.开始到达咸阳的时候, 项羽的军队远较刘邦的军队强大.按照《史记》的说法是:“当是时, 楚军冠诸侯.”项羽的楚军取代刘邦的军队控制关中以后, 有人劝说项羽建都关中:“关中阻山河四塞, 地肥饶, 可都以霸.”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虽然项羽也明白“古之帝者地方千里, 必居上游”的经验, 但见秦宫室残破, 又怀乡思归, 说什么“富贵不归故乡, 如衣绣夜行, 谁知之者!”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以致说者感叹楚人“沐猴而冠”.一念之差, 影响成败.项羽将刘邦军队赶入汉中 (今陕西南部) , 将关中分划给秦朝的三个降将——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三秦”, 然后定都彭城 (今江苏徐州) .项羽走后, 刘邦军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很快占领了三秦, 拥有关中之地.刘邦以关中为根据地, 与定都彭城的项羽展开四年的浴血奋战.于是, 中国再度沦入东西之争的历史循环.战争的结局几乎是妇孺皆知, 项羽战败, 自刎乌江;刘邦笑在最后, 控制了中原, 建立汉王朝.刘邦起初打算在枢纽附近的洛阳建都, 因娄 (刘) 敬的建议和张良的鼓励, 最终定都于中原门户之一的长安, 即今之西安附近.
西汉末年, 王莽发动政变, 建立新朝政府, 各种天灾人祸导致社会动乱, 南阳 (今河南南阳以及湖北的部分地区) 刘秀兄弟也起兵反莽革新.更始帝刘玄在洛阳建都以后, 派刘秀到河北一带安抚各路兵马.刘秀趁机发展了自己的武装力量, 进而拿下了河内郡.此时的河内在今天河南的焦作 (沁阳、武陟) 一带, 在中国人政治地理观念里, 这里可是天下的枢纽所在——“三河”连成的三角区中.刘秀以河内为根据地, 首先平定燕、赵, 接着夺取两京 (长安和洛阳) , 进而统一中国, 建立了东汉政权, 定都洛阳.
东汉末年, 天下三分, 形成了魏 (中原一带) 、蜀 (西南一带) 、吴 (东南一带) 三国鼎立的局面.最后中原魏灭掉西南的蜀国, 晋朝取代了魏的政权, 随后灭掉东吴, 统一中国, 建都洛阳, 是为西晋.
三国归晋以后, 中国暂时统一并稳定了一段时期.西晋灭亡以后, 中国分裂, 出现了所谓“五胡乱华”的局面, 晋朝偏安江南一隅, 是为东晋.东晋之后进入漫长的动乱阶段, 东晋大将刘裕一度率兵收复长安, 但迫于当时的形势, 不久放弃.随后进入所谓南北朝时代.最后北周的外戚杨坚以长安为都、以关中为根据地, 统一了中国, 建立隋朝, 定都长安.
隋朝政权虽然不像秦朝暴虐, 依然未免二世而亡.由于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渐南移, 隋朝政府组织修建运河为京城运输粮草.有人认为秦亡于长城 (军事地理的标志) , 隋毁于运河 (经济地理的标志) .开凿运河为子孙后代留下了重要遗产, 但当时的确劳民伤财.至于运河是否导致隋朝的经济崩溃, 或者人心的丧失, 有得一争.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是, 隋朝灭亡的时候, 隋炀帝杨广沿着运河东下、南巡, 在江都 (今江苏扬州) 游幸, 并且最后死于江都.天下大乱之际, 镇守北方军事重镇太原的李渊父子趁隋炀帝出游, 关中空虚, 夺取了首都长安.李渊、李世民以关中平原为根据地统一中国, 建立了大唐帝国.
唐朝之后, 天下再度分裂, 进入所谓五代十国时期.五代的后周政权经过不断征战, 占领了关中地区, 并且拥有幽 (今北京) 、云 (今大同) 诸州以及淮河流域.赵匡胤兄弟正是利用了后周的这份基业建立了赵宋王朝.
2.2中国历史上的南北之争
宋朝是中国政治地理格局演化的转折点.赵宋以前, 中国历史以东西之争为主, 伴随着西北-东南之争.宋朝以后, 开始了政治地理的南北之争, 而且草原游牧民族进一步介入了中原角逐 (表1) .实际上, 早在东汉时期, 人们已经意识到华北平原的地缘战略地位.当时意欲代汉自立的袁绍, 就将其根据地建设于冀州, 并进而兼并青、并二州、夺取幽州.由于五代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中原门户向北洞开.北宋王朝与东北的辽、金, 西北的夏长期对峙, 宋朝在定都决策时陷入了二难困境:定都关中难于防辽而忙于防夏, 定都河北幽燕 (北京) 以南难于防夏又忙于防辽.因此, 取折中方案, 以后周的故都开封为首都.赵匡胤一度打算迁都洛阳, 因群臣反对而未能实现.宋朝定都关中在地缘政治上最为可取, 既可以防夏, 辽、金的军队也不敢长驱直入、挺进中原, 否则背部受敌.不过, 由于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12,13], 南方的粮食运往关中成本太高.开封则距运河与黄河的交接地不远.故从经济地理条件看来, 建都开封非常合适.开封位于中国政治地理的心脏地区, 形似安全, 却缺乏政治地理的气势, 因为这里距离中原的两大门户较远.北宋最终灭亡于金.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 最后毁灭于兴起于北方草原一带的元.
元朝后期政治腐败, 人心尽失, 导致天下大乱, 民变汹涌.朱元璋异军突起, 统一南方, 北伐中原, 进而夺得中国的政权.但是, 定都南京, 却似乎是朱明王朝开国皇帝的战略性失误.不久之后, 燕王朱棣从侄儿手中夺权之后建都北京, 明朝的国势进入稳定时期.
朱明王朝毁灭于内忧外患.满清入关以后, 南方先后建立了很多大小政权, 但没有一个形成气候.清朝末年, 中国历史再度陷入南北之争.袁世凯与孙中山, 北方胜南;毛泽东与蒋介石, 西北战胜东南.这些事实妇孺皆知, 无需赘述.
表1 历史上各王朝的兴衰地Tab.1 The places of rise and fall of the dynasties in Chinese history 导出到EXCEL
朝代时期发祥地兴旺地定都地灭亡地夏-2140—-1711西羌 (甘肃、青海)黄河中游阳城—安邑 (夏县)西河 (河南清丰) 或南巢 (安徽寿县)商-1711—-1066亳 (陕西长安, 河南偃师)黄河中下游亳 (山东曹县, 河南偃师) , 殷 (安阳)朝歌 (河南淇县)周-1066—-256周原 (陕西歧渭之间)关中平原丰镐 (西安附近) —洛邑 (洛阳)洛邑秦-221—-206甘肃张家川关中平原咸阳 (西安与咸阳之间)咸阳西汉-206—8汉中 (陕西南部一带)关中平原长安 (西安)长安东汉25—220南阳舂陵 (湖北枣阳)河内 (河南武陟、沁阳)洛阳洛阳西晋265—316洛阳洛阳洛阳洛阳东晋317—420洛阳建康 (南京)建康建康隋581—618长安 (西安)关中平原长安江都 (扬州)唐618—907太原关中平原长安长安北宋960—1127开封中原开封开封南宋1127—1279相州建康临安 (杭州)临安元1279—1368斡难河蒙古高原大都 (北京)大都明1368—1644安徽濠州应天 (南京)京师 (北京)京师清1636—1911浑河流域东北平原盛京 (沈阳) 、北京 (北京)北京注:鄗 (河北柏乡) .这个表格有待于后续研究的进一步完善.古代有些区位尚存争议, 姑且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