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竞争到合作
流动会发生在竞争对手之间。用户自身起到了流动的连接管道作用,他们会将信息分享、复制到任何一个自己当下所处的产品中,并在那里再度展开互动。
在这种变化下,过去曾经竞争非常激烈的对手也开始了融合乃至合作。以四大门户网站为例,腾讯、新浪、搜狐、网易四大门户竞争激烈,在奥运会、世界杯、NBA等重大事件中不惜重金投入,希望“独家”合作。博客时代中也各自推出相应的服务直接竞争。微博出现后,四大门户按照惯性采取了同样的动作。但竞争很快就被悄然打破,虽然未公开宣布,鼓励用户将自己的信息分享到其他社交网络中去却已成为基础服务之一:从腾讯新闻到新浪微博,从新浪新闻到腾讯微博,或者与搜狐、网易新闻客户端之间互通。每天,不同网站之间,这些融合都以几十万用户的分享动作为基础。
数据与用户的流动模糊了竞争对手的称谓,也会模糊不同平台间的距离。在类似地震这样特大灾害突发事件中的携手虽为个案,但也指出了业界今后的发展走向,即互相融合已成趋势。互相融入、互相借助对方的数据,互相在对方的平台上为特定的用户需求提供服务。
跨产品流动的红利
社交网络为不同产品间的流动提供了许多初级工具,如分享按钮已被数百万网站、无线应用使用。通过这个小小的按钮,用户能方便地将自己在某一产品、网站中的信息和所做的评论分享到社交网络。当流动能够在更大范围自然发生时,获取的红利更为可观。也就是说,信息伴随着用户出现在它所出现的产品、场景、人群中时,又将产生一种因为流动而带来的放大效应。
当信息流动在QQ空间和微博中时,企业带走的流量超过单独在两个平台上获得流量的总和。
当然,平台自身也享有流动红利。一旦这种分发、流动的作用产生就不会轻易停止,业界企业的利用与进入,会带来更大范围的关注和资源的流入,这为社交网络更快速地成长提供了帮助。微博与微信,都在享受着这种红利。
社交网络的积极开放提供了许多弯道超车的机会。不管是将自己融入还是重新开发新应用,都足够令创业团队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
各大社交网络不约而同地打开了开放的大门,为业界与合作伙伴带来了一个直接可用的平台。仅仅是通过类似分享这样简单接口的利用,已经体现出巨大的红利收益,背后开放平台所展现的想象空间更为庞大。
在开放平台上,合作会以更加多变的形态展开,不管是一款款小应用,还是基于各种大数据的重组与利用,或者平台所释放出的各种细分、垂直服务的机会,都能令合作伙伴的发展速度变得更快。
社交网络虽然提供了巨大的红利,但对许多传统企业来说,仍然存在着一个无形的玻璃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充分享受到这些来自社交网络的海量用户和流量,相反,如何运用好社交网络仍然是一个高难度、让人手足无措的事情。红利似乎掌握在小部分精英企业手中。
困境最终以一些我们能够看到的结果呈现:
?选择难题。从QQ空间到微博,再到微信,新的大型平台的诞生与崛起的时间越来越短,在这些平台上所呈现出的精彩案例层出不穷。企业和创业团队面临的选择难题则越来越大,一家社交网络平台还未熟悉与精通,另一家可能又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将主要精力放在哪个平台上会对自己更有帮助?
?无法获得用户。不管是在微博还是微信上,当一些企业或团队炫耀自己在很短时间内迅速汇聚了数十万、数百万优质的用户人群时,许多小团队只是在数百、数千用户间努力挣扎,每增长一个用户都是艰难的突破。
?尽管也在运营帐号,但信息自始至终流传不出去。有创业者打趣说:丽江有数千家客栈,大家都有“遛狗、晒太阳、发呆”这些特点,价格也都差不多,如何在微博或是微信上做出不一样的口碑?
?效果无法累积放大。2013年4月,一家创业公司的CEO在微博中发问,为何他大规模投入做了连续两个月的微博营销,微博覆盖用户人群已经超过了小米,效果和小米相比却天差地别?而搜狐新闻客户端运营的几个微信自媒体帐号则在暂停几天下发信息的时间里,一天几千个用户取消、退订而去,可能大规模的投入总是无法获得满意的结果。
观察微博帐号与微信自媒体帐号,第一时间在社交网络上的成绩,多是现有资源或者认知的累积转化导致。微博、微信或者QQ空间只是适时被提供的合适工具。以美丽说、蘑菇街为例,前者创业团队对社区十分了解,创办美丽说前,他们曾创办过“抓虾”阅读类工具,后者则对电商与淘宝非常熟悉。在社交网络开放后,抓住潮流将用户与电商推荐之间的距离一举缩短,方便用户的同时成就了自己。
选择什么样的平台并不难,是以自己所面对的用户群,他们的使用喜好为切入点。事实上,小米手机充分利用微博、微信,但也没有抛弃过去的论坛模式,从塑造品牌一开始,论坛就是聚拢铁杆用户的有利武器之一。微信因为私密沟通属性被小米放在做客服平台的位置上,可以帮助企业提升CRM管理;微博的信息流动迅速,适合做品牌,不同社交网络更像是已有工具的组合。
可借鉴的做法
困境本身有着诸多解决方案,在过去分享的种种思路与细节之外,参照那些优秀的前行者的做法,还有一些其他借鉴:
(一)企业高管真的重视
(二)不妨做些好玩的小应用
不能小看小应用,利用开放平台提供的API接口制作的应用,为网站和创业团队筛选、聚拢了大量目标用户,也推动了信息快速传递。
(三)有个好心态 + 不断试探
有好心态的同时,可以不断发起各种试验:不同信息的写法,素材的制作,不同活动的策划角度,乃至不同渠道组合、选择不同时间、迎合不同热点事件,都会产生不同效果,测试能够充分掌握这些细节之中的微妙之处,那么,整个社交网络都将为我所用。
(四)如果可能,将自己与平台的重点发展方向捆绑起来
在与外界的合作伙伴接触中,社交网络平台多半会强调一句“平台资源没有用”,这是因为:如果合作伙伴对于社交网络的理解没有到位,再优质的资源给出来,几百万用户迅速涌到合作伙伴处,也会再度回去。合作伙伴面临的是无法留存和转化的尴尬。
因此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多建议合作伙伴多泡在腾讯微博、QQ空间、微信里。只有彻底浸泡在产品里,才会充分理解本书谈及的种种细微之处,也才能将平台的任何支持与资源释放迅速转化,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浸泡
只是现实中,浸泡也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如时间被碾压成“粉尘”一样,拿出大段时间来熟悉和适应某一网络平台,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浸泡所能得到的另一个效果,是对平台的了解及其发展重点的把握。
尤其在一个平台发展早期,先行浸泡,熟悉并勇敢进入的企业与个人,会获得更为丰厚的先发红利。
社交困境于社交网络而言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充沛流动的是信息和情绪——这导致最先利用的是具有媒体属性和能够充分利用媒体属性的企业。如何将用户发出的更为庞大的生活信息,与中小企业服务结合起来,为用户提供直接而优质的服务,会存在一个巨大的机遇空间,驱动更多创业团队向前。
进击的小应用
社交网络对现有企业带来了新的利弊,利是过去的资源与视野会帮助人们熟悉新变化,弊则是发生在关系中的碎成“粉尘”一样的沟通,对品牌和企业造成了新的“不平等”。但以“粉尘”的新视角看,大节点与自媒体的浮出,会给企业带来新的触及用户的解决思路。他们或许是一个帐号,或许是一款小应用。这些“小”,在快速聚拢起用户后,会有可能变得很“大”。
将自己变成小应用
除去关注信息、关系链、互动三个节点并持续优化,创业团队可以考虑在开放平台上开发应用,将自己融入其中。一方面,社交网络打开了开放大门,提供了丰富的接口以供合作伙伴使用;另一方面,应用也是快速聚拢目标用户的途径与渠道。
开发应用与“垂直服务”(下一节我们就将深入讨论垂直服务)有许多相同的地方,都是将自己与大型平台完美地融合起来,甚至完全根植于平台本身。
小应用制作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成本并不大,只是由于需要一定开发力量而遮挡了许多团队的目光。有些善于用巧劲儿的产品经理会将一个个“七天应用”的生命周期串联起来,每天都能有不同应用处在高峰阶段,从而积累起一个庞大的用户和流量。
低成本试验各种可行性
大多数时候,企业已经在一个专业领域内建立了自己的影响力和服务模式,社交则是另一种生活方式。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与生活方式会无法直接融合到一起,也阻碍了很多传统企业直接转身进入社交网络。
以一整个庞大的身躯完整进入,会造成诸多水土不服。快速流动的信息,也无法承载起一个企业的沉重诉求。在这个过程中,不如将自己的功能和服务,碎裂成无数个小应用,或者将目标用户的需求与服务相结合,开发出一些新应用。
小成本快速试错、快速试探新方向、快速了解用户喜好和习惯,寻找到自己与社交网络最佳的融合点,和适应期中展开的活动运营一样,小应用能协助企业试探到自己在社交网络短期内能达到的最高高度。这是小应用身负的使命。
我们可以将这些小应用看作是一些改变的开始:
?碎片化。将企业功能与服务制作成小型应用,进入到不同社交网络中去。用户在哪儿,就和他们在一起,用能够接受的方式提供服务就是可考虑的方式。这样的话,尽管用户停留在微博、微信、QQ空间中,其实也会停留在自己的服务中。当自己制作的大量优秀应用不断出现在用户面前时,除了高度的品牌曝光外,也相当于用户不断在试用自己的应用,带来的结果是后续转化比例非常高。
?社交化。在吸引了一批关键用户后,能够激发邀请好友再进入,鼓励他们分享出有趣的信息,这已经成为许多创业团队的基础能力。可以确定,一款优秀、高度活跃的应用,其实是在产品思路中融入大量与热点相关的因素,并将日常运营、活动策划做了很好的结合,对于团队内部配合的要求反而很高。
一旦方向找对,这些小应用会直接爆发,由小变大,成为优秀的“垂直类服务”、明星类创业应用。同样,如果小应用可以承载起这个期望,那么变身为无数个灵活精悍的小团队,就成为了企业在社交网络中可考虑的生存方式之一。
现在的社交网络,多以协助用户拓展关系链为主,会像陆地一样变得越来越宽广。不管是微博还是微信,抑或是QQ空间,都力求让用户数量不断增加,并通过用户的发布与分享行为,将信息源源不断地从外界汇聚到社交网站中。
垂直服务
传统媒体意义上,有价值的信息多指有传播价值的信息,如名人明星的相关信息或新闻事件,在社交网络中更多指用户在当下需要的那个信息,即用户(以合适的方式)在合适的时间获取合适的信息。这意味着需要将散落在庞大社交网络中用户间的需求、兴趣汇聚起来,以一种合理的方式提供服务。这是细分服务的机会与出发点,目前在社交网络上提供的垂直、细分服务越来越多。
现在,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为聚拢这个人群提供了新的机会。导购类垂直服务,就是将散落在年轻女性用户中,关于购物分享的碎片信息与需求汇聚起来,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氛围,以提供更丰富细致的服务。而在大微博中,这类需求与信息被更为海量的生活信息所遮盖,无法精准到达有需要的用户。
那么,他们是怎么从社交网络中聚拢这些用户与需求的呢?简单观察,你会看到两家网站都采取了类似方法:
1.充分利用现有社交网络的用户体系与组件组合。两家网站都采用了腾讯和新浪两大官方组件,包括一键转播、帐号登录等。现在,微信也成为了标配。
2.利用现有渠道与系统。两家网站在早期进入开放平台后,付费邀请大批内容帐号、微博营销帐号转发和发布内容,他们同时也是腾讯广点通广告系统的大玩家。
3.制作大批小应用放置在QQ空间、微博开放平台上。小应用在新创业公司崛起的过程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鼓励大家使用的同时,也让大家记住了自己的品牌。这些小应用为自己筛选了大批目标用户。
4.鼓励用户收听自己的微博官方帐号、QQ空间认证帐号。到今天,美丽说在腾讯微博聚拢了1545万听众,QQ空间聚拢了2487万听众,蘑菇街的数字则分别为1743万和1995万。
第四点好理解。企业微博官方帐号是最好的客户关系管理工具,不仅可以随时影响到这些客户,还可以通过转发、评论扩散到更多用户面前。前三点的核心,都是鼓励用户转化到自己网站上去,不管是付费转发,还是用小应用来筛选喜欢购物分享的年轻时尚女性。一次在和美丽说CEO徐易容沟通时,他指着腾讯微博一个年轻女性用户的帐号问:要如何做,她才会主动收听我们的官方帐号呢?
这些努力,迅速推动了两家网站快速从微博、QQ空间获得大批用户,一度每天从腾讯旗下社交平台带来的用户总数占到其中一家25%以上。到2011年11月,美丽说获得第三轮2000万美元的融资,估值已达1.5亿美元。蘑菇街在一年后也顺利完成第三轮融资,估值相当。
两家网站也鼓励用户再度互相收听,这跨越了不同平台来源的用户交流障碍,增加了信息流动。只是同样因为这一措施,导致用户需要更多操作,增加了难度,因此又给基于手机上、根植社交网络平台之上的导购类应用以新的机会。
被聚拢起来的高价值人群
观察美丽说、蘑菇街的成长,还能看到这样两个共性:
?两家网站拿走的用户是微博中高消费用户群。她们是各大电商网站的主力人群,都是多次消费的人群。
?专注聚焦于女性购物分享这一细分需求。这也是美丽说、蘑菇街能够超越国内其他类似Pinterest网站的部分原因。相比之下,其他同行希望尽可能覆盖用户更多兴趣,反而不利于用户理解和聚焦。
垂直服务会给社交网络的信息、互动带来价值:一方面,有价值的信息(如能直接给某些人群带来帮助、解决问题或者提供愉悦等)会在其中备显珍贵;另一方面,信息无好坏之分,哪怕是一些所谓低效的垃圾信息,只是看依附在什么样的场景和产品上。
在大型社交网络中,任何一些细微的需求、信息都能汇聚成一个庞大的结果。当有需求的用户群汇聚在一起时,他们所能贡献的价值点将会被放得更大。
垂直服务的特点
大型社交平台上,各种信息与互动都充沛流动,但用户的个体化需求在充沛时往往比稀缺时更难解决。垂直服务在其中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些需求汇聚起来的结果数量惊人:
?垂直服务率先打通了服务与内容间的障碍,也打通了收入与用户的障碍。垂直服务的意义在于将大型社交网络中某一细微的动作、内容、玩法聚拢在一起。当聚拢发生后,群聚效应就会发生,具体的广告信息投放变得更有针对性并具有更高的转化率。
《失控》作者凯文?凯利就曾提道:“注意力在哪儿,钱就在哪儿。”相比零散在大型社交网络平台上的定时动作、视频、音频、购物、疑问等聚拢后具有更高的商业价值与广告投放价值。国内唱吧、啪啪、美丽说、蘑菇街在融资和营收上的商业表现与市场估值都不俗,正是因为此。
?闭环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面向不同细微行业、领域与内容的垂直化应用也将不断诞生。相比其他应用,垂直服务有着一个天然优势,即流动闭环。
许多用户将内容分享到社交网络后,用户点击查看时,会跳回到原应用或网站中去,这是一个典型回流访问,是许多合作伙伴需求的,却也导致用户无法在原有信息上再度展开互动。垂直服务则由于需求本身就脱胎于社交网络,不仅发布信息同步,每一个评论、赞、顶或私信等,互动和行为都与社交网络实现同步,保证了流动的连贯性。这也是垂直服务能快速生长的一个原因。
?与平台共生。垂直应用提供着平台看不到,或暂时无法做到更好的服务,这是开放所释放出的机遇,再大再强有力的平台都无法保证每一个服务尽善尽美、不断升级。垂直服务正好解决了这两个关键的问题,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
创业团队从垂直服务趋势中获益
现在,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承担起建立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重任,即使腾讯也不能。甚至,不管是微博、QQ空间,还是微信这样大型的平台和工具,最艰难的事情不是要推出更多的功能,而是如何让自己越来越简单,做“减法”。
开放平台将所有的合作伙伴云集起来,共同创建了一个新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不仅大型平台自身受益其中,所有创业公司也同时获益。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利用闭环与共生两个特点,聚焦在社交网络中的垂直类、小而美应用能够比独立创业要节省大批时间与投入。
从开放平台角度看,鼓励与引导垂直服务的不断诞生与壮大恰恰是一个重点工作。也因为垂直服务共生在平台之上,会不断推动用户在大平台上分享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当这种协同效应展开时,平台也享受到了足够的开放红利。
大数据与社交
基础的社交帐号绑定、用户分享,与将功能和服务碎片化为一个个小应用进入开放平台,开发出垂直服务,是对这些数据层层递进的使用升级。社交网络从开放的那一刻开始,就是合作伙伴、开发者、创业团队不断对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并再重组、利用的开始。
在开放的趋势下,跨平台融合也呈现出巨大机遇。一开始,这种跨平台融合指创业者协助用户管理更多平台上的帐号、活动、用户等。很快就指向了各大平台之间基于大数据之间的融合碰撞,大量充沛的用户数据冗余在了大型平台上。开放提供了将这些各大平台数据串联、融合起来的渠道。
大数据的商业化运用
大数据在商业化领域有着更加庞大的想象空间。
阿里巴巴对用户时间的足够掌握,底层的交易系统、大数据和云计算将会发挥作用:协助新浪微博和高德地图上的商家获得变现,用户得到精准服务。汇聚着用户对商家服务的评价、推荐信息的再度处理与呈现,会再一次提升信息自身的价值。
大数据的现在
涂子沛在其所著《大数据》中“破茧:数据挖掘之智能生命的产生”一节里写道:“通过十多年的发展,数据挖掘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传统的数据挖掘是指在结构化的数据当中发现潜在的关系和规律,但随着商业竞争的白热化,更加高端的数据挖掘也开始初现端倪。例如,通过网络留言挖掘顾客的意见。顾客在博客、论坛、社交网站和微博上用文字记录的消费体验,以及对商品和服务发表的看法和评价,是一种非结构化的数据。如何把散布在网络上的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并从中自动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正是当前数据挖掘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对社交网络而言,即便是最简单的用户和信息归类处理,如对用户年龄、性别、社会地位、职业、兴趣等进行分析(个人画像),或者对个人与某一群体的短时行为进行分析,能让广告商定向投放更加准确,大幅提升广告效率。对于O2O领域、各种个性化业务的启动以及需求分析也能带来巨大帮助。
大数据所提供出来的新的市场机遇一早被创业团队预见。虽然自身难以拥有海量的数据资源,但创业团队拥有的数据挖掘技术是一个最佳切入点。如许多打通不同平台的应用和工具一样,综合多个平台进行数据挖掘的机会率先被体现,为其他企业提供数据分析的服务,甚至基于这些精确结果之上的二次开发与应用,开始部分得到实现。在目前腾讯微博开放平台合作伙伴的名单中,云集了数十家专注在大数据挖掘领域的创业团队。
各大平台之间的合作谈判也是主流,如百度与腾讯微博、新浪微博之间,着眼点都是基于数据的融合。电商对社交数据的渴求与结合也将推动着购物转化的提升,这一点上,中外皆同。基于大数据的合作展开和创业项目将会以更快的速度、更炫目的方式涌现。
大数据带给产品的基于细节的改进,与新产品推出的帮助,也在日常工作中快速推动着。如在腾讯微博,微圈(分析用户真实的人脉,降低用户收听的难度)和微热点(将微博中多人参与发出的实时热点信息,自动串联起来用一个页面呈现),就是通过大数据做的小优化。
尤为关注的是,这些小优化所带来的社交门槛大幅降低,不管是利于用户寻找到更多潜在好友,还是易于获得所需信息,都能带来不可估量的效果:如果每一位用户发出的信息,所蕴含的价值都能充分体现,那么,“微博2.0”时代、“社交2.0”时代就会悄然到来。新的想象空间将再度被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