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商界祖师李嘉诚(1)

2018年10月28日  来源:厚黑学 作者:李宗吾 提供人:lofete998763......

一代富豪李嘉诚,白手起家,经营有方,凭胆识、才气、运气,借勤奋、信用、学习,靠敏锐的市场嗅觉和独家经营的策略,成为一代华人首富,被商界称为“经”商祖师。

一代富豪李嘉诚

一、辛酸的童年

自古英雄多磨难。贵为香港首富的李嘉诚一样未能免却这条规律。

李嘉诚生于多灾多难的旧中国时期的1929年,祖籍广东潮州市。李氏家族为书香世家,1939年日寇的铁蹄疯狂地踏进了潮州地区,李嘉诚一家在万般无奈之际=做出了背井离乡的决定,举家逃往香港。

至今李嘉诚仍然念念不忘当年与父母弟妹逃港时的情形:因为家乡处于日寇封锁中,只能在夜晚行动,又不敢走大路,只好选择幽僻崎岖的山路,一家人手牵着手,摸索着前行。摔倒了,划伤了,不敢哼不敢叫更不敢哭……历尽千辛万苦,步行了十几天,爬过了一道道封锁线,全家终于到达香港,寄居于舅父庄静庵家中。

每每回想起来,李嘉诚不胜唏嘘叹道:“当年不死于日本人的乱枪之下真是命大。”

今天的人们翻阅李氏家史,对李云经一家毅然出逃香港的举动深表赞赏。“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与其坐视家破不如走而思变。从这一点上可见李云经是有机变远谋之人,“什么根出什么果”,日后其子李嘉诚在商界表现出来的深谋远虑、随机应变,可谓是根出于父。

举家平安到达香港后,幸运之神并未因此降临,李嘉诚一家只能过着最艰辛的生活。而更大的不幸又来临了,1943年,李云经因过度劳累,染上肺病,一病不起,在贫病交加中于这年冬天谢世。家中的顶梁柱骤然倒塌,重担当然首先落在长子李嘉诚身上,他不得不放弃学业,挑起全家的重担。那年他才14岁。

李嘉诚埋葬父亲后即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舅父的钟表公司当学徒。工作勤快、踏实的李嘉诚开始了其社会大学的第一课。虽为简单的端茶倒水的行当,却让他学会了察言观色,揣摸顾客的心理,颇能讨顾客欢心,因而很得舅父赏识,很快就升了职。他天才或机智的应变能力初露端倪。

二、神秘的推销员

大凡事业上有成就者都具有强烈的独立精神。李嘉诚17岁时,离开了舅父的钟表公司,加入了“行街仔”的行列,成为一间五金制造厂以及塑胶裤带制造公司的推销员,开始独自闯天下。

李嘉诚是个性格内向、有点儿拘谨的人,从外表看不出他是个天才的推销员,然而事实却非如此,从下面他说的一段话便可知晓。

“我17岁就开始做批发的推销员,更加体会到挣钱的不易、生活的艰辛。别人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7个推销员中,我年龄最小经验最少,但我的推销成绩最好,是第二名成绩的7倍……18岁时我做了部门经理,两年后,我又当上了总经理。”

一个天才的推销员跃然眼前。

年仅17岁的李嘉诚如何凭借为数不多的推销经验而一举获胜的?至今人们仍不得而知,也许李嘉诚是把他当年的推销经验视作他商业王国的最高机密而终生保密。

他只简单地提过他从事推销工作的两点体会:一是勤劳,二是创新。

有人说:“成功的推销员就是一半成功的老板。”此话很有道理。

三、一变变成塑胶花大王

做了总经理的李嘉诚并不满足命运的安排,他看得更长更远,仅两年后他就舍弃了总经理之职。他要做自己的老板!

1950年中国入朝参战,美国实行对华禁运,香港的转口贸易受冲击,却导致制造业兴旺起来,纺织业、塑胶产业等轻工制造业更是应运而发。李嘉诚看中了塑胶产品的广阔前景,廉价、耐用的塑胶产品可代替木材、金属、陶瓷等进入生活中任何一个角落,所以他选择了塑胶制造业。

1950年夏天,李嘉诚与几个年轻朋友筹集五万元港币在筲箕湾开办了“长江塑胶厂”,专门生产塑胶玩具和简单日用品。

像所有刚起步的企业一样,“长江塑胶厂”也遇到了重重困难和阻力,资金不足、设备简陋、质量不好、亏蚀严重、被人排挤等等,李嘉诚顽强拼搏,“长江”虽维持了下去,但却避免不了经营的惨淡。

经过几年不断的思索,他决定改变经营思路。不对路就要变———毫不犹豫,这是他成功的关键———永不拘束于某一既定的事实,随机应变。

一天深夜,他翻看《塑胶》杂志,在不太显眼的边角,他看到一条消息,是关于意大利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的塑胶花即将倾销欧美市场。

现在是和平时期,人们生活正在不断改善,越来越需要花草来装饰美化环境,从居室到公司,从私人结婚喜庆到团体开业庆功都需要鲜花,而真花真草生长周期长、难侍弄,且最致命弱点是寿命短暂,这些方面,塑胶花都可以一一弥补。

塑胶花一定能行!他兴奋起来,强烈预感到一个塑胶花时代即将到来。

他立即踌躇满志地奔赴意大利学习塑胶花技术,同年取经回来后,“长江”立即转产“塑胶花”,这在当时是冷门行当,许多人都表示不解与怀疑,但这正是李嘉诚独到之处。许多同行还在按部就班、亦步亦趋之际,李嘉诚的“长江塑胶花”已到处开花,大赚其财。

欧美及本地的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年底,李嘉诚不得不一再扩大生产规模,“长江塑胶厂”也更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

四、再变成地产大王

先见之明和艰苦的努力使李嘉诚成了“塑胶花大王”,但功成名就的他并不因此满足,他又一次将眼光投向远处。

塑胶花市场不可能永不衰落,一旦衰落,“长江”这条航船将如何躲过风浪而安全着港呢?他的思想快马又跑到了前面。一定要找到一个安全的港湾让“长江”靠岸。

一天晚上,他突然发现了理想的目标———地产。没有什么比房地产更适合“长江”了。

说变就变。1958年,李嘉诚在北角购地兴建了一座12层高的工业大厦,开始涉足地产界。

同时“长江”的投资重心也开始转移:减少塑胶花生产线,增加塑胶玩具生产,大力拓展国际玩具市场。

而那些闻风而动的小厂厂商,还在远远尾随“长江”作“塑胶花”大梦,不知觉醒。到了1964年塑胶花果真开始“凋谢”,那些塑胶花厂商叫苦连天,而李嘉诚却高枕无忧。

1965年2月,香港爆发银行信用危机,在挤兑狂潮中,数家银行的分行纷纷倒闭,连实力雄厚的恒生银行也受控于汇丰银行。在银行危机的冲击下,房地产价格爆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67年5月,又暴发反英抗暴事件,地产界更是雪上加霜。此后两年内,港人人心惶惶,纷纷抛售固定资产,远走高飞。

在香港地产界最黑暗的时期,李嘉诚再次表现了他独具慧眼的胆识。他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不动声色地大量低价吸纳地产物业。

1971年6月,李嘉诚成立了长江地产有限公司,“长江”巨舰正式驶进房地产海洋。

到20世纪70年代初,李嘉诚已拥有楼宇630万平方英尺。

而经过近五年的地产危机后,20世纪70年代香港经济又开始复苏,地产也勃发生机,李嘉诚的财富也在一夜之间以几何级数字飙升。

1972年,“长江”又驶进股市,从中吸纳了闲散资金,更增添了“长江”的实力,奠定了“地产王国”的根基。

五、最“善变”的本色

在李嘉诚经历的无数次吞并与反吞并的商战中,最能反映其随机应变、见风使舵精明本色的一役要算是闻名香江的“收购九龙仓大战”了。

1978年,正当深藏不露的“长江”暗地里偷偷吸纳九龙仓股票想控制九龙仓这块肥肉时,突然半路杀出了“船王”包玉刚,后者对九龙仓垂涎已久、志在必得,而且其财力雄厚,完全有实力与英资怡和财团———九龙仓集团真正的主人一比高低。

李嘉诚虽然也想得到九龙仓,便深知自己势单力薄,与老牌的怡和相比显得敌强我弱,在反收购行动中,怡和又寻求到了汇丰银行的支持,势力大大加强,何况还有第三者包玉刚的介入。两虎相争,必将两败俱伤。

李嘉诚机智地退却下来,转手把一千多万股九龙仓股票卖给了包玉刚,赚取了五千多万港元,同时又得到了包玉刚手中的和黄股份,增加了与船王的友谊;又因退出争夺,赢得汇丰银行的好感,为日后争得和黄打下了基础。

因收购战而使九龙仓股票由十多元跃升至一百多元,最后以包玉刚成功收购九龙仓而结束。港人在欢庆九龙仓回到中国人手中,并祝贺包玉刚成功之时,却鲜有人知道李嘉诚乃真正不露声色的赢家。

随着中英两国签订了中英联合声明:中国于1997年7月1日恢复行使香港行政主权后,“长江”立即掉头驶向真正的长江怀抱。大量在中国内地投资、捐款,表达一个赤子的拳拳之心,颇得国人和家乡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商经 / 厚黑学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