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厚黑学-厚黑学+口厚结人缘的处世经-厚结人缘的处世经-人缘厚结处世法(1)-人缘厚结处世法(2)-人缘厚结处世法(3)-人缘厚结处世法(4)-人气厚积处世法(1)-人气厚积处世法(2)-人气厚积处世法(3)-人气厚积处世法(4)-人气厚积处世法(5)-人情厚养处世法(1)-人情厚养处世法(2)-人情厚养处世法(3)-人情厚养处世法(4)-人品厚修处事法(1)-人品厚修处事法(2)-人品厚修处事法(3)-人品厚修处事法(4)-人品厚修处事法(5)+黑学处世经-黑学处世祖师曹操(1)-黑学处世祖师曹操(2)-黑学处世祖师曹操(3)-黑学处世经 “忍”字当先处事法(1)-黑学处世经“忍”字当先处事法(2)-黑学处世经 “忍”字当先处事法(3)-黑学处世经 “忍”字当先处事法(4)-黑学处世经 大黑不黑法(1)-黑学处世经大黑不黑法——勇猛果断-黑学处世经大黑不黑法——用好感情-黑学处世经大黑不黑法——情义可以杀人-黑学处世经 以黑反黑法(1)-黑学处世经以黑反黑法——以毒攻毒-黑学处世经以黑反黑法——以暴制暴-黑学处世经以黑反黑法——见机行事+厚黑无形的待友学-厚与黑处世楷模刘备-厚与黑处世楷模刘备(2)-厚颜无羞的求人法(1)-厚颜无羞的求人法(2)-厚颜无羞的求人法(3)-厚颜无羞的求人法(4)-黑脸无情的拒人法(1)-黑脸无情的拒人法(2)-黑脸无情的拒人法(3)-黑脸无情的拒人法(4)-厚中带黑的办事法(1)-厚中带黑的办事法(2)-厚中带黑的办事法(3)-厚中带黑的办事法(4)-厚中带黑的办事法(5)-厚中带黑的办事法(6)-厚中带黑的办事法(7)-厚中带黑的办事法(8)-黑中带厚的捧人法(1)-黑中带厚的捧人法(2)-黑中带厚的捧人法(3)-又黑又厚的待下法(1)-又黑又厚的待下法(2)-又黑又厚的待下法(3)-又黑又厚的待下法(4)-又黑又厚的待下法(5)-又黑又厚的待下法(6)-又黑又厚的待下法(7)-又厚又黑的待上法(1)-又厚又黑的待上法(2)-又厚又黑的待上法(3)-又厚又黑的待上法(4)-厚而无形的待友法(1)-厚而无形的待友法(2)-厚而无形的待友法(3)-厚而无形的待友法(4)-厚而无形的待友法(5)-黑而无形的御敌法(1)-黑而无形的御敌法(2)-黑而无形的御敌法(3)-黑而无形的御敌法(4)-黑而无形的御敌法(5)+厚黑管人谋职篇-毛遂自荐—求职术(1)-毛遂自荐——求职术(2)-毛遂自荐——求职术(3)-毛遂自荐——求职术(4)-背靠大树——交友术(1)-背靠大树——交友术(2)-难得糊涂——办事术(1)-难得糊涂——办事术(2)-难得糊涂——办事术(3)-直来直去——直谏术(1)-直来直去——直谏术(2)-不耻下问——学习术(1)-不耻下问——学习术(2)-屈一伸万——晋升术(1)-忍辱负重——抗争术(1)-忍辱负重——抗争术(2)-忍辱负重——抗争术(3)-隔岸观火——应变术(1)-隔岸观火——应变术(2)-以傻卖傻——保全术(1)-以傻卖傻——保全术(2)-以傻卖傻——保全术(3)-以傻卖傻——保全术(4)+厚黑学立威篇-杀一儆百——立威术(1)-杀一儆百——立威术(2)-杀一儆百——立威术(3)-以毒攻毒——统御术(1)-以毒攻毒——统御术(2)-以杀止杀——抗争术(1)-以杀止杀——抗争术(2)-以杀止杀——抗争术(3)-软硬兼施——恩威术(1)-软硬兼施——恩威术(2)-软硬兼施——恩威术(3)-借刀杀人——制衡术(1)-借刀杀人——制衡术(2)-铁面无私———执法术-除恶务尽——廉政术(1)-除恶务尽——廉政术(2)-除恶务尽——廉政术(3)-除恶务尽——廉政术(4)+做好领导的六件事-做好领导第一件事:恩与施(1)-做好领导第一件事:恩与施(2)-做好领导第一件事:恩与施(3)-做好领导第一件事:恩与施(4)-做好领导第一件事:恩与施(5)-做好领导第一件事:恩与施(6)-做好领导第二件事:忍与挺(1)-做好领导第二件事:忍与挺(2)-做好领导第二件事:忍与挺(3)-做好领导第三件事:棒与杀(1)-做好领导第三件事:棒与杀(2)-做好领导第三件事:棒与杀(3)-做好领导第三件事:棒与杀(4)-做好领导第四件事:炎与凉(1)-做好领导第四件事:炎与凉(2)-做好领导第四件事:炎与凉(3)-做好领导第五件事:沉与浮(1)-做好领导第五件事:沉与浮(2)-做好领导第五件事:沉与浮(3)-做好领导第五件事:沉与浮(4)-做好领导第五件事:沉与浮(5)-做好领导第六件事:赏与罚(1)-做好领导第六件事:赏与罚(2)-做好领导第六件事:赏与罚(3)-新商经之“厚道”+商界泰斗胡雪岩(1)-商界泰斗胡雪岩(2)-商界泰斗胡雪岩(3)-商界泰斗胡雪岩(4)-商界泰斗胡雪岩(5)-商界泰斗胡雪岩(6)+守业宜“忍”(1)-守业宜“忍”(2)-守业宜“忍”(3)+诚信宜“厚”(1)-诚信宜“厚”(2)-诚信宜“厚”(3)-诚信宜“厚”(4)+谋利宜“远”:先赔是为了后赚-谋利宜“远”:以小损而换大益-谋利宜“远”:放长线钓大鱼-谋利宜“远”:以情感促进生意+合作宜“诚”:员工是企业的财富-合作宜“诚”: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合作宜“诚”: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合作宜“诚”:善于进行商业合作-分享宜“廉”:正确对待利益分配-分享宜“廉”:人才无价-分享宜“廉”:互利互惠,共存共荣+新商经之“勇断”-商界祖师李嘉诚(1)-商界祖师李嘉诚(2)-商界祖师李嘉诚(3)-商界祖师李嘉诚(4)-创业宜“勇”-创业宜“勇”:野心不败,创新不断-创业宜“勇”:不断加压才能长足发展-经营宜“险”-经营宜“险”:经营生意要善爆冷门-经营宜“险”:冒最大的险,赚最多的钱-竞争宜“黑”-竞争宜“黑”:将计就计,胜利夺“标”-竞争宜“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竞争宜“黑”:商场如战场,成败论英雄-垄断宜“利”:水不外流,独资经营-垄断宜“利”:连锁垄断,独一无二-垄断宜“利”:借势取利,飞黄腾达-兼并宜“强”:强强联合-兼并宜“强”:以小搏大,以弱制强-兼并宜“强”:品牌 管理-兼并宜“强”:善意收购,留好名声+新商经之“经”-商界楷模松下幸之助:成功需要才气和智慧-商界楷模松下幸之助:做生意不可拘泥陈规-商界楷模松下幸之助:商业竞争不相信眼泪-儒商生意经:企业以人为本,学会感恩-儒商生意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儒商生意经:不赊不欠,薄利多销-儒商生意经:上下同欲,无往不胜-儒商生意经:稳做生意,细水长流-儒商生意经:以德报怨,赢得顾客-儒商生意经:处处留心,以寻商机-官商生意经:坚持己见,又不独断专行-官商生意经:人情送匹马,买卖不让针-官商生意经:勇争第一,永葆活力-官商生意经:落后就是耻辱-四大“走偏”商人——厚道有余而精明不足的“巨人”史玉柱-精明有余而厚道不足的“爱多”胡志标-精明不及厚道也不及的“飞龙”姜伟-附:“飞龙”姜伟——总裁的20大失误-厚道太过而精明也太过的“南德”牟其中-司马懿的这五句话听懂了两句就能够用一生

分享宜“廉”(1)

2018年10月28日 字数:2863 来源:厚黑学 作者:李宗吾 提供人:lofete998763......

正确对待利益分配

孔子说:“私惠不归德。”意思是私心惠己不道德。所以,他强调:“货不必藏于己,利不必为己。”这就是说:天下财货不能尽为一人或少数人所占据,人也不能一门心思只为自己谋私利。他又倡导:“仁人君子应该乐分施。”这就是孔子所提出的限制“自取之心”的思想主张,它表现出利他、利群的高尚情操。

如何对待和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群体利益的关系,也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任何时代的人都不能离群索居,而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我国的古哲先圣大都强调个人私利应当服从社会公利,提倡利他、利群主义,表现了中华民族为他人奉献的高尚品质。

商业是一种求利性活动。孔子及其他古代先哲关于限制自取之心的思想,有助于我们选准合理的商业行为坐标。

陈茂榜在台湾作为一代成功的大企业家,无疑是一个白手起家的传奇人物。他不仅一手创办了声宝企业集团,而且在台湾工商界也是一位有影响的人物,和党、政、军的关系也极密切。他历任台湾省电工器材工业同业工会、台北市电器商业同业工会理事长、新力文教基金会董事长等职。他在台湾政坛上也颇为活跃,曾任台北市议会议员、台湾省议会议员;同时他也担任了一系列职务,如台北市进出口工会会长、台湾桌球协会理事长及《台湾日报》发行人等。所以说他不仅成功地办了企业,在公共关系上他也是成功的。

陈茂榜信奉“和为贵”,他可以不眨眼地抛出数百万元,但从不喜欢买一双十几万元的名贵手套,他不喜欢炒股也不喜欢赚取投机财,他的人情味很浓,不忘旧交。对跟随他创家立业的人关照有加,如原声宝集团总经理石栖耀追随他30年,在任总经理时曾为声宝集团出过大力,退休后补提为副董事长,陈茂榜甚至许诺今后由他取代自己的董事长的职务。

陈茂榜终于在台湾树立了一个独特企业家的形象。

商业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一项不可缺少的事业,同样要发展和完善自身,尽心养性,超越自我,在从商意识上跨越狭隘自私的境界,正确对待利益分配,以达到乐商忘我的至善境界。

奖赏是必要的激励方法

几年前,荷兰的一个城市发生了垃圾问题。这个城市一度相当干净,但由于人们不愿意使用垃圾桶,结果使得垃圾遍于四处。

卫生机关对此极为关切。他们提出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希望能使城市清洁。第一个方法是,把对乱丢垃圾的人的罚款从25元提高到50元,实施后,收效甚微;第二个方法是,增加街道巡逻员的人数,然而实效也不明显。

于是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人们把垃圾丢入垃圾桶时,可以从桶里拿到钱呢?我们可以在每一个垃圾桶上装上电子感应的退币机器,在人们倒垃圾入桶内时,就可以拿到十元奖金。”这个建议很快被采纳,结果,所有的人不论距离远近,都把垃圾丢进垃圾桶里,城市又恢复了清洁。

在许多时候,经济奖赏的作用非常大。


适当的经济利益可以激励员工勤奋地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倾尽全力。

在沃尔玛发展初期,沃顿付给员工的工薪一般仅比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略高一些。一是因为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公司股票上市前,沃顿的财力相当拮据;二是公司所在小镇上的独资经营的小本杂货店的雇员工资就很低。

沃顿花了很长时间才想通了也应让普通员工参与利润分享的计划。但该计划实施后不久,沃顿就意识到这一做法太重要了,它大大有助于推动公司业绩的成长和真正在公司和员工之间建起伙伴关系。与商品折扣原理一样,售价越低,顾客买得越多,商店赚得越多;公司分给员工的利润越多,不论是以工薪、红利还是股份的形式给予,员工们对公司的销售和利润增长的热情越高,贡献也越大。毕竟,零售业最重要的是零售店员工与顾客之间的直接接触,销售业绩是通过员工的服务才达成的。

1971年,公司开始正式在全公司内推行利润分享计划:凡加入公司一年以上,每年工作时数不低于1000小时的所有员工都有权分享公司的一部分利润。公司根据利润情况按每位员工工薪的一定百分比提留,当员工离开公司或退休时找公司连本带利领取,可选择现金,也可选择公司股票。总体来看,公司每年提留的金额大约是工薪总额的6%。如1972年,用于该计划的金额是17.2万美元,共128人获益。而1991年,公司为当年利润分享计划提留的资金已高达12500万美元,10年累计高达18亿美元。总之,随着公司销售额和利润的增长,所有员工的红利也在增加。

这笔基金的主要部分被投在了公司股票上,而沃尔玛股票20年里随公司业绩的成长不断飙升,使许多在沃尔玛长期工作的员工退休后拥有一笔可观的财产。

一位在沃尔玛已工作了20年的货车司机说,他1972年进公司时,山姆·沃顿在讲习班上告诉他们,如果你们在公司持续工作20年以上,你们将能领到10万美元以上的利润分享金。这位司机当时根本不相信,因他刚从一家工作了13年的运输公司出来,一共才领到700美元。如今20年过去,他的利润分享金不是10万美元,而是70.7万美元。

另一位从1965年到1989年在公司工作了24年的普通售货员,当时在公司领的是最低工资,退休时也得到了20万美元利润分享金,足够他买汽车、旅行和养老。

还有一位1971年23岁时加入沃尔玛的负责运输工作的员工,一开始他哥哥还劝他辞掉沃尔玛的工作,因为待遇比沃尔玛好的工作多得很。但到1981年,他的利润分享金已达8万美元,1991年,更增至22.8万美元。他很庆幸自己选对了工作。

所有这些员工都切身体会到了对公司忠诚的回报是多么可观!而他们获得丰厚回报的实例刺激了后来者。利润分享计划切实起到了鼓励员工们将公司看作是自己的,努力为它工作,维护公司利益的作用;同时为员工们提供了很好的退休金,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山姆·沃顿高明的理论,解决了企业的发展问题,使其公司获得了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人力资源。

共享产权意义重大

当公司职员将他们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即他们可以通过共享产权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时,职工的工作热情就会大幅度得到提高。

微软公司刚一组建,比尔·盖茨就尝试使用共享产权的办法调动广大工作者的积极性。1979年1月,微软公司从阿尔伯克基转移到华盛顿州的西雅图郊区。保罗和盖茨回到了家乡,在他们身边工作的十几个雇员几乎每天在一起。他们集中精力编写程序语言,以适应由于个人计算机工业兴旺发达之后,五花八门的新机器纷纷出台的需要。人们带来各式各样有趣的项目来找他们,这些项目有可能变成某种大项目。对微软公司服务的需求,超过了他们的供应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比尔·盖茨想到需要一名协助管理公司事务的雇员,这使他找到了和他一起在哈佛学习经济学课程的老伙伴———史蒂夫·鲍尔默。当时,史蒂夫毕业之后,在辛辛纳提州的一个公司任产品经理助理,他在那儿的工作也包括在新泽西州的一个小杂货店干点儿报酬低廉的临时工。几年之后,史蒂夫决定去上斯坦福商学院。当史蒂夫接到盖茨的电话时,他才学了一学年,并打算拿到他的学位,但是当比尔·盖茨把微软公司的产权给他一部分的时候,他也成了一个无限期休假的大学生。

从此之后,微软公司以股票期权方式让它的大部分雇员们共享产权,这一做法激励了全体的雇员,他们就像为自己工作那样专注,其成功超过了任何人的预料。毫不夸张地说,他们获得了数十亿价值的增值。实行把股票期权送给雇员的做法受到了员工广泛的欢迎,这一优点使公司获得一批数量异乎寻常的忠实人才,而这些人才由于分享了公司产权,都变成了暴发户。但他们仍在努力工作,因为他们了解,发迹的基础是即将来临的时代所必将带来的若干机遇。这样,微软公司就有了一批永远在努力的职工。

史蒂夫到达微软公司的三周内,微软公司这时已经雇佣了大约三十个人。史蒂夫认为公司需要再增加50个人。

但盖茨生怕公司突遭不测,这种自然的想法使盖茨在经济上极端保守。他想要微软公司显得清瘦饥饿,而史蒂夫主张不断招收和使用优秀人才,盖茨却担心微软在经济上将会入不敷出。由于比尔·盖茨在公司中实施的共享制度使得公司高速成长起来,在这种高速发展中,这种担心并没有发生。

厚黑学 / 商经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