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哥伦布也需要金主

2018年6月26日  来源: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提供人:chunti......

哥伦布也需要金主

资本主义不只左右了现代科学的兴起,也影响了欧洲帝国主义的出现。此外,一开始正是欧洲帝国主义创造了资本主义的信贷制度。当然,信贷的概念并不是到现代欧洲才发明,早在几乎所有的农业社会就已出现。而在现代早期,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则与亚洲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另外一提,直到18世纪晚期,亚洲仍然是全球的经济强权;换句话说,欧洲人手上的资金还是远远不及中国人、穆斯林或印度人。

然而,在中国、印度和穆斯林世界的社会政治制度下,信贷只能算是次要角色。像是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伊朗的伊斯法罕(Isfahan)、印度德里或中国北京,虽然商人和银行家也可能有资本主义的思想,但这些商人和商业思维却往往遭到国王和将领的轻视。现代早期的非欧洲帝国,建立者多半是伟大的征服者,像是清王朝的奠基者努尔哈赤,以及建立伊朗阿萨德王朝的纳迪尔沙国王(Nader Shah);又或是某些官僚和军事精英,例如清朝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些人主要靠着税收和掠夺(两者的差异其实很细微)取得资金,很少需要用到信贷,更不用提是否关心银行家和投资者的利益。

但在欧洲情况就有所不同,这里的国王和将领也逐渐采用商业的思维模式,后来甚至是由商人和银行家直接成为统治精英。欧洲人征服世界的过程中,所需资金来源从税收逐渐转为信贷,而且也逐渐改由资本家主导,一切的目标就是要让投资取得最高的报酬。于是,由穿着西装、戴着帽子的银行家和商人所建立的帝国,就这样打败了由穿金戴银、配备闪亮盔甲的国王和贵族建立的帝国。这些商业型的帝国,取得资金进行征服的效率就是高出一截。毕竟,没人喜欢缴税,但人人都乐于投资。

1484年,哥伦布前往谒见葡萄牙国王,希望国王资助他的船队向西航行,寻找前往东亚的新航道。像这样的探索不仅危险重重,而且需要庞大的资金。从造船、购买补给、支付水手和士兵的薪水,都需要一大笔钱,而且这种投资能不能得到报酬都还大有问题。于是,哥伦布遭到葡萄牙国王拒绝。

但也就像是现在的创业家,哥伦布并没有放弃。他又带着他的想法去找意大利、法国、英国的可能投资者,甚至还再回到葡萄牙一次,但每次都遭到回绝。最后,他决定到刚刚统一的西班牙,找当时在位的费迪南德(Ferdinand)和伊莎贝拉(Isabella)碰碰运气。他聘请了一批经验丰富的说客,终于说服了伊莎贝拉女王投资。接着就像大家知道的,伊莎贝拉女王就像买中了乐透一样。哥伦布的发现让西班牙人征服了美洲,除了开采各个金矿银矿,还种起蔗糖和烟草,让西班牙的国王、银行家和商人简直是美梦成真。

一百年后,这些王公贵族和银行家不仅荷包满满,而且碰上哥伦布的接班人时,愿意提供的信贷金额也远超过以往。这一切都是因为从美洲搜刮而来的财富。同样重要的一点在于,王公贵族和银行家对于探勘探险的潜力信心大增,也更愿意投入自己的金钱。这就是帝国资本主义的奇妙循环:信贷资助新发现,新发现带来殖民地,殖民地带来利润,利润建立起信任,信任转化为更多的信贷。不管是努尔哈赤还是纳迪尔沙国王,帝国扩张几千公里之后就后继无力。但对资本主义的创业者来说,一次一次的征服,都让经济的动力更加强大。

然而,这些探险仍然很靠运气,所以整个信贷市场还是显得小心翼翼。许多探险队最后就是两手空空地回到了欧洲,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发现。举例来说,英国人就曾浪费大笔资金,试图寻找从北极通往亚洲的西北航道。而且,还有很多探险队就这么一去不回,有的撞上冰山,有的遇上飓风,有的惨死于海盗之手。于是,为了增加可能投资者的人数,并减少每个人承担的风险,探险家就开始找上股份有限公司。这么一来,不再需要有某个投资人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押在某一条船上,而是由公司从许多投资人手中集资投资,每个人只需要负担自己资金的那一小块风险。这样一来,风险减少,但可能的利润无上限。只要挑对了船,就算只有一点投资,你也可能变成百万富翁。

时间就这样十年十年地过去,西欧发展出一套复杂的金融系统,可以在极短时间内筹措大笔信贷资金,提供民间企业或政府发展之用。探索征服队伍如果想取得资金,这套系统的效率远超过任何王国或帝国。而从荷兰及西班牙之间的激烈争斗,也可以看出这种信贷系统的新力量。在16世纪,西班牙是全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帝国幅员辽阔,统治着大部分的欧洲、北美、南美、菲律宾群岛,而且沿着非洲和亚洲海岸,还建立起了一连串的基地。每年都有大批船队,带着大批美洲和亚洲的稀世珍宝满载而归。至于荷兰,国土就是一片沼泽,地小风疾、缺乏资源,原本只是西班牙领地的一个偏远角落罢了。

1568年,主要信奉新教的荷兰决定起身抵抗他们的天主教西班牙统治者。一开始,这些反叛军就像是堂·吉诃德,只是徒劳无功地冲向不可能打败的风车。但80年之后,荷兰不仅成功脱离西班牙而独立,甚至还取代了西班牙和他们的盟友葡萄牙,成为全球的海上霸主,建立起全球性的荷兰帝国,并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

荷兰人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信贷。荷兰人对于陆战兴趣不大,因此就付钱请了雇佣兵来负责和西班牙人打仗。至于荷兰自己,则是船越建越大,开始往海上发展。虽然佣兵或大型战船都所费不赀,但当时荷兰人取得了欧洲新兴金融系统的信任(同时西班牙国王则恣意背叛这些信任),于是比强大的西班牙帝国更容易取得资金提供给各个远征队。金融家提供荷兰足够的信贷,让他们得以建立军队和舰队;这些军队和舰队让荷兰控制了全球贸易路线;这样一来,就产生了极可观的利润。有了这些利润,荷兰人能够偿还贷款,也更加强了金融家对他们的信任。阿姆斯特丹不仅很快成了欧洲首屈一指的重要港口,更是欧洲的金融圣地。

*

荷兰到底是如何赢得了金融体系的信任?首先,他们坚持准时、全额还款,让贷款人借款给他们的风险降低。其次,荷兰司法独立,而且保护个人权利特别是私有财产权。相较之下,独裁国家不愿保障个人和其财产,于是资本也就一点一滴离开,流向那些愿意遵守法制、保护私有财产的国家。

假设你是个德国某个银行世家的子嗣,父亲看到了一个机会,想在欧洲主要城市开设分行拓展业务。他把你和弟弟分别送到阿姆斯特丹和马德里,给你们每人一万金币的投资资金。你弟弟决定借给西班牙国王,让他招募一支军队向法国国王开战。至于你则决定借给某个荷兰商人,据说那个商人看上了某个位在美洲的既遥远又荒凉的小岛,想买下岛上南边的一块土地。他相信等到旁边的哈德孙河成了一大贸易动脉之后,这个叫作曼哈顿的小岛地价必然扶摇直上。两者的贷款都规定要在一年内偿还。

一年很快就过去了。荷兰商人把他那块地卖了个高价,如同约定连本带利将钱还给你,让你的父亲可真是眉开眼笑。但在马德里的弟弟就尴尬了。虽然西班牙国王和法国交战打了胜仗,但他现在又卷入与土耳其人的冲突。他需要把手上的每一分钱都投入这场新的战争,也觉得这比依约还钱重要得多了。虽然你弟弟不断寄信到皇宫,又拜托宫廷里的熟人,但一切都无济于事。最后,你的弟弟不但没有赚到约定的利息,连本金都要不回来。这下父亲可没那么开心了。

接着还有更糟的,国王派了一位财务大臣去找你弟弟,直截了当地说,国王还需要再借一万,而且立刻就要。你弟弟手头没钱,只好写信回家,试着让父亲相信这次国王会遵守约定。毕竟老幺还是得人疼,父亲一时心软,勉强同意。结果就是另一笔一万金币再次一去不回,永远消失在西班牙的国库里。与此同时,你在阿姆斯特丹的事业却是有声有色。你可以为这些积极进取的荷兰商人提供越来越多的贷款,而且他们总是准时、全额还款,绝不拖欠。然而,毕竟运气也不可能只好不坏。有一位老客户觉得荷兰木鞋一定能在巴黎掀起风潮,所以想向你借款在巴黎开个木鞋卖场。但不幸的是,你借钱给他之后,木鞋实在不符合法国女性的品位,结果商人大赔一笔,也不愿意偿还贷款。

这下父亲可是大发雷霆,命令你们两个都马上去找律师解决。于是,你的弟弟在马德里向法院控告西班牙国王,而你在阿姆斯特丹向法院控告这位木鞋大师。在西班牙,法院可以说是国王开的,法官会推测上意,免得遭遇雷霆之怒。至于在荷兰,法院是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并不需要看人民或亲王的脸色办事。结果,马德里法院驳回了你弟弟的诉讼,但阿姆斯特丹法院判你胜诉,让你取得对那位木鞋商人财产的留置权,好逼他还钱。这下,可是给你父亲好好上了一课。他知道,应该要和商人来往,而不要跟国王来往,而且最好在荷兰做生意,而不要去西班牙。

而且,你弟弟的厄运还没结束。因为西班牙国王还迫切需要更多的资金来养军队,而且又一心认定你父亲手上还有钱,就用莫须有的叛国罪起诉了你弟弟,表示如果不立刻交出两万金币,就会把他丢到地牢里关一辈子,等着在里面腐烂。

你的父亲受够了,付了赎金换回自己心爱的儿子,但发誓永远不再和西班牙做生意。于是他收掉了马德里分行,把你弟弟调到鹿特丹。现在,把两家分行都开在荷兰也像是个大好的主意,他甚至还听说,连西班牙的资本家都正在偷偷把资金调离西班牙。因为连他们都意识到,如果他们想让自己的钱不被抢走,而且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就最好到真正能够实行法治、尊重私有财产制的地方,例如荷兰。

就是像这样的事,让西班牙国王逐渐失去了投资者的信任,而荷兰商人则赢得了他们的信心。而且,真正建立起荷兰帝国的,也是这群荷兰商人,而不是荷兰的官方。西班牙国王为了要维持出征的脚步,虽然民众不满的情绪已经日益升高,但他还是不断加征各种税收。与此相对的是,荷兰商人为远征军筹资的方式是贷款,而且也慢慢开始采用出售公司股份的方式,让债权人也能够享有部分的公司获利。这下子,荷兰这些股份公司成了荷兰帝国的中流砥柱;谨慎的投资者绝不会把钱借给西班牙国王,就算要借给荷兰政府也得思量思量,但讲到投资这些荷兰的股份公司,可是乐意之至。

如果你觉得投资某家公司能赚大钱,但当时所有股份都已经卖完了,你还可以从其他的股份持有人那里去买,只是可能付的价钱会比当初他们买的时候高。至于如果你买了股份,却发现公司前景堪虑,也可以试着用较低的价格卖出股份。这些买卖大行其道,最后的结果就是在欧洲各大主要城市几乎都设立了证券交易所,进行股票交易。

最著名的荷兰股份制公司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简称VOC),在1602年得到特许而成立,当时荷兰才刚摆脱了西班牙统治,甚至就在离阿姆斯特丹不远的地方,还能听到西班牙大炮的声响。东印度公司通过出售股票取得建船的资金,再派船前往亚洲,带回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特产货物。此外,东印度公司也资助旗下船舰的军事行动,打击竞争对手与海盗。最后,东印度公司更是提供资金直接攻下了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群岛,岛屿数目上万,在17世纪初分别由几百个不同的王国、公国、苏丹和部落统治。东印度公司的商人在1603年首次来到印度尼西亚,当时纯粹只是为了商业目的,但为了保护商业利益、让股东取得最高利润,东印度公司开始攻击那些提高关税的当地政权,另外也与来自欧洲的竞争对手开始交战。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商船上配备大炮,从欧洲、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招募佣兵,建起堡垒,展开全面的战争和围城行动。这些做法我们今天听起来可能觉得有些离奇,但在现代早期,民间公司雇用的常常不只佣兵,还包括将军、大炮、军舰,甚至可以直接雇用整支编制完整的现成军队。所以,等到像这样由一个民间企业建立起一整个帝国的时候,国际社会可是觉得理所当然,见怪不怪。

东印度公司就这样攻占了一个又一个的岛屿,印度尼西亚群岛一大部分都成了他们的殖民地,自此统治印度尼西亚近200年。一直要到1800年,印度尼西亚才改由荷兰政府统治,在接下来的150年间成为荷兰这个国家的殖民地。在今天,有人大声疾呼,认为21世纪的民间企业已经掌握了太多权力。但从现代早期的历史来看,我们早已看过放纵追求自我利益能到什么境界。

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洋威风八面的时候,荷兰的西印度公司(WIC)也在大西洋大展身手。为了掌控哈德孙河这个重要商业通道,西印度公司在河口的一座小岛上开拓了一个殖民地,名为“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这个殖民地不断遭受美国原住民威胁,英国人也多次入侵,最后在1664年落入英国手中。英国人将这个城市改名“纽约”(New York,即“新约克”,约克为英国郡名)。当时西印度公司曾在殖民地筑起一道墙,用来抵御英国人和美国原住民,这道墙的位置现在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街道:华尔街(Wall Street,直译为“墙街”)。

*

随着17世纪走向尾声,由于荷兰人过于自满、战争成本又过于高昂,他们不仅失去了纽约,也无法再维持欧洲金融和帝国引擎的地位。法国和英国成了这个地位的强力竞争对手。一开始,似乎看来法国的赢面较大,毕竟它面积大于英国,更富有,人口更多,而且军队的规模和经验也胜出。然而,最后是由英国赢得了金融系统的信任,而法国只证明自己还不配得到这个地位。欧洲在18世纪爆发了密西西比泡沫事件(Mississippi Bubble),这是当时欧洲最大的金融危机,法国王室也在这次事件中臭名远播。这个故事同样也是由一个打算建立帝国的股份公司开始。

在1717年,成立于法国的密西西比公司(Mississippi Company)在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下游谷地开拓殖民地,新奥尔良(New Orleans)也是在此时开始成形。为了取得这项庞大计划的资金,这家与路易十五宫廷关系良好的公司便在巴黎证券交易所上市出售股份。公司所有人约翰·劳(John Law)当时身兼法国央行行长,还得到国王任命为主计大臣,大约等于现代的财政部长。在1717年,密西西比河下游河谷其实大约只有沼泽和鳄鱼,但密西西比公司却是撒着漫天大谎,把这个地方描述得金银遍地、无限商机。许多法国贵族、商人和城市里那些冷漠的中产阶级都信了这套谎言,于是密西西比公司股价一飞冲天。公司上市的股价是每股500里弗(livre)。1719年8月1日,股价涨到每股2750里弗。8月30日,股价已经飙升到每股4100里弗;9月4日升上每股5000里弗。等到12月2日,密西西比公司的股价每股超过10000里弗大关。当时,整个巴黎街头洋溢着一种幸福感。民众卖掉了自己所有的财产,借了大笔的金钱,只为了能够购买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找到了快速致富的捷径。

但就在几天后,开始兴起一片恐慌。开始有些股票炒手,意识到这种股价实在太夸张,完全不可能维持。经过他们仔细算计,觉得最好尽快在股价高点脱手。由于市场上的供给量上升,股价应声下跌。其他投资者见到价格下跌,也想赶快收手离场。就这样,股票价格持续暴跌,简直就像一场雪崩。为了稳定股价,法国央行行长(也就是约翰·劳本人)决定买进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但最终还是无以为继,耗尽了央行所有资金。到了这步田地,法国主计长(仍然是约翰·劳本人)又下令印制更多钞票,才能继续购买更多股票。就这样,整个法国金融体系就成了一个大泡沫。无论约翰·劳的金融操作再怎么高明,仍然无力回天。密西西比公司的股价从每股10000里弗大跌至每股1000里弗,接着更是彻底崩溃,再也没有任何价值。到了这一刻,法国央行和国库手中只有大量如壁纸的股票,再也没有任何金钱。那些最大的股票炒手多半得以及时脱手,所以几乎没有受到什么伤害。但小型投资人则是倾家荡产,许多因而自杀。

密西西比泡沫可以说是史上最惨烈的一次金融崩溃。法国王室的金融体系一直没能真正走出这场重大的打击。密西西比公司利用其政治影响力操纵股价、推动购买热潮,结果让法国人民对法国金融系统和国王的金融智慧都失去信心。路易十五越来越难推动各种信贷计划,而这也成为法国海外领土逐渐落入英国手中的主因之一。在当时,英国仍然可以轻松用低利率取得贷款,但法国不仅贷款困难,还得付出高额的利息。为了要处理日益高筑的债台,法国国王只能越借越多,而利率也越借越高。最后来到路易十六,他在祖父驾崩后继位,但在18世纪80年代却发现年度预算有一半都得拿来支付利息,财政已濒临破产。到了1789年,他迫于无奈,不得不召开已经长达一个半世纪未曾召开的三级会议,希望能解决这项危机。就这样,法国大革命揭开了序幕。

法国海外霸权分崩离析的同时,大英帝国却是急遽扩张。大英帝国就像先前的荷兰帝国,主要是由民间股份公司所建立及管理,而这些公司也都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例如英国在北美的第一批殖民地成立于17世纪初,建立者都是民间股份公司,例如伦敦公司(London Company)、普利茅斯公司(Plymouth Company)、多切斯特公司(Dorchester Company)和马萨诸塞公司(Massachusetts Company)。

至于打下印度次大陆的,同样也不是英国官方,而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佣兵。这家公司的成就甚至比荷兰东印度公司更加辉煌。公司总部位于伦敦的利德贺街(Leadenhall Street),而在近一世纪的时间里,这家公司就是从这里统治着一整个儿强大的印度帝国,掌握着多达35万士兵的庞大军力,就连英国王室也只能自叹弗如。一直要到1858年,英国王室才将印度及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军队收编国有。当时拿破仑曾嘲笑英国,说他们是个“店小二的民族”(nation of shopkeepers)。只不过,就是这群店小二打败了拿破仑本人,还建立起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