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1、从“新闻如何为真”到“新闻何以为假”的问题转向

2020年12月30日  来源:符号与传媒 作者: 提供人:meihan72......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记者的职业底线,是新闻工作的原则与标尺,是新闻媒体公信力的基础,是新闻职业合法化的根本。但现实中新闻生产却难以与假新闻绝缘,假新闻成为新闻生产的伴生现象,一直如影随形地追逐着真实的新闻。当下先进的传播技术,更是助长了丘吉尔所言的“当真相才穿上裤子的时候,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了”。如何最大程度地实现新闻真实以及如何有效地避免假新闻,始终困扰着新闻工作者和相关学术研究者。

针对新闻如何为真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相当多的探讨。总体来看,前人研究主要在符合论、融贯论与社群真知论三种理论路径下进行。

其中,符合论视角主导的新闻求真观认为,“新闻报道应与客观事实真相相一致” ,“与事实符合是新闻真实的基本要求,与真相符合是新闻真实的最高境界” 。但符合论自身所存在的“事实”的合法性和“符合”的技术性两大难题,使得符合论主导下的新闻求真观也面临着来自实践、价值、语境等多方面的困境。正是基于“符合论”的理论困境和实践难题,有关新闻求真的问题又被部分学者放置到融贯论与社群真知论的视角下进行探讨。

相比于符合论,融贯论主张对“真”之判断可以聚焦于“符号文本”层面(而非“客观事实”层面)来进行,认为判断“真”的标准主要在于符号文本中各元素的相互一致与相互支持。正是基于对新闻之符号性、文本性、话语性的重视,蒋晓丽、李玮指出,新闻求真应该转向一种“符号之真”、“再现之真”;李智也认为,新闻事实是新闻话语建构的内容与结果,因此,新闻求真只能通向“符号真实”。那么,该如何判定作为符号文本的新闻是否真实呢?杰克·富勒就表明:“融贯论应该成为新闻真实的最终检验标准” ;李智也明确认定,是以话语符号之间及其与经验事实间的内外双重融贯性为判定标准。值得肯定的是,融贯论将新闻之真的参照对象从客观世界转移到话语符号世界,强调符号文本内部的逻辑连贯性和修辞技巧化,更具体,也更具可操作性和可验证性。但是,由于融贯论自始以来就更为强调“文本内融贯”,更多导向“文本内真实”,因此,诚如李玮、蒋晓丽所言,在新闻这类纪实性叙述体裁的求真实践当中,仅以文本融贯作为标准恐有不妥:一来,融贯论过于聚焦于符号文本而忽略了关联客体对象与符号文本的重要角色—符号主体;二来,文本融贯可以跳过客体对象而达成,使得文本存在虚假融贯的可能;此外,仅以文本融贯作为标准,似乎也不能准确描述当今新媒体技术语境下的新闻收受者在促进新闻求真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基于此,皮尔斯的社群真知论就被认为是一个更具整合性、更有助于人们准确理解新媒体技术语境下的新闻求真实践的理论路径。在《从“符合事实”到“社群真知”——后真相时代对新闻何以为真的符号哲学省思》一文中,李玮、蒋晓丽阐述了该理论对新媒体技术语境下的新闻求真实践的进步性与适用性:第一,基于“再现体”、“对象”与“解释项”这一符号三分模式而提出的社群真知论,更能兼顾与统筹“客体事实”、“符号主体”以及“符号文本”这三个方面;第二,皮尔斯符号系统之动态开放的无限衍义性质,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新闻求真实践中的“主体间性”与“历时性”问题;第三,该理论对“符号主体”的重视,可以有助于人们认知到符号文本背后的话语权力与文化社群属性,而其对“主体间性”的认定,则更能有助于人们避免符号再现的个人主义与相对主义陷阱。在此基础上,她们指出,新闻之真,存在于对客体事实的“符号化再现”过程当中,存在于传播社群的“公共对话”与“互动一致”之中,存在于在延迟性基础上的“历时性构建”过程之中。换言之,新闻之真的获得,不是单个主体对事实的符号化再现的结果,而是多方主体有关事实再现所开展的公共对话的产物,更重要的是,即便暂时性达到公共合意,这种公共对话的产物也仍然需要在长远的历史时空中接受广泛的检验。

既然新闻之真只能在符号再现、公共对话与历时建构中实现,它就永远只能到达无限逼近“绝对之真”的“相对之真”,那么,现实实践中的新闻之真如何实现?李玮、蒋晓丽进一步指出,现实实践中的新闻之真往往只能通过“新闻体裁的事实性规定”与“新闻文本自身的不被证伪”来获得。与此观点不谋而合,王亦高指出,新闻报道不是“证实”的艺术,记者应为报道对象规定“可证伪性”,而证伪的最终目的是无限逼近新闻真实;比尔·科瓦齐也表明,真实只能是新闻工作者不懈奋斗的目标,而不断地甄别并排除假相才是新闻工作者切实可行的操作内容,这是一种从“证伪”角度去看事实是否“不符合”,并试图从错误信息、误导性信息或自吹自擂的信息中剥离出有用的信息,是一个持续的去伪存真的过程;操瑞青更是直接表明,广泛意义上的新闻真实,是一种“假设真实”,正是这种“假设真实”,构成了受众愿意信任和收受新闻的前提,也构成了媒体建构自身职业合法性的方向。

既然新闻真实只是一个前提假设,只要能避免被质疑与被证伪,新闻之真在逻辑上就能成立,那么,我们就无法否认“‘真实’并不是新闻(报道)的生命,‘信任’才是” 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况且,从实践的可行性来看,新闻收受者往往难以“证实”某个新闻报道,却相对易于去“证伪”,因而,新闻真实的问题最终就变成了一个如何“接受”的问题。对新闻求真问题的探究,也就可以从新闻生产视角关注“新闻如何为真”转变为从新闻收受视角考察“新闻何以为假”的问题。在这里,我们说的“假”,主要是指由传播者主观刻意造成的“虚假报道”,或者客观无意而导致的“不实新闻”。通过立足于《新闻记者》“年度十大假新闻”(2008-2018)来观察假新闻何以为“假”,一来,可以有助于我们站在互动对话与新闻收受的视野下来考察新闻求真问题,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仅仅站在新闻生产角度来考察新闻求真问题的不足;二来,可以反推出新闻如何为真(更准确地说,是新闻如何避免被质疑与被证伪)的行为路径,进而为新闻求真实践提供一些具体可行的操作建议。

此外,本文还试图探清一个问题:在具体的新闻求真实践中,符合论所倡导的“事实符合”、融贯论所侧重的“文本融贯”与社群真知论所强调的“社群认同”这三者,到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对三者的关系,饶广祥等人从符号哲学视野提出的观点是,符合论是基础,其次是文本内融贯,但这两者最终都还依赖于解释社群的认同。本文从受众接受与证伪的视角进行研究后,发现:“文本不融贯”是新闻被质疑为假的基本线索,“社群不认同”是新闻被证明为假的重要依据,而“事实不符合”则是新闻被判定为假的结果体现。

新闻证伪 / 社群认同 / 社群认同 / 社群认同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