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女生手受伤不能化妆向路人求助”,这个最近火起来的“正能量社会实验”,可能很多人已经听说过。
演员装作手臂骨折打着石膏,又有一个需要化妆的面试,于是带着化妆包在街头找路人求助,记录路人的反应。
点开视频,我还在为陌生女孩之间的善意感动,但看完再咂摸一下,就有点不对味了:
整个事就是演出来的,信息不对称,那视频里那些善意,本质不还是“骗”来的吗?
再看一下实时广场,双方果然已经隔空开战了:
你说行为上就是骗人作秀,我说传递正能量初心无错:
“论迹”还是“论心”的千古难题又来了。
“正能量视频”们,到底能不能凭借“正能量”,豁免“太假”的指摘?
先不着急下结论。
这只是无数“正能量视频”中的一个。
不妨先看看,市面上最火热的“正能量视频”都有些什么。
有一大类,就是开篇视频这样的“正能量”社会实验。
请来一些演员,设置一个需要人们提供帮助/站出来发声的情境,拍摄路人的反应;然后基本只把正向的内容剪辑下来,就完成了一个“正能量”主题的视频。
创作出开篇视频的团队,主要做的就是这个类型。
团队其他作品
还有一类,是帮助贫困弱势群体的实拍视频。
往小里说,遇到菜卖不出去的老爷爷老奶奶,手一挥包下菜摊,再进一步是脱下外套,送给穿着单薄的老人。
做好事还要多机位怼脸拍摄,配上一些煽情BGM,在部分人那里,确实看着别扭。
一搜“爷爷”、“卖菜”这些关键词,跟着出来的一批正能量账号都跟着“冲刺XXX万”的后缀,也很难不往财富密码的方向琢磨。
往大里说,另一个例行项目,是看望不知名网友介绍的贫困家庭。
相机进门,全方位展示“家徒四壁”,有精神问题的小孩和卧床老人身上,镜头停留得格外长久。
展示完一圈,一些博主快进到开直播、要礼物的阶段,或者上个买特产的链接,要被打动的网友多少买几斤。
讽刺此类现象的视频 cr.抖音@赖橙橙
可以说在这一类视频中,除了一些以此为业的慈善机构、基层扶贫账号,其他“散户”的视频,有很多不太尊重受助者的隐私,或者直接以此引流。
最后一个类别,则是整个设计好的“全剧本”视频,来来回回也就几种套路。
世界上最不孝顺的子女们,都相遇在短视频软件里。
推诿赡养责任、嫌弃父母不体面、苛待婆婆嫌弃公公冷暴力丈母娘,小辈们如何五毒俱全,最后都会在路人的点化下幡然悔悟。
世界上最有良心的老板们,也都相遇在短视频软件上。
有些正好撞见员工耍赖,对浓妆艳抹的外卖小妹提出无理要求,于是亲自把外卖带上去。
员工体验了一把“大水冲了龙王庙”的惊恐,也方便老板站在道德高地,表演驭下有方。
在另一些老板那里就反过来了,“保护员工”才是获得老板资格证的第一步。
来签合同的合作伙伴,总是脑子一抽就开始为难小职员。
老板的西装背头都为此刻准备着,上来一通护短,合伙人变仇人没关系,视频特效里一路火花带闪电的背影够帅就行。
而“礼貌”作为老板的另一种属性,确实打不过“霸气”。
一路给遇到的每一个保安大哥和职员小弟鞠躬,相比之下已经是基础操作了。
“知恩图报”,则是正能量剧本的另一个创作母题。
可能视频知产意识有待加强,以“知恩图报”为关键词,相隔不远的地方,就能搜出两个像素级复制的套路故事。
一样的白大褂医师,喊着“你给我站住”从药店里追出来。
一样的小孩子,在停车场被医师抓住,手上拿着板蓝根和三九感冒灵,说妈妈病了。
随后会路过一位好心老板,帮助孩子度过难关。
好心的老板都好人没好报,投资被骗,卧病在床。被帮助过的小孩吃得苦中苦,成为人上人,十年之后辗转上门,涌泉相报。
看封面知剧情的套路视频实在太多,于是,反套路的“正能量”反而更有热度。
做好事不仅要不留名,还要态度够冷,脸色够臭。
虽说大哥是送民工老人回家、给贫困小孩送面,但总给人一种不收会挨揍的错觉。
西装精英兜里特意掉下一捆现金给街边工人,没料到工人兄弟拾金不昧。于是抢先反向操作,怀疑对方讹钱,好让票子稳稳留在兄弟手里。
社会实验、上门帮助贫困家庭、按剧本拍出来的视频……以上的“正能量视频”们,套路其实都有迹可循。
“套路”的同义就是“可重复”,几次看到这些视频之后,不免感觉到“假”。
帮助者和受助者,很多时候都是财富差距巨大的双方。
负责伸出援手的,很多时候都是束着Gucci腰带的老板、 穿全套西装的老板、出门带着一秘二秘的老板们。
被“正能量”帮助的,总是棉衣破到飞絮的流浪者、脸色黝黑的民工、人微言轻的小职员。
不是说上位者不该帮助下位者。
而是剧本里的精英们,在优越资源的支撑下,可以没有后顾之忧。
可普通人做不到毫不犹豫,也没办法毫无私心。
社会实验也不敢设置什么真正的道德困境,它们给出的情境,往往是安全的、没有道德风险的。
看见小三当街欺负原配,还有比这更适合发挥优越感的时刻吗?不出手则已,出手的人,已经天然站上了道德高地。
在街头帮助一个女孩,又是骨折、又是紧急电话,条件都被提前设置好了,给帮助者创造了一个再合适不过的情境,来毫无风险地展现善心。
可现实中,哪有这么多没有道德风险的困境,让我们无所顾忌地散发善意呢?
这些视频看起来“假”,可能就是因为,它们太模板、太安全了。
真实世界中的助人,往往比“正能量”视频里复杂得多。
最简单的例子,“要不要扶起一个摔倒的老人”,是2014年就上过春晚的社会话题,直到2020年年末,“好人被讹”仍在持续发生。
正是把人从具体的处境中抽离出来,把人该有的复杂和私心都抹平,才让传播“正能量”的实验和视频们,都显出一种“假”来。
“正能量”变成了一个简单又苍白的东西,反而离我们更远。
当我们自己面对“帮不帮”的情问题时,往往才体会到“听过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感觉:
“看过那么多正能量视频,我却依然不知道如何选择。”
2020年高考放榜,有一个“考上清华工地跪谢父亲”的视频火过一阵,随后被扒出是摆拍。
官方下场表示“请不要消费网友的眼泪”,拍摄者却很委屈,称“只是想传递正能量”。
有人在“假”的问题上纠结,感觉自己被骗了眼泪。
也有人觉得摆拍也没有什么问题,正能量就值得赞。
与开篇的社会实验一样,传递“正能量”,确实只是一些人朴素的愿望。
可能姿态不够好看,但真要说错,也没有很大的瑕疵值得指摘,可能那些在“虚假”上阈值高的人,本身就不是它的受众。
这些实验、段子视频,不妨构成我们对“正能量”的一部分认识,但最好不要成为“全部的认识”。
因为对“正能量”的追逐,多少附带着“自我刻奇”的成分。
刻奇(Kitsch)是自我感动,陷入一种无意识的崇高感,还要拉着别人一起感受这种崇高感。
刻奇,“咯噔”文学的另一种写法
“正能量”视频传达的都是很朴素的善,我们会被打动并不奇怪,把自己代入进去刻奇一番,也是人之常情。
但如果要别人也步调一致,就有点刻奇过头了:
总希望大家都被拉进这场“正能量”的欢腾,谁要是不加入这场感动,反而被认为在煞风景,被认为不符合人类的感情。
生活中的互助,并不会像“正能量情景剧”那样安全和简单。
我们总要从观赏者的角色中抽离,亲身进入一个个具体的情境。
大多数人体会不到视频段子里老板对民工伸出援手的感觉,但还可以作为普通人,去平视其他遇到困难的普通人。
允许旁观,允许私心,也允许一些更艰难的道德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