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至正更化——恢复科举,编纂法典

2020年6月17日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至正更化——恢复科举,编纂法典。

妥懽帖睦尔亲政时刚过二十岁,年富力强,颇有励精图治之意。他在次年(1341年)正月正式改年号为“至正”,宣布要“与天下更始”,拨乱反正,结束以前的黑暗时代。在妥懽帖睦尔的支持下,脱脱正式出任中书右丞相,着手整顿伯颜专权时的一系列弊政,史称“更化”。

至元六年十二月,元朝宣布恢复科举考试。此后,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元朝又陆续举行了九次科举考试,录取进士六百人。这对缓和伯颜专政时加剧的民族矛盾,有一定推动作用。在此期间,元朝还大兴国子监,招收蒙古、色目、汉人三监生员达三千多人。

文宗时,曾于天历二年(1329年)建奎章阁,于阁内收藏书画,聚集文人精英,常备顾问,一时传为美谈。伯颜专权期间,奎章阁无人过问,呈现出一片衰败景象。至正元年(1341年)六月,顺帝将奎章阁改为宣文阁,开设经筵,遴选名儒欧阳玄、李好文、黄溍、许有壬等为皇帝授业。妥懽帖睦尔时常在宣文阁用心读书,留心圣贤之学,与儒臣讲究历代治乱兴衰,“欣欣然有向慕之志”。

其时,又恢复太庙四时祭。太庙四时祭始于英宗,以后历朝遵行。伯颜专权期间,因平章政事彻里帖木儿的建议而改为一祭。脱脱当政后,太庙四时祭很快得以恢复。

此外,英宗朝曾编《大元通制》颁行天下,是一部具有法典性质的法律汇编。但随着法令格例的日渐增多,《大元通制》已越来越无法满足司法审判的需要。至元六年(1340年)七月,元朝正式下令由翰林学士承旨腆哈、奎章阁学士巎巎等删修《大元通制》,开启法典的重修工作。此项工作历时五年多,至正五年(1345年)十一月最后完成,至正六年(1346年)四月颁行天下,名曰《至正条格》。2002年,这部法典的残卷在韩国被发现,引起学界极大关注。另外,《六条政类》是一部以中书省六部为核心内容的大型政典,于至正七年(1347年)三月开始编纂,次年三月完成。

元朝建立后,因正统问题没有解决,迟迟没有修前朝史。脱脱主政后,力主辽、宋、金三朝各为正统,分修三史,并受命出任总裁官。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三史编纂工作正式启动,参加编纂者既有汉族文士,也不乏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到至正五年(1345年),三史全部完成。其中的后妃、功臣列传,也在至正八年(1348年)由翰林国史院负责主持纂修。

上述更化措施,因主要是在中书右丞相脱脱当政时开始的,有的学者称之为“脱脱更化”。不过,更化应该说首先是得到了顺帝妥懽帖睦尔的支持,而且脱脱虽开更化之端,但在至正四年(1344年)即罢相,其后阿鲁图、别儿怯不花、朵儿只任相五年期间,许多更化后续政策仍得以继续进行,这说明顺帝妥懽帖睦尔才是更化自始至终的实施者。

至正更化虽然带来了一些“中兴”气象,但更多地体现为粉饰文治、调整蒙汉统治关系,很少触及当时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如财政危机、土地兼并等,当然也无法从根本上挽救元朝统治积重难返的颓势,再加上当时天灾频仍,民变四起,元朝统治逐渐陷入危机之中。

元顺帝 / 红巾军起义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