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辽西夏金元+辽朝(916年-1125年)-契丹兴起-契丹的早期历史-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契丹文字的创制-辽统一塞北与进军幽云-萧太后临朝听政-辽五京的修建-四时捺钵制-西辽建国-接二连三的宫廷内讧-耶律大石在可敦称王-西辽建国——辽政权的延续-卡特万会战——西辽成中亚霸主-宽容的文化政策+西夏(1038年-1227年)-西夏兴亡-党项族的起源-西夏与辽结盟-西夏向宋求和-元昊建立大夏国-西夏文字创制-庆历和盟-西夏对汉文化的吸收-西夏佛教的发展-西夏灭亡+金朝(1115年-1234年)-完颜阿骨打-女真族的起源-女真与辽的鹰路之战-完颜阿骨打与出河店大捷-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金灭辽-靖康之难与北宋灭亡-金朝兴亡-完颜亮迁都-隆兴和议-大定明昌之治-金统治下北方经济的发展-“金以儒亡”之说-辽金文化-契丹文字-儒学被确定为正统文化-佛教文化的繁荣-丘处机和成吉思汗雪山论道-别具特色的戏曲和医学-元朝(1271年-1368年)+蒙古兴起-铁木真坎坷的幼年时光-追随王罕与札木合-虽败犹胜的十三翼之战-凝聚军心的班朱尼盟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分封子弟与部属-征服西夏与金-征服花剌子模-大蒙古国的分裂+忽必烈大帝-忽必烈的金莲川幕府-忽必烈登基-诸王之乱-李璮之乱-南宋灭亡,元统一中国-两次征日失败-忽必烈去世+两都巡幸-忽必烈营建上都-兴建元大都-三头六臂两足——元大都的城市布局-各具特色的宗教建筑-完善的城市供水系统-转瞬即逝的中都行宫-两都巡幸——南控中原,北连朔漠+大元帝师八思巴-萨迦派的崛起-八思巴成为忽必烈的上师-与道教徒的大辩论-珍珠诏书-创制八思巴文-八思巴晋升为帝师-八思巴圆寂+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瓷器与香料-侨居中国的蒲氏家族-航海家亦黑迷失、杨庭璧-航海世家——澉浦杨氏-外国人来华-《真腊风土记》与《岛夷志略》-元朝官修疆域图志-马可·波罗与中国-初至上都-元大都印象-人间天堂杭州-沿京杭大运河南下-返回威尼斯,《马可-波罗游记》出版+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多灾多难的少年时代-妥懽帖睦尔登上帝位-扳倒权臣伯颜,顺帝亲政-至正更化——恢复科举,编纂法典-脱脱复出——发行“至正交钞”,恢复黄河故道-红巾军起义,元朝灭亡

返回威尼斯,《马可-波罗游记》出版

2020年6月17日 字数:1148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返回威尼斯,《马可-波罗游记》出版。

马可-波罗一家久居中国,思乡心切,多次向忽必烈提出返乡要求,都没有获得批准。但机会最后还是被他们等到了。

忽必烈的侄孙,统治波斯地区的伊利汗国君主阿鲁浑汗,在王妃卜鲁罕去世后,根据她的遗愿,派遣三位使臣到元朝,请求迎娶一位与卜鲁罕同族的姑娘。忽必烈在卜鲁罕的同族中挑选了一位名叫阔阔真的姑娘,让三位使臣带回去。

马可?波罗一家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向忽必烈提出愿意护送阔阔真一行到伊利汗国。这次,忽必烈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1291年初,马可-波罗一家从泉州港扬帆出海,从此,告别生活了十七年之久的中国。1293年,抵达伊利汗国霍尔木兹港,以后又于1295年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威尼斯。

20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学者杨志玖先生在《永乐大典》所录元代《经世大典-站赤门》中找到一份材料,讲的是1290年前往伊利汗国阿鲁浑汗处的三位使臣支请口粮的事情。非常有意思的是,三位使臣的名字分别为兀鲁、阿必失呵、火者,与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的伊利汗国三使臣Oulatai(兀鲁)、Apusca(阿必失呵)与Coja(火者)发音正好相符。这为马可?波罗到过中国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旁证。

回到家乡的马可-波罗,在若干年后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并在战争中被俘。在狱中,为了打发自己的无聊时间,1299年,他开始向狱友鲁思蒂谦诺(Rusticiano)讲述自己在东方的种种见闻,由后者记录成书。几个月后,这部书已在意大利境内随处可见。这就是闻名后世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既是一部丰富多彩的东方见闻录,又是一部长期聚讼纷纭的旅行记。即使在其生前,也有不少人对游记的真实性产生过怀疑。1324年,马可-波罗去世后不久,又有一个扮作小丑模样的演员出现在威尼斯每年的嘉年华盛会上,他自称“马可百万”,总是对任何事物都夸大其词,并辅以各种夸张的表情、手势,来取悦观众。马可-波罗被视为不诚实、爱说大话吹牛皮的人。直到今天,英语中还用“这是一个马可-波罗”,来形容一桩虚假、不真实的事情。

中蒙文版《马可-波罗游记》

临终前,朋友为了马可-波罗的灵魂能够升上天国,请求他取消游记中那些难以置信的说法,而马可?波罗的回答却是:“我还没有说出自己所见所闻的一半呢!”

关于《马可-波罗游记》的真伪,争论还在继续。但无论如何,它为当时封闭的欧洲世界打开了一扇文明的窗口。

西方有学者认为,马可-波罗的游记,“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而是启蒙式作品,对于闭塞的欧洲人来说,无疑是振聋发聩的,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导致了欧洲人文科学的广泛复兴。”

无数的西方人为马可-波罗笔下的那个神秘的国度而着迷,被它的富庶所吸引,甚至纷纷踏上了追寻的道路,并因此而开启了人类社会一个崭新的时代。

美国蒙古学家莫里斯-罗莎比指出:“蒙古时代间接地催生了欧洲人15世纪探索世界的时代,这个时代在发现绕过好望角到达亚洲的航线和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寻找由西方通往印度之路而未果时达到高峰。”

1492年8月3日,西班牙帕洛斯港,由三艘小帆船组成的探险船队即将起航,目的地是遥远的东方。而船队的首领,也是一位意大利人,他就是日后因发现新大陆而名满天下的航海家哥伦布。

在哥伦布的行囊中,装着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正是《马可-波罗游记》。

元大都 / 马可·波罗 / 杭州 / 京杭大运河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