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印象。
马可-波罗在华十七年,大都是他待得最久的城市,也是他最熟悉的城市。这座国际大都市有一个响亮的突厥语名字——“汗八里”,也就是大汗之城。马可-波罗在游记中也这样称呼它。
夏日在上都的马匹和马夫
马可-波罗对大都的布局、城市管理、社会风俗都有非常详细的描述,这里的每一件事物,对他而言,都颇为新奇。不过,最吸引他注意的,是大都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凡是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这里出售的商品数量,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多。”他在游记中这样写道。
在大都,马可-波罗看到一种前所未闻的货币——纸币。他发现这种纸币实际上是用树皮制作的,人们把树皮剥开,取出外面粗皮与树干之间那层白色的细皮,将细皮浸泡在水中,随后再把它放入石臼中捣碎,就可以制成纸币原料。这种纸币用途很广,如果因长期使用而损坏,只要支付纸币面额百分之三的费用,就可以立即换取新的纸币。当然,熟悉元朝历史的人都会知道,马可-波罗见到的,就是忽必烈发行的纸币——中统与至元宝钞。
马可-波罗对中国各地的商品、物产颇为敏感,在游记中不厌其烦地加以叙述,这大概与他的职业有关。作为受到蒙古统治者重用的威尼斯商人,他在华的身份很有可能是斡脱商人。斡脱商人往往由色目人充当,持有蒙古统治者颁发的牌符,到各地经商,为蒙古统治者赚取利润。
《事林广记》中的元代生活图景
煤是今天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东西,据元代北京地方志《析津志》的记载,当时大都的居民已经开始使用采自郊外西山的煤炭。不过,在当时世界绝大多数地方,人们还不懂得如何使用煤。
马可-波罗对能够燃烧的“黑石头”——煤充满了好奇。在游记中,他这样写道:“这种黑石头燃烧起来和木柴没有什么差别,但它的热度优于木柴。如果夜间燃烧,等到第二天早晨石头的火也不会熄灭。”并说,“这种石头可以取之不尽,而且价格十分低廉。”
熟悉北京的人都知道卢沟桥,但知道卢沟桥在西方也叫“马可-波罗桥”的人恐怕就不多了。这一得名当然要归功于马可?波罗的介绍。在游记中,他对这座世界上最美丽的桥有着生动的描述:此桥长三百步,宽超过八步,即使十个骑马的人在桥上并肩而行,也不会感觉狭窄。这座桥有二十四个拱,由二十五个桥墩支撑着,建筑工艺非常高超。桥是用极美的大理石修建的,两侧是美丽的栏杆,用大理石板和石柱结合,布置奇佳。登桥时桥面比桥顶略宽。桥两边的栏杆非常整齐,就像用墨线画出来的一样。桥头各有一个高大的石柱,立在石龟上,柱子的底部、顶部各有一个狮子。桥上还有雕刻石狮的美丽石柱,两柱的距离为一步半,各柱之间用大理石板为栏,雕刻种种形状。石板两端嵌以石柱,全桥都是如此。有了这些大理石栏杆,行人就不会失足落水。
很难想象如不是身临其境,马可-波罗如何能有如此传神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