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八思巴晋升为帝师

2020年6月17日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八思巴晋升为帝师。

进献蒙古新字后,八思巴于当年被忽必烈晋升为帝师,另外颁赐玉印,统领全国佛教,封号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

八思巴晋升帝师一职,《萨迦世系史》也有记载:“八思巴到达朝廷后,在他三十六岁的阳铁马年(1270年),当皇帝再次请求八思巴传授灌顶之时,改西夏甲郭王的玉印为六棱玉印,连同诏书一并赐给,封八思巴为‘普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佛子化身佛陀创制文字辅治国政五明班智达八思巴帝师’。”从此以后,帝师作为常设职位,在元代一直存在,共历十四任。荣膺帝师者,多是萨迦款氏家族成员或八思巴的弟子门徒。

帝师称号,源于西夏,多由吐蕃僧人担任,是一种比国师地位更为崇高的僧职。忽必烈设帝师很有可能是借鉴以往西夏的做法,只不过在新的历史时期,又赋予许多新的内容,从而形成元代特有的帝师制度。

在元代,帝师作为皇帝精神上的导师,首要职责是向皇帝传授佛法,祈祷皇室福寿,保佑元朝国运昌盛。元朝历代皇帝均受帝师佛戒,逐渐形成定制。在八思巴的建议下,忽必烈还在大明殿御座上安置一白伞盖,顶部素缎,书写金字梵文——“镇伏邪魔护安国刹”。每年正月十五日,都要用盛大仪仗迎接白伞盖,周游皇城内外,为芸芸众生祈祷福祉。以后“游皇城”逐渐发展为大都一个重要的全民宗教节日活动。为元朝宫廷讲授佛法,也是帝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八思巴曾多次为元朝皇室成员讲授佛经,他给忽必烈太子真金讲经的内容,还被编为《彰所知论》,译成汉语,由元朝政府明令颁入《大藏经》,在全国通行。

大元帝师之印,西藏博物馆藏。

帝师的重要作用更体现在代替皇帝统领全国佛教与吐蕃地区事务,帝师法旨与皇帝圣旨在当时通行于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全国,至今我们仍能看到很多这方面的实物。当然,帝师颁布的法旨还是要秉承皇帝旨意的。目前所见帝师法旨,开头均有rgyal-plhi lung-gis的字样,翻译成汉语,就是元代公文中常见的起首语“皇帝圣旨里”,也就是秉承皇帝旨意的意思。所以说,帝师的法旨同皇帝圣旨相比,还是有着本质不同的。

西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亚东达瓦次仁

无论是作为帝王的忽必烈,还是作为帝师的八思巴,他们最大的智慧就体现在博大、一统、容纳这一点上。把蒙古古老的萨满文化和藏地藏传佛教文化以及汉地汉传佛教文化最后统归到大元整个国家一统化的机制里面,体现出一种包容性。统合在一起的时候,帝师统领全国佛教事务的作用很自然地显现出来了。但这种统合不是刻意地行政化地去推动,而是无形的文化交流的作用,也是一种人文力量的体现,这跟早期蒙古的治理方针是很融洽的。

八思巴 / 萨迦派 / 忽必烈 / 大元帝师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