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创制八思巴文

2020年6月17日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创制八思巴文。

至元六年(1269年),应忽必烈之邀,八思巴重返京城。这次,他向忽必烈进呈了一种特殊的礼物——“蒙古新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八思巴字。

八思巴创制的新字,字母主要由藏文字母组成。最初的字母表有四十一个字母(藏文三十个带有元音a的字母,加上i、u、e、o四个元音,和拼写蒙古语所用的七个字母),以后随着实际拼写的需要,又有增加。这种字母形体多呈方形,有正体与篆体两种书写形式。行款则为左起竖写,既不同于藏文的左起横写,也不同于汉文的右起竖写。《萨迦世系史》说八思巴呈献的字样是用新字书写的一份优礼僧人的诏书,可见这种新字在呈献时已达到可以使用的程度。

八思巴文圣旨金牌

忽必烈得到八思巴所上新字后,非常重视,下令将这种文字在全国推广,规定:“自今以往,凡有玺书颁降者,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以后又禁止称八思巴字为“蒙古新字”,径称其为“蒙古字”。

八思巴文“中书分户部印”,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出土。

为普及八思巴字,元朝还在各地设立蒙古字学与蒙古字学教授,专门培养这方面的人才。目前我们在元朝的诏旨、公文、印章、牌符、钱币乃至器皿上,都能见到八思巴字,民间坊刻本《事林广记》甚至刊载了由八思巴字拼写的《百家姓》,可见这种文字的推广程度。

辽、西夏、金朝统治期间,都曾根据本民族特点,创制过文字。成吉思汗兴起后,一度借用畏兀儿字母拼写蒙古语。忽必烈即位后,迫切想制造一种文字,这种文字不仅能满足蒙古语,而且也能满足元朝境内其他民族语言文字的拼写,也就是说,想要一种可以译写当时一切语言的文字,以使元朝境内各种语言文字的书写规范化、统一化。

八思巴创制的新字,译写对象包括蒙、汉、藏、梵、畏兀儿等多种文字,在中国历史上,是首次统一各民族文字字形的尝试,也是首次用表音符号来书写汉文的尝试,是中国古文字学方面的一大发明创造,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闪闪发光的瑰宝。

八思巴 / 萨迦派 / 忽必烈 / 大元帝师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