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项族的起源。
位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达兰库布镇东南二十五公里的荒漠中的黑水古城,是西夏黑水镇燕监军司的治所。在这里发现了一首记载党项祖先的颂诗:“黔首石城漠水边,赤面祖坟白河上,高弥药国在彼方。”据相关专家研究:“弥药”是党项人的自称,“白河”就是今天嘉陵江上游的白龙江,古称白水。党项族原来居住在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一带。“黔首”和“赤面”是指他们脸色黝黑,用红颜料涂面。他们以不同的姓氏形成部落;以牦牛、羊、猪等为食物,并不从事农业,没有任何徭役和赋税;崇尚武力,没有法令,作战时相聚在一起,平时不相往来。部落内三年举行一次聚会,以牛羊作牺牲来祭天。党项人往往长寿,有人能活到一百五六十岁;他们有着强烈的复仇情绪;内部实行收继婚,但是同姓不婚;部落内八十以上者去世时,亲戚不得哭泣,年少而亡者亲戚则要号啕大哭;死者进行火葬。
内蒙古阿拉善盟曼德拉山西夏时代岩画《牧放图》
党项与中原王朝发生关系始于北周。天和元年(566年),党项羌发动叛乱,北周冀州刺史杨文思率兵平息了叛乱。隋朝建立后,党项人不断反叛,均被隋军平息。隋大业末年,今甘肃、四川西北等地的党项诸族强大起来。
党项武士像
党项诸族的强大自始至终有赖于中央王朝的力量,且与他们的大迁徙有关。唐太宗李世民对少数民族采取招抚政策。到贞观六年(632年),党项羌前后内属的人口达到三十万。贞观九年(635年),吐谷浑举部内属时,党项诸部也归降唐朝。党项到唐朝时形成了八个部落。贞观以后,吐蕃势力逐渐强大,邻近的党项诸族不断受到吐蕃攻击。开元年间(713—741年),党项拓跋部要求内迁,得到允准。党项拓跋部和野利部从原来居住的松州迁移到庆州。唐朝设芳池都督府进行管辖。
安史之乱后,为避免被吐蕃役使,从至德年间到永泰元年(756—765年)的十年间,内徙的党项部落进行了第二次迁徙,逐渐集中到灵、庆、夏、银、唐、绥、延、胜等州。这次迁徙形成了几个较大的部落,有以野利部为主的“六府部落”、以拓跋部为主的“东山部”和“平夏部”。之后东山部和平夏部因不堪吐蕃侵扰,东渡黄河,进入河东地区的石州(今山西离石)。贞元十五年(799年),又因不堪忍受唐镇守将领的侵扰,再次回到银、夏等地。
唐代诸党项部落中以拓跋氏势力最为强大。后来统一了党项各部落的拓跋氏属于平夏部。其始祖是拓跋赤辞。唐朝末年,其酋长拓跋思恭参与镇压黄巢起义,被唐王朝封为定难军节度使,爵号为夏国公,并赐姓李。之后其力量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在唐朝的军事行动中拓跋氏采取了观望的态度,保存了实力。唐末,拓跋氏达到极盛,兼有定难、保大、静难、宁塞四镇,领有定难、保大二藩镇的夏、绥、银、宥、鄜五州。
唐朝灭亡后,迫于形势,拓跋氏先后归降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继续占有夏州之地。后梁凤历元年(913年),其首领拓跋仁福进封陇西王。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又被后唐封为夏州节度使、朔方王。此后的后晋、后汉、后周继续对夏州政权采用羁縻政策。五代时期,夏州党项虽臣服于中原,但却是一个独立的地方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