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的身份转型。
不过,军机处的发展在雍正帝去世后,却遇到了波折。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二十九日,刚刚即位不久的乾隆帝宣布裁撤军机处。其理由是:“今西北二路既已无事,而苗疆之事亦少,大小事件既交总理事务王大臣等办理,其军机事务与苗疆事务,亦著交总理事务王大臣等兼理。”
但两年后的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乾隆帝于前一日应总理事务王大臣之请,取消总理事务处后,又下命恢复军机处。他强调说:“目前西北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旨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
乾隆帝之裁而复设,一方面说明他对是否要承继军机处这一机构心存疑虑;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他对军机处的功能还是较为重视的。更关键的是,他对军机处的定位,开始由主要承办军务转向办理军国机要。
这一思路,为其子嘉庆帝所承继。嘉庆十年(1805年)五月十九日,御史何元烺曾上奏建议“酌改军机处名目”,但嘉庆帝批驳他说:“军机处名目,自雍正年间创设以来,沿用已久,一切承旨书谕及办理各件,皆关系机要,此与前代所称平章军国重事相仿,非专指运筹决胜而言。”
军机处诞生之初的“神秘性”,在乾隆初年遇到的波折,以及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对其身份定性的抉择,成为它迟迟不能转变为朝廷正式机构的重要因素。
军机处身份的转型,是在嘉庆年间完成的,而这与嘉庆帝对军机处的大力整顿密切相关。
大体说来,嘉庆帝主要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为防军机大臣专权,严禁内外官员以所奏之事关会军机处,严禁朝臣阿谀逢迎军机大臣,亲王不得入值军机处,军机大臣与御前大臣不得相兼;对于军机章京人选,命军机大臣将各部院保荐者考选后带领引见,定其名额为满汉各十六人,规定军机章京升迁保举之法和回避之例,出差大臣除军机大臣外不得奏请随带军机章京,禁止留京王大臣将奏章交军机章京办理;为防军机处泄密,命都察院派监察御史一人,在隆宗门内北首内务府值房,轮流值班监视。
经过这一系列建章立制,军机处大为改观。所以,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续辑成的《嘉庆会典》,正式出现了“办理军机处”的名目,军机处从此成为一个名正言顺的中央权力机构。其后,道光帝又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颁布《军机处章程九条》,军机处的规章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然而,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以及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和蚕食,清王朝已是江河日下,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此形势之下,军机处虽然一直存续着,但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已远非此前可比。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随着责任内阁的建立,军机处再度被废除。至此,存在一百八十余年的军机处,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