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机处的重要职责——承旨出政。
雍正年间军机处初设时,仅有几间比较窄的板屋,其西端因靠近隆宗门北侧之墙,光线非常暗,办公条件很差。不久,由于修缮宫殿,办公地点移到广场对面,完工后回迁原地。到了乾隆初年,始改建为瓦屋,才有了现在的模样。
除了皇宫之外,在圆明园左如意门内、西苑门内等地,也有军机处人员的固定办公处所。而当皇帝出巡时,随从的军机处人员,或在各地行宫宫门值房,或在行营蒙古包、帐房内办公。
如果仅从办公条件的简陋情况来看,军机处似乎无足轻重。其实,恰恰相反,军机处在整个国家权力机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他任何机构都不能与之相比。
按照清朝的规定,以乾清门为界,横街以南为外朝,乾清门以北为内朝。内阁、六部等衙门位于外朝。而军机处则位于乾清门西侧、隆宗门北侧,紧邻内廷。所谓“军机处系机要重地”“军机处系机密之地”“军机处地属机枢”等,足见军机处在朝廷权力结构中的重要程度。
在人员设置上,军机处“大小无专官”,均为兼官,而且没有属吏,其成员仅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
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内亲自任命,没有固定名额,少则二三人,多则八九人,其中一人为领班军机,称为“揆首”或“领袖”等。军机大臣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即都是皇帝欣赏的亲臣、重臣。所以清人吴振棫说:“军机大臣惟用亲信,不问出身。”
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起初由军机大臣从内阁满汉侍读、中书及各部郎中、员外郎、主事中,选其贤能者充任,无定员;嘉庆年间,改为考试选拔,定满汉各十六人,分为四班,每班以一人领班,满语为“达拉密”,后来又略有增减。
从体制上说,军机大臣间没有等级差别,但因各人资历、年龄、入值时间,特别是受皇帝宠信程度不同,名次各有前后之分。最后一名被戏称为“挑帘子军机”,因为每当觐见时,总是由他来卷帘子,以便领袖军机和其他军机大臣进出。
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之间,也没有隶属关系。但事实上,军机大臣位高、权重、望隆,又身为内阁大学士或部院堂官,军机章京的地位比军机大臣稍低。
而且,在“首崇满洲”的格局下,无论军机大臣,还是军机章京,满洲人都比汉人具有一定优势,虽然不像其他衙门那么明显。
军机处尽管没有衙门,只有值房,但它承担的职责却很不一般。
据清朝官方和私人文献记载,军机大臣总的职责是:“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具体地说,负责为皇帝撰拟并发布上谕、协助皇帝处理奏折、随时听候皇帝召见以备咨询、参预高级和重要官员的选拔、提供赏赐名单和物品、奉命与有关部门官员商议大政、审理重要案件,以及兼充方略馆总裁、内翻书房管理大臣等。
军机章京则“分办清字、汉字之事”,如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等。
在众多职责中,承旨出政,是军机处最为核心的一项工作,也最能体现出军机处的特殊性。
皇帝的命令分为谕和旨两大类:凡皇帝特别颁布的为谕;因官员奏请而指示,或因奏请而宣示中外的为旨。谕旨的传达又分两种形式:一是由军机大臣承皇帝之命交内阁办理的,称为明降谕旨,其中,在京衙门的朱批原折,要汇缴到军机处保存,需要用驿站传递的,由军机处封交兵部捷报处发出。第二种形式,是皇帝命军机大臣迅速、秘密办理,而不经内阁之手的,称为廷寄,直接由军机处封交兵部捷报处传递。传递速度,根据事情的缓急程度,分为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者日行四百里、五百里、六百里,以及六百里加紧等。
按照惯例,军机大臣承旨后,一般于第二天将所拟谕旨进呈。但自西陲用兵,军报一到,即立刻递进,所拟谕旨也随撰随进。
如果皇帝在巡幸途中,于马上降旨,军机大臣面奉谕旨后,便命军机章京歇马撰拟缮写,然后飞驰到皇帝驻足的行营进呈。不过,行营之间相距七八十里,需要半天工夫才能到达。军机章京为了显示自己的办事效率,常常匆忙将谕旨缮写好,便飞驰到两个行营之间的尖营(满语称之为乌墩)进行复命。这就是所谓的“赶乌墩”。清人赵翼曾评价这一做法,认为有利有弊:利在“敏速集事”;其弊则在于因赶时间,撰拟的谕旨“不能曲尽事理”,皇帝每每需要“御笔改定”。
廷寄格式,凡给经略大将军、钦差大臣、总督、巡抚、学政等封疆大吏的,封函上书“军机大臣字寄”;给盐政、关差、布政使、按察使的,则书“军机大臣传谕”。上面加盖军机处印信。
军机处成立之初,并没有印信。雍正十年(1732年)三月初三,大学士等遵旨议奏,才定为“办理军机印信”,由礼部铸造银质龟钮。乾隆初年,又换铸为“办理军机事务印记”。
军机大印一开始由军机处保管,后为防弊,转归内奏事处收藏,但印的钥匙仍由领班军机大臣随身携带。
另外,军机处还铸有一块金牌,上镌“军机处”三字。平常由值日军机章京佩带,封印后则交给领班章京。
每当用印时,值日章京先到内奏事处将印领出,然后以金牌为凭,向军机大臣请钥匙开启,用完后立即送回内奏事处。
如果平时事情不多,如此办理还不算麻烦,但若一天需用多次,就颇费周折了。军机处为此想出一个变通办法,即每次领出印后,就多盖一些封函,以便随时取用,从而提高了办事效率。
所以,清人赵翼曾感慨道:“机事必颁发而后由部行文,则已传播人口,且驿递迟缓,探事者可雇捷足先驿递而到。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