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多疑而躁刻,果于屠戮大臣

2020年6月17日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多疑而躁刻,果于屠戮大臣。

朱由检用人之失误,集中体现在内阁大学士的任用上。在他统治时期,内阁大学士换了五十人。其中,任期最长的两位内阁大学士,分别是温体仁和周延儒。恰恰是这两人,后来都名列《明史》的《奸臣传》,其人品可见一斑。《明史》说温体仁“为人外曲谨而中猛鸷,机深刺骨”,为内阁大学士八年,“未尝建一策,惟日与善类为仇”,是一个十足的玩弄权术的政客;而周延儒“庸驽无材略,且性贪”,只是会迎合皇帝意旨而已,最终被崇祯帝勒令自尽。

用人多疑,则是崇祯帝的另一种性情。崇祯皇帝多疑而躁刻,又果于屠戮大臣。有人做过统计,崇祯一朝十七年,内阁大学士处死两人,刑部尚书处死一人,下狱五人,兵部尚书处死两人,总督处死七人,巡抚处死十一人。孟森先生感叹说:“岂复有敬大臣之意!”即便到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李自成的军队随时可能渡过黄河进取山西、京师之时,崇祯帝仍不忘记要处决大臣,谕刑部、都察院、锦衣卫:“罪督范志完、赵光抃、薛敏忠失误封疆,著即会官处决!”然而,对于时局而言,诛杀大臣已是于事无补了。晚明大儒刘宗周曾在奏疏中批评崇祯帝说:“陛下求治之心操之过急,不免酿为功利;功利之不已,转为刑名;刑名之不已,流为猜忌;猜忌之不已,积为壅蔽。”

崇祯帝不信任文臣,反而一改即位初对宦官的防范态度,开始信用宦官。崇祯四年(1631年),朱由检在文华殿召见廷臣,谈及宦官的问题,他理直气壮地说:“诸臣若实心任事,朕亦何需此辈!”换言之,重用宦官,只是为防止廷臣怠惰。然而,宦官又能给朱由检带来什么呢?清初学者宋起凤《稗说》记载,朱由检曾从太监中选出三千名身长力壮者,组成禁旅,名为净军,为他们配备最精锐的武器和良马,给很高的饷银。每月初五,净军在内教场比箭,箭无虚发。崇祯皇帝则登上煤山,坐万寿亭中观览。然而,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的关键时候,这些派往北京城九门分守的净军却“悉逃逸,无一存者”。李自成兵临城下时,一位名叫张殷的宦官对崇祯帝说:“皇爷不须忧愁,奴辈有策在此。”朱由检问有何策。张殷回答说:“贼若果然入城,直须投降,便无事矣。”在宣府镇监军的宦官杜勋,出城三十里向李自成投降;在北京城,带头投降的则是太监曹化淳。故宋起凤感叹地说:“教养十有余年,卒不得收一人之用,殊可叹也!”穷极无策之时,崇祯帝甚至还重用一位擅长“役鬼之术”的游僧申甫,给他七十万两白银造车募兵。

崇祯 / 袁崇焕 / 阉党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