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利玛窦来华与“文化适应”策略

2020年6月17日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利玛窦来华与“文化适应”策略。

1552年10月6日,利玛窦出生在意大利的山城马切拉塔(Macerata),父亲是位药店老板。1568年,十六岁的利玛窦违背了父亲想让他做一个律师的愿望,离开故乡前往罗马,进入耶稣会办的日耳曼公学念书。1571年,他成为耶稣会见习修士,开始接受神学、古典文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训练。在罗马学院,利玛窦第一学年学习算术,第二学年学习《几何原本》、实用算术、地球仪、地理学,第三学年学习了古观测仪、行星论、透视画法、钟表以及与宗教有关的计算问题。1577年,利玛窦到了葡萄牙,准备受遣前往亚洲传教。1578年,利玛窦随同罗明坚神父等从里斯本出发,从海路来到印度的果阿。在果阿,利玛窦停留了五年,期间正式受神父之职。1582年,他到达澳门,并且在次年进入广东,从此在中国住了二十七年。

耶稣会是天主教的一支,成立于1540年,首任总会长是西班牙贵族出身的罗耀拉,旨在维护教皇权威,反对宗教改革,因此后来还曾受到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等人的批评。耶稣会的组织较为严密,纪律较严,勇于开拓国外传教士事业,曾向亚洲、非洲和美洲派出了一批又一批传教士。在亚洲,耶稣会士向中国、印度、日本等地都派出了传教士。利玛窦本人,也不是第一个进入中国的耶稣会士。早在1552年,耶稣会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就抵达了广东海域的上川岛,拉开了天主教在华传教事业的序幕。不过,沙勿略本人最终没能深入中国内地。直到1583年,罗明坚和利玛窦才成功进入中国内地,来到广东的肇庆,住进了肇庆天宁寺,开始其传教活动。

从1583年到1589年,利玛窦在肇庆居住了六年,发展了大约八十名天主教徒,然后转到韶州。在1592年,利玛窦曾经回到澳门,谒见范礼安(Alessandro Valignano)。范礼安在耶稣会中国传教策略上是一个很值得记住的人物。早在1578年,耶稣会士进入中国频频受阻的时候,范礼安就在给耶稣会总会长的信中提出了在中国传教的“适应策略”。他说:“进入中国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调整我们的策略,采取一种与迄今为止我们在其他国家完全不同的方法。”耶稣会在印度和日本的做法,是在传教的同时极力推行葡萄牙化,要求信仰天主教的人改穿葡萄牙人的服饰,取一个葡萄牙人的姓名,遵循葡萄牙人的风俗习惯。范礼安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几个世纪培植起来的士人阶层,是不会允许一种全新的观念来危及他们的地位的。范礼安的“文化适应”策略,就是要尊重中国人的文化。罗明坚与利玛窦,是这一“文化适应”策略忠实不移的执行者,从抵达澳门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开始刻苦学习中国的文字和语言。语言文字之外,服饰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传教士们试图适应中国文化,最初选择穿上中国佛教僧人的服饰。然而,当时僧人品德败坏的形象,以及耶稣会士们所建立的天主教堂无法像寺院一样向教众以外的普通民众开放,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况且,佛教在明代中国虽然不受排斥,但始终被保守的儒学人士视为异端,而一个高鼻深目的外国人穿着僧人的衣服,也很容易引起当地人的警觉。利玛窦万历二十年(1592年)造访澳门后的一个重要进展,就是请求改变在中国传教的耶稣会士的服饰,改穿儒家士大夫的衣服。这个请求在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得到批准。从此,利玛窦改变了自己的衣着方式,换上了中国士大夫们的儒衣。尊重中国的风俗习惯与传统的伦理道德,也是耶稣会士传教“适应策略”的一部分。利玛窦自己说:“来到这里,不论衣服还是鞋子都穿中国样式的,说话、喝水、吃饭以及一切生活,都依照中国的风俗习惯。”他甚至还依照中国士人的习惯,给自己取了一个号,叫作“西泰”。

利玛窦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