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拒绝蒙古互市,北境转守

2020年6月17日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拒绝蒙古互市,北境转守。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开始在北边修筑边墙。景泰二年(1451年),邹来学受命“督修关堡,自山海关至天寿山,东西千里,屹然相望,咸雄壮坚固”。此后,从弘治年间余子俊修榆林长城,嘉靖年间翁万达修大同长城,到万历年间戚继光修筑蓟州长城,历朝驻守各边的将领都在修筑边墙上下功夫。

然而,边墙的修建,最多不过增加了蒙古骑兵入侵的困难程度,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蒙古人的入侵。清初学者万斯同在《明史乐府》中感叹道:“岂知明人防北狄,专藉筑城为长策;不曰长城曰边墙,版筑纷纷无时息。”

达延汗像

15世纪末16世纪初,成吉思汗的后裔巴图蒙克(一译“把秃猛可”)开始崛起。他在成化十七年(1481年)继承汗位的时候,年龄还很小,故称“小王子”,又称“达延汗”。蒙古人引以为荣的,第一是成吉思汗,第二是忽必烈,第三就是达延汗。朝鲜《李朝实录》中记载金伯谦的复命书中曾说:“小王子为人贤智卓越。”他在正德五年(1510年)征服了山西以西的河套地区。到嘉靖三年(1524年)去世前,他得到了帕米尔高原以东的所有蒙古人的效忠。

俺答汗(阿勒坦汗)像

达延汗死后,他的子孙之间爆发了权力争夺。最终,他的孙子俺答汗逐渐控制了蒙古南部,以及河套地区的鄂尔多斯。由于有水,可以进行农耕,河套在草原世界有非常特殊的战略作用,控制这样的地区为控制整个草原奠定了基础。而且,以河套地区为基地,游牧民族容易进入内地。在16世纪的中后期,“套虏”成了明朝北部边防的最大威胁。

俺答汗统治漠西和漠南蒙古近半个世纪。在他统治期间,十六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一段持续而普遍的干旱时期,整个华北和蒙古南部经常处于干旱和饥荒的威胁之下,天花、瘟疫也在蒙古肆虐,蒙古人对于汉地社会的茶和粮食的需求更加迫切。从经济上的实惠以及政治目标的推进两方面考虑,俺答汗都希望与明朝通贡或者互市。

嘉靖皇帝朱厚熜像

此外,丝绸等商品,是蒙古人参与到以布哈拉(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为中心的中亚贸易圈的主要商品,这也需要从汉地社会获得。一些学者认为,蒙古人通贡开市的需求,可能不是来源于简单地满足草原上的资源匮乏,更可能是因为蒙古人想重新开通欧亚内陆贸易,从而营造一个由蒙古控制的内陆商业网络。

在明朝方面,尽管大部分边境将领力主和平,希望皇帝考虑蒙古人的互市要求,但固执的嘉靖皇帝对于蒙古人请求互市的要求一概拒绝。他甚至要求所有公文中的“虏”字必须小写,以表达他对蒙古人的轻蔑。除了军事途径以外,嘉靖帝拒绝任何其他形式的接触。

然而,此刻明朝北部的边防力量已不足以应对蒙古骑兵的进攻。在嘉靖朝中期,俺答汗的兵马东边从辽东、蓟镇边外起,西边直到甘肃、青海以西,并且经常深入宣府、大同,连年侵寇,构成明朝的最大威胁。明朝孱弱的军事防线,也不时被蒙古骑兵撕开。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六月,蒙古骑兵深入山西太原以南的各州县。一月之内,蒙古骑兵侵扰了十个卫、三十八州县,杀戮男女二十余万,抢劫牛、马、羊、猪二百多万只以及大量的布匹、金钱,京师为之戒严。

嘉靖年间,明朝的军事卫所制度衰败已极。曾在正德五年到十年(1510—1515年)间担任兵部尚书的王琼说,在他那个时候,卫所军士“逃亡十之七八”。到嘉靖年间,有些内地卫所,军士数量甚至还不到额定人数的百分之三。例如,江西的南昌左卫额定人数是四千七百五十三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只剩一百四十一人,不到原额的百分之三。浙江金华千户所额定人数为一千二百二十五人,到16世纪,营中仅剩三十四人,同样不到百分之三。边镇卫所的情况稍好一些,但也不理想。以大同为例,嘉靖十六年(1537年),四万蒙古骑兵入侵时,大同镇能整合的士兵人数仅有一万四千人。军屯制度的败坏以及由此带来的后勤供应不足、边镇士兵因劳累和拖欠军饷而频繁发动兵变,也是边境军队战斗力下降严重的重要原因。因此,嘉靖皇帝不顾形势而一味拒绝通贡,以及由此而导致的蒙古骑兵频繁入境劫掠,对双方而言都是灾难。

《驯马图》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时任陕西三边总督的曾铣向皇帝提议,发动一场对俺答汗的战争,夺取河套地区。尽管皇帝对这个计划颇为心动,但实际上计划不可能得到实现,因为以明朝政府当时的军事和财政实力,不可能组织起大规模的远征。曾铣的计划只能是纸上谈兵。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因为政治斗争,曾铣被杀,支持他的首辅大学士夏言也丢了脑袋。严嵩取代夏言成了首辅大学士。明朝对待蒙古的政策,改为防守为主。就在蒙古骑兵不断骚扰明朝北境时,南方沿海也频繁遭受倭寇的入侵。

嘉靖皇帝 / 朱厚熜 / 俺答汗 / 戚继光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