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夹缝中的内阁

2020年6月17日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夹缝中的内阁。

作为辅佐皇帝决策的机构,内阁填补了明朝废宰相之后的权力空间。内阁大学士也常被人们称为“相”。但是,内阁却并不等于相权的回归。官员们在成为内阁大学士后,总是谦逊地说,自己是被命“文渊阁办事”。内阁大学士只是皇帝的助手,并不能自主决断事务。明朝后期的首辅大学士徐阶说:“阁臣之职,止是票拟。”内阁大学士要想行使某些举措或者弹劾某位官员,并不能直接上奏,而是需要嘱咐六部、都察院或各省官员通过奏疏的形式发起建议,再通过票拟实现自己的意志。

换言之,内阁大学士必须结纳其他官员,才能实现自己的施政目的,同时也会形成自己的权力小集团。这也是晚明党争风气特别严重的一个间接原因。内阁常常发现自己处于艰难的夹缝之中,一方面得不到他们效忠的皇帝的充分信任,另一方面却还要面临来自官僚集团的压力。

内阁在明代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很微妙。一方面,它处于皇帝与中央部、院之间,发挥着协调的作用。明朝后期的嘉靖皇帝在严嵩垮台后,对内阁曾有一番评语,认为内阁“虽无相名,实有相职”。隆庆年间的首辅大学士高拱也说,内阁“虽无宰相之名,有其实矣”。但是,另一方面,内阁大学士却又觉得办起事来缩手缩脚。万历末年的内阁大学士叶向高就说:“阁臣无相之实,而虚被相之名。”也就是说,有人说阁臣是“有名无实”的宰相,也有人说阁臣是“有实无名”的宰相。到底该如何理解?其实,明代的政治体制中,内阁确实不是相权的回归,而是由皇帝的秘书顾问机构,逐渐成长为一个超越单纯的秘书职能的权力协调机构。它究竟是“有名无实”还是“有实无名”,取决于内阁大学士个人的政治能力及其对皇帝的影响力。

其次,内阁大学士的权力受到君主专制权力的严重束缚。勤政的皇帝可以绕开内阁的票拟直接批答;如果皇帝不同意内阁票拟,可以发回内阁重拟,或者传口谕令内阁照自己的意思票拟;皇帝可以将奏疏留在宫中,不发给内阁票拟,也可以将已经票拟的奏疏留在宫中不往下发,称为“留中”。

明朝晚期的万历皇帝就常将大臣的奏疏留中不发,以至于内阁无事可做。当时的首辅大学士叶向高终日内阁闲坐,感叹道:“安得票一疏,全我体乎!”意思是,要是能拿到一份奏疏来票拟一下就好了,也算能保全我这个内阁大学士的体面啊!实际上,尽管内阁偶尔会坚持自己票拟的意见,但归根结底所有的权力还是集中在皇帝一人之手。

明人绘《十年同会》(局部)中的明代文官形象

而且,内阁大学士的选择权,也操纵在皇帝手中。明代中后期,入阁成为内阁大学士几乎是每个官员的梦想。至于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内阁大学士,则取决于许多因素。大臣的资历、威望固然很重要,而且明朝中后期大学士的入阁也常要经过“廷推”这样类似选举的程序,但是,官员入阁,归根结底要取决于皇帝。一般说来,如果一位官员曾经在皇帝还是皇子或者太子时做过他的老师,他进入内阁的可能性就会非常大。像明代后期的著名大学士高拱、张居正等人,都曾经是隆庆皇帝裕王府的讲官。而且,如果皇帝愿意,可以特旨简选自己喜欢的人进入内阁办事。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统治了十七年,内阁大学士用了五十人,这充分说明专制君主在选择内阁大学士时的随意性。而且,皇帝的一道圣旨,完全可以决定一个内阁大学士的命运。例如,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十六日,宫中传话内阁大学士到会极门候旨。不一会儿,太监宣旨:“今有大学士高拱专权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强夺自专,通不许皇帝主管,不知他要何为?我母子三人惊惧不宁。高拱著回籍闲住,不许停留。”一道突然的圣旨,将此前还趾高气扬、踌躇满志的高拱送回了河南新郑老家。

随着宦官干政的程度越来越深,内阁诸臣由于需要与宦官频繁打交道,对宦官也就越来越客气。陆深《玉堂漫笔》中记载,英宗天顺年间,司礼监的太监到内阁,阁臣李贤只需要常服接见;到彭时任首辅时,就要衣冠整齐接见太监,阁臣向西坐,而太监向东坐,太监中的第一人对着阁臣中的第三人。至于相送,之前李贤是作一个揖便算送客了,后来送出阁就可以,到商辂的时候须送下台阶,到万安的时候要送到内阁门。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记载一个宦官的话说:当初我们见到张璁张阁老时,我们要打个躬;后来见夏言夏阁老时,我们只平眼正视就可以;现在严嵩严阁老见到我们,总是先拱拱手再进去。

内阁权力还严重地受到宦官势力的制约。几乎在宣宗朝内阁获得“票拟”权力的同时,宦官二十四衙门中最重要的机构司礼监获得了“批红”的权力。“批红”指司礼监秉笔太监按内阁的票拟,经皇帝审批后,用朱笔代皇帝写出。如此一来,章奏批答多半经由宦官之手,故有“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的说法,这里的寺人就是指宦臣。例如,在宦官权力最厉害的天启时期,非但不经内阁票拟的旨意经常自宫中发出,而且经过内阁票拟的章奏,也必须等到魏忠贤到了才敢批答。

天启朝的内阁大学士冯铨,靠着投靠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非但复官,更在天启五年(1625年)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魏忠贤被崇祯皇帝清除之后,冯铨作为阉党之一,被追究责任,论杖徒,赎为民。到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冯铨应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的征召,开始在清朝做官。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朝改设内阁,冯铨以礼部尚书兼中和殿大学士。冯铨是在明清两代都曾做过内阁大学士的人物。这也表明,在内阁制度上,明清两代是相承不替的。其区别在于,清朝皇帝更专制,似乎也更勤政,大臣奏章多由皇帝亲批。一种制度的出现和消失都有着当权者各自的目的,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有它的必然性。在明朝手握重权的内阁,到了清代,变成了不再拥有票拟之权的内阁,从此也就失去了作为政治中枢的地位!

明仁宗 / 解缙 / 杨士奇 / 朱高炽 / 内阁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