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阁大学士参预机务。
废中书省后不久,朱元璋开始设置“四辅官”。他从民间征召了几位老儒,让他们每月按旬轮值,辅导自己行政。四辅官品级很高,是从一品的高官。两年后,四辅官因为没能在实际政治中发挥作用,被朱元璋废除。紧接着,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从翰林院中选择儒臣为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向皇帝提供咨政议政的服务。
洪武时期的殿阁大学士,对当时政治的影响微乎其微。但是,从翰林院儒臣中遴选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的做法,为内阁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形制上的基础,可以视为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
到永乐初年,内阁制度初现端倪。朱棣即位不到一个月,即命解缙、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金幼孜、胡俨等七人入翰林院,“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文渊阁书目》
文渊阁位于午门内,地处内廷,故称内阁。明初,文渊阁是皇家藏书之所。杨士奇等人曾据阁中藏书编纂过《文渊阁书目》。彭时在《彭文宪公笔记》中说:“文渊阁在午门内之东,文华殿南,面砖城,凡十间,皆覆以黄瓦。西五间,中揭‘文渊阁’三大字牌匾。”文渊阁共十间,西边五间,放置红柜,用来储藏历朝《实录》,东边五间,“前后皆列书柜”。整个文渊阁的建筑是南向的,而门是西向的。明末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写道:“大学士直舍,所谓内阁也,在午门内东南隅,外门西向,阁南向,入门一小坊,上悬圣谕。过坊即阁也。”
文渊阁同时也是明初内阁制度的萌芽之地。自明朝中期以后,文渊阁是中枢禁地。崇祯年间的内阁大学士黄景昉在《馆阁旧事》中写道:“文渊阁为禁中深严之地,门榜圣旨,闲杂莫敢窥者。跟随班从,至阁门止,惟一、二书写仆得从入,各给牌为验。”禁卫森严的原因是,明代中晚期的文渊阁乃是处理政务的“政本之地”。
朱棣命令入阁的七位阁臣,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为皇帝起草诏令,一是与皇帝商议机务。七人中,最著名的当数解缙与杨士奇。
解缙像
解缙书法
解缙(1369—1415年),字大绅,号春雨,江西吉水人。解缙博学多才,有人将他比作汉初的才子贾谊。解缙熟悉历法,诗歌、书法也很优秀,《明实录》称赞他“文学书札,独步当时”。清代著名的诗评家沈德潜说,解缙的诗“得李太白遗意,律诗绝句,俱近唐人”。解缙的草书“纵荡无法”,而行书宗王羲之,婉丽端雅,小楷精绝,被后来曾任南京国子监祭酒的陈敬宗认为是“近岁第一笔”。
解缙最初很受朱元璋器重。朱元璋为磨炼他的意志,让解缙回老家,许诺十年之后再大用他。然而,不到十年,朱元璋便先死了。建文一朝,解缙郁郁不得志。朱棣即位后,解缙才迎来自己大展身手的机会。据说,朱棣入南京后,召见解缙,解缙应答敏捷,无所凝滞。从此以后,“一时诏敕号令颁布四方”,皆出解缙之手。朱棣做皇帝,颁登基诏,先让方孝孺起草,但方孝孺决心一死,拒绝起草。学者们认为,朱棣的登基诏后来是由解缙起草的。
入值文渊阁的解缙,在永乐初年成了朱棣的首席顾问。在朱棣的授意下,解缙负责重新修纂《太祖实录》,并且开始编纂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不过,《永乐大典》最终修成之前,解缙已经失宠了。贬谪、关押多年之后,昔日的内阁学士解缙,被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杀害在狱中。
《永乐大典》书影
相比而言,杨士奇(1365—1444年)的命运要比解缙好得多。杨士奇,名寓,字士奇,号东里,江西泰和人。建文时,因修纂《太祖实录》应征来朝,后供职于翰林院。朱棣即位后,杨士奇入文渊阁办事,从此在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的内阁中,一待就是四十三年。因此,杨士奇权力上升的一生,同时也是内阁制度逐渐形成的过程。
杨士奇像
入阁后的杨士奇,在朱棣面前举止恭谨,应对得体,所言朝政深中皇帝本意,深为朱棣所信任。永乐九年(1411年),朱棣下令第三次修改《太祖实录》,便以杨士奇为总裁。杨士奇主持修改的《太祖实录》,让朱棣很满意,此后没有再修改。朱棣多次北巡,每次杨士奇都是留在南京,辅佐太子。远在北京的朱棣,有一次写信给太子朱高炽说:“最近伊王来对我说,不久前经过开封,看见周王出语忿恨。周王心不可测,你应该加意防慎。这道敕书,你可以给蹇义、金忠、黄淮、杨士奇四人看,不要再泄露给其他人。”
如此绝密的敕书,只能给吏部尚书蹇义,兵部尚书金忠,内阁学士黄淮、杨士奇四人看,反映了内阁学士在永乐朝“参预机务”的真实情形。实际上,纵观永乐一朝,内阁诸臣的品级虽然很低,官止五品,但赏赐却往往是按照六部尚书的标准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