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郑和的第七次远航

2020年6月17日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郑和的第七次远航。

宣德五年(1430年),宣德皇帝朱瞻基决定第七次派郑和下西洋。《明史?郑和传》对郑和最后一次远航的动机是这样描述的:“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在朱瞻基登基之后的第五年,因为由远方前来朝贡的国家越来越少,他决定派郑和再度下西洋。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第七次远航决定的做出,是因为需要下西洋继续采购皇室所需要的奢侈品。

宣德八年(1433年),第七次远航的郑和船队回到中国。然而,关于此时郑和是否还活着却是一个谜,因为据说郑和在当年航海途中逝世于印度的古里。人们怀疑南京江宁区牛首山南麓的郑和墓只是一座衣冠冢而已。然而,清修《明史》却记载说:“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按照《明史?郑和传》的说法,郑和是老死的,而不像是逝于远航途中。到今天为止,郑和之死依旧是一个未解之谜。

1905年,梁启超先生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盛赞郑和是与哥伦布、达?伽马并时而兴的“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然而,郑和的逝去,却似乎标志着明初大航海时代的结束。

关于郑和之死,时间、地点与安葬之所,都有不同的说法:一、郑和逝世于船队回航的途中,船队对郑和实行海葬,让这位大海之子回归了大海,他的一撮头发则被带回到南京安葬;二、郑和回到南京之后逝世,葬在牛首山麓。1959年,在该山的周昉村发现了“马回回墓”,1985年地方政府出资将墓重新修缮,题为“郑和墓”。但是,对于该墓究竟是实际墓葬,还是郑和的衣冠冢,议论仍是喋喋不休。例如,有一种说法便认为郑和的骨灰葬于弘觉寺塔下地宫之中,而牛首山墓只是衣冠冢。

郑和前后七次远航,到达了亚洲、非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人民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在今天东南亚一带,依然保留着许多跟郑和有关的遗迹、传说,建立了许多纪念郑和的祠庙。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三宝垅,就有三宝洞、三宝墩、三宝井、三宝河与三宝圣碑。郑和在永乐七年(1409年)用中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三种文字刻写的石碑,保存在斯里兰卡的国立博物馆。在郑和船队访问之后,许多国家纷纷派使节和商队来到中国。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国王,甚至亲自来到中国访问,如浡泥(今文莱)、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古麻剌朗(今菲律宾棉兰老岛)国王都曾访问中国,而满剌加在永乐、宣德间先后有三位国王五次到中国访问。郑和远航,开创了明代朝贡贸易的一个辉煌时代。

对明朝的人来说,郑和远航也扩展了他们的地理知识。跟随郑和远航的随从人员马欢和费信、巩珍等人,回国后分别写下了《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书,详细记载了所经历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增加了中国人民对它们的了解,丰富了人们的地理及航海天文知识。郑和所用的航海图原本虽然早已失传,然而明人依据郑和下西洋的路径,绘制了二十四页的《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简称“郑和航海图”,保存在茅元仪的《武备志》之中。为此,李约瑟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感叹说:“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探险时代。”

由于文官们的强烈反对,以及宣德皇帝于宣德十年(1435年)逝世,整个明朝帝国对于海洋的热情迅速消退,远航的计划从此被取消了。三十年后,宦官们向成化皇帝讲述永乐时期的大航海故事。很感兴趣的成化皇帝命人到兵部索取郑和航海的档案。由于担心皇帝会有再度远航的计划,兵部车驾郎中刘大夏悄悄将档案藏了起来,并且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

这一说法只见于严从简写成于万历二年(1574年)的《殊域周咨录》,而没有其他证据佐证。学者们对刘大夏是否真的销毁了郑和航海档案表示怀疑。然而,在儒家保守主义日益占据上风的明代中晚期,昔日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反成了被儒家士大夫批评的“弊政”,大约是事实。

大航海的停止,像它的开始一样突然。此时,大陆的另一端,葡萄牙“航海王子”亨利做出了撇开地中海、面向大西洋的海洋探险计划,尽管他的船队只能在非洲西海岸——西撒哈拉的博哈多尔角(Cape Bojador)附近逡巡,但寻找印度和试图进入印度洋的决心却没有动摇。然而,此时明帝国却从印度洋领域完全退出了。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说,郑和的船队“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所到之地的统治者都对之肃然起敬。如果坚持下去的话,中国人的力量能够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文明世界的‘中央之国’”。

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郑和远航停止以后,有着许多优点的“中国帆船”,从此“只开往日本,朝南从不超过北部湾”。而且,由于明朝政府禁止民间使用二桅以上的大船。1498年,葡萄牙人到达印度时,中国的商船已在多年之前停止了对苏门答腊以西的贸易。明朝政府在向海洋迈出一大步后,退了回来。

郑和下西洋之后,以政府为主导的朝贡贸易衰落了,海禁政策抬头。僵化的朝贡贸易体系,已不足以应对繁荣昌盛的海外贸易需求了。私人海外贸易却因此受到刺激而繁盛起来了,海外移民的热潮也兴起了。万历时代的严从简在《殊域周咨录》中引用嘉靖《广东通志》的话说:“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库市,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从这条记载来看,明朝人确实认为16世纪民间海外贸易的繁荣,受惠于永乐初年的“遣使四出”。随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人在16世纪到达亚洲,东西方的经济圈就此接轨。一个全球化的贸易时代即将来临。

明朝形势图(1433年)

郑和 / 朱棣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