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以文为诗,开辟新局。
著名文学史家钱仲联先生认为,在中国文学史上,唐、宋诗歌是并峙的双峰。继唐诗的高度繁荣之后,宋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有了新的开拓和创造,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家、作品,形成了许多流派,对元、明、清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初的诗歌基本沿袭唐风,主要有以王禹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以魏野、林逋为代表的“晚唐体”和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的“西崑体”。在流派上,以雕章丽句、多用典故的西崑体影响最大。王禹偁则是宋代提倡学习杜甫、白居易的第一人,写下了不少关心民间疾苦的诗篇。
宋仁宗时期,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人在提倡古文的同时,连带反对西崑体诗人片面追求工整华美、缺乏真情实感的诗风。他们继承宋初王禹偁关心现实的精神,主张诗歌创作应当反映国计民生,以配合当时的政治改革运动。他们的作品或流畅自然,或清新放逸,或古硬奇峭,初步形成了议论化、散文化的独特面目,确立了宋诗的基本特色,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随后的诗歌发展方向。
由于欧阳修等人的努力,宋代诗歌在神宗年间进入了第一个繁荣期。这期间,诗人辈出,流派纷呈,代表人物有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受欧阳修影响,他们都较重视思想内容,并且不同程度地具有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习气。王安石的诗内容充实,个性鲜明,早期作品注重民生,精于议论,晚年讲求诗律精严,含蓄隽永。苏轼的诗则是才气奔放,随物赋形,风格多样。而且其门下诗人如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等,也各具特色。宋诗发展至苏轼,完成了自晚唐、西崑以来的一次诗风转变,使宋诗于唐诗之外另辟天地。黄庭坚在这片新天地中对诗歌的表现形式、创作技巧进行了深入探索,在立意、句法、用韵、用典等方面自出机杼,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最深远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
北宋灭亡后,面对国运的衰微和江西诗派在流行中所暴露出来的弊病,一些作家开始跳出江西派的藩篱,自立门户,并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其中“南宋四大家”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的出现,标志着宋代诗歌进入了第二个繁荣时期。南宋后期,宋诗趋向衰颓,四灵派、江湖派等放弃了自欧阳修、苏轼、黄庭坚而来的传统,转学贾岛等人,内容上或写山水田园,或写落拓文人的生活和情感,诗风虽变而题材狭窄,成就有限。直至南宋灭亡前后,文天祥、汪元量等人沉郁悲壮的爱国诗篇,才为宋诗增添了最后一抹绚丽的光彩。
宋代是一个在文学、艺术、哲学、史学各领域均达到极高造诣的时代,其相互碰撞、渗透,形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生态圈。宋诗在这种环境中新变代雄,与其他领域密切相关。宋代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有新的开拓和发展。与唐诗相比,宋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等方面都有所扩展。特别是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背景下,诗歌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加炽热深沉。在艺术风格上,宋诗逐渐向思理、精细方面发展,具有多议论、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等主要特点。简言之,唐诗擅长抒情,宋诗喜欢说理;唐诗强调灵感,宋诗注重才学;唐诗惯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宋诗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
陆游像
宋代诗人既重视学习唐人,又力求在学习中创新,形成了争奇斗艳、推陈出新的格局。宋诗流派众多,各种流派之中也常有发展演变,诗歌的风格也因之丰富多样,杰出的诗人、优秀的作品不断涌现。宋诗的数量之大、作者之多远超唐代。《全唐诗》收录了2200多位诗人的48900余首诗歌,《全宋诗》收录了近万人的诗作,录诗二十余万首。与《全唐诗》相比,《全宋诗》收录的诗人数量和篇幅都相当于《全唐诗》的五倍左右。
宋以后的诗歌,基本未能超出唐、宋诗的风格范围。由于时代风气、个人喜好和艺术见解的不同,形成了尊唐派和宗宋派的长期论争。尊唐派往往从批评宋诗缺点出发,强调诗歌形象性、抒情性的艺术特性;宗宋派则从诗歌发展流变的角度肯定宋诗,强调诗歌风格的多样性。蒋士铨《辩诗》说:“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清代“同光体”的领袖人物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认为宋诗继承唐诗又能“力破余地”,开辟新局。这些观点可以说是对唐宋诗的公允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