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的削藩尝试。
枭雄们乘乱渔利,一旦粉墨登场,往往会转而构建秩序、巩固局面,以免重蹈前人覆辙。这样,他们就由以前的混乱制造者转化成新的稳定性力量。
朱温称帝以后,在原有的禁军编制之外,另设在京马步军都指挥使,由他亲自掌握,作为自己的私兵。后唐明宗时,又设侍卫亲军,着手建立新的禁军体系。后晋时期,明确以侍卫亲军作为全体禁军的编制形式,这种做法被后汉、后周所继承。到后周世宗时,又组建了殿前军。从此,殿前、侍卫两司构成了中央禁军乃至全部武装力量的核心,成为捍卫朝廷的中坚力量,从根本上改变了唐朝末年外重内轻的局面。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变乱时期,武夫拥立擅杀的事情时有发生。不但普通民众苦难深重,就连身处高位者也常有朝不保夕之感。
当然,如果我们不是囿于单纯的道德评判,而是以历史联系与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就可以发现,在攻伐杀掠、篡窃成风的表象下面,这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社会也正经历着若干积极的变化,新的秩序和因素也在酝酿之中,并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
五代十国虽然仍是军阀专政的时代,但与唐朝末年相比,割据的状态趋于稳定,割据的势力趋于弱化,统一的迹象已经渐露端倪。中原各政权在加强中央权力、限制和削弱地方割据势力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
中原政权在强军固本的同时,也采取了种种方法削弱各地藩镇的力量。例如:将禁军与藩镇武装混合配置,共同行动,以收牵制和监督之效;检选地方骁勇精壮之士补充到禁军中来,有的则是直接从藩镇兵中抽调;逐渐将节度使的任免权收归中央,对节度使的任期和移调也做了更加严格的限制,以免他们结成死党、构成巢穴。此外,对节度使干预地方政务的权力加以不少限制,规定州刺史可以直接向朝廷奏事。通过这种种措施,到后周时期,地方藩镇势力在不同程度上都被朝廷控制乃至消灭。
五代的削藩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专制君权重新酝酿的过程。在唐朝制度体系崩溃以后,五代时期的各割据政权先在自己统辖的范围内从事区域性、阶段性的秩序重建,为新的统一王朝的建立准备了条件。此后宋朝赖以巩固和统一的各种措施,就是吸收了五代时期的削藩经验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