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隋唐五代两宋+隋朝(581年-618年)-再造统一-“王气所聚”的武川镇-杨坚崛起——关陇集团登上了历史舞台-隋朝建立——新兴王朝的勇气与智慧-伐陈之战——走向统一-炀帝功过-隋朝的制度创新——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变革-从晋王到皇帝-“尚秦汉之规摹”——志向远大的隋炀帝-东征高丽——隋王朝开始步入险境-国破身亡——隋炀帝身后事+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朱温灭唐,建立五代第一个中原政权——后梁-李克用与十三太保的传奇-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周世宗的神武雄略-五代的削藩尝试-儒衣书服,盛于南唐-钱镠治理苏杭-王审知治闽-偏安一隅的前后蜀-南楚——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的王朝-唐朝(618年-907年)+贞观之治-战功卓著的秦王李世民-变起玄武门-政治环境宽松的贞观之治-“天可汗”唐太宗——贞观时期和谐的民族关系-以人为镜可知得失-立储之困与太宗晚年政局+武则天-武则天的身世-废王立武——关陇集团与新兴力量的较量-保马法-军器监-武则天与高宗合称“二圣”-武则天称帝-标新立异、“自我作古”的女皇-政归李唐-开天盛世-开天盛世是从乱象中走出来的-“救时宰相”姚崇-唐代的制礼作乐-空前繁荣的富庶时代-昂扬与超越的盛唐气象+安史之乱-奸相专权与动荡的政局-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语言天才与舞蹈专家安禄山-起兵范阳-明皇幸蜀-收复两京-安史之乱的消极影响+中晚唐的困局-藩镇割据-力求振作的唐德宗与“泾原兵变”-元和中兴-牛李党争-唐后期的宦官专权-甘露之变-回光返照式的大中政治-黄巢起义与唐朝覆亡+世界都会长安-隋文帝营建大兴城-唐代长安城与“三大内”-曲江大会和雁塔题名-国际化的大都市-从“象天法地”政治之都向世俗生活之都的转变+吐蕃兴衰-吐蕃崛起-心胸宽广的国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和战之间的唐蕃关系-安史之乱后的唐蕃关系——吐蕃大军攻陷长安-佛教在吐蕃的传播与吐蕃的衰落+敦煌-藏经洞的发现,震惊了世界-华戎所交的都会与灿烂的敦煌艺术-吐鲁番与敦煌-归义军时期+唐朝对外文化交流-以大唐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唐代的贸易大通道——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西行求法的高僧大德+唐代宗教-儒释道辩难-唐代佛教的中国化-道教的极盛-唐玄宗遍注三教-会昌灭佛-佛教的再起-唐代民间的佛道关系+北宋(960年-1127年)-宋太祖-气度非凡的赵匡胤-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杯酒释兵权与“强干弱枝”-军事制度和官僚制度的改革-募兵制与兵民分离-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宋朝的“祖宗家法”-斧声烛影,千古之谜-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北人与南人之争-“元老”和“新进”之争-景祐党争-罢免吕夷简,重新起用范仲淹-庆历新政+南宋(1127年-1279年)-澶渊之盟-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登基称帝-辽国得到燕云十六州-高梁河之战——宋辽第一次正面对决-雍熙北伐-澶渊之战,两军对峙-澶渊之盟——开启宋辽一百二十年的和平-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最终选择了王安石-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免行法-裁减冗兵,整顿编制-将兵法-保甲法-振兴武学-改革科举,振兴教育-新法遭遇的非难-变法派阵营的矛盾和分裂-靖康之难-宋徽宗与蔡京-宋徽宗年间的腐朽统治-海上盟约-靖康之难-宋金和战-宋室南迁-岳飞精忠报国-宋高宗、秦桧卖国求荣-岳飞的死因-谁是害死岳飞的真凶-偏安东南-秦桧专权-宋孝宗革新吏治的努力与“隆兴和议”-南宋后期的政治腐败-联蒙灭金与宋蒙战争的开端-贾似道专权和南宋灭亡-崖山海战-东京梦华-东京的繁华-西湖繁盛-宋代的“经济革命”-宋朝经济的内在矛盾——从纸币说起-宋代新儒学-新儒学的兴起-王安石的“荆公新学”-周敦颐——心传承孔孟,道学启程朱-张载——“横渠四句”-程颢、程颐——北宋理学的实际开创者-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鹅湖之会”与朱陆异同-浙东事功学派的兴起-宋代文化-宋词——婉约与豪放-诗文革新运动-宋诗——以文为诗,开辟新局-“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宋代的尚意书法-古典绘画的全盛时代-通才型科学家——沈括与苏颂-印刷术的高度发达-火药和火器在军事中的广泛运用-造船业、航海技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救时宰相”姚崇

2020年6月15日 字数:858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救时宰相”姚崇。

唐玄宗选择在骊山讲武,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目的,就是为了会见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当时在距离骊山不远的同州(今陕西大荔)担任刺史的姚崇。正是伴随着姚崇的登场,开天盛世的序幕才缓缓拉开。

姚崇并不是政坛的一个新面孔。早在武则天末年,姚崇就曾经担任过宰相,他不仅具有非凡的政治才能,且为人刚正廉洁,即使在酷吏横行的武周时期,他也敢于坚持原则,多次平反冤狱,在朝野上下享有崇高威望。然而,由于功臣集团的反对,玄宗被迫采取了不寻常的手段才实现了拜姚崇为宰相的目的。

就在骊山讲武的第二天,玄宗来到渭川打猎,召见了姚崇,并任命他接替郭元振留下来的宰相职位。据史官吴兢记载,当时姚崇并未马上谢恩接旨,他提出,只有在玄宗答应他的十条建议之后,才愿意出任宰相。虽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认为姚崇拜相的过程太过戏剧化,但从今天的眼光看来,这十条建议却非常切中时弊,代表了姚崇后来施政的基本方向,即迅速安定政局、澄清吏治、与民休息,并营造宽松的政治环境。

唐玄宗完全接受了姚崇的建议,于是姚崇同意出任宰相,他们重整朝纲的努力就此展开。首先,把张说、刘幽求等功臣全部从朝廷要员贬为外州刺史,同时又把玄宗的兄弟如宋王成器、岐王隆范等出为外州刺史,这样使功臣和宗王无法结合起来,杜绝了再次发生宫廷政变的可能。

其次,大力整顿吏治。开元二年(714年)五月,罢去了武则天以来所有的员外官、试官和检校官,并严禁皇亲国戚利用权势,为人请托。

最后,通过几次对皇亲国戚犯法的严惩,使国家重回法制轨道。一次是皇后的妹夫长孙昕因殴打御史大夫李杰,被玄宗杖杀,玄宗还专门下诏向百官谢罪;另一次,则是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欺凌百姓,被御史纠弹,在姚崇的坚持下,王仙童被治罪。这两个案子的处理震动朝野,使从中宗以来骄纵无比的权贵们看到了玄宗的态度,开始收敛自己的不法行为。

在唐玄宗和姚崇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年时间,稳定政局的任务已经完成。到开元四年(716年)底,号称“救时宰相”的姚崇完成了自己的政治使命,在罢相时,他推荐宋璟接替自己主持朝政,开元之治继续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到了开元九年(721年),开元初被贬出的功臣张说被召回京,重新出任宰相,而外放的诸王也被相继召还长安,这表明政局已经彻底稳定下来,社会开始进入一个承平发展的时期,盛唐的繁华就在前面不远处。

唐玄宗 / 姚崇 / 李白 / 杜甫 / 张旭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