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归李唐。
武则天晚年,一块最大的心病就是她的皇位继承人问题。究竟是立本家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还是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太子?武则天一度非常犹豫。如果立子,则意味着政权回归李氏,这无疑是对自己开创的武周政权的否定,从其情感上很难接受。武氏的支持者就声称:自古以来,“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大周皇帝姓武,其继承人当然也应该是武氏子弟。然而,更多的朝臣倾向于李氏。
宰相狄仁杰是武则天最为信任的大臣,他就从亲情的角度出发,问武则天:“儿子与侄儿相比,究竟谁更亲一些?”答案自然无须待言。另一些朝臣则从宗法制度的角度指出:如果立武承嗣为太子,等他即位之后,是绝不可能为姑姑武则天立庙祭祀的,这也等于否定了她一生的努力。
显然,这种两难的困境是女性称帝本身所造成的,从体制上来说,李、武两家的矛盾也是无从化解的,虽然武则天曾做出过许多弥合的努力,她甚至一度让儿子李旦改姓武氏,但这究竟还是行不通的。最终,在狄仁杰等人的努力下,武则天确定了向李唐回归的方针。于是,在圣历元年(698年),她从均州召回了先前被废掉的次子李显,重新立他为皇太子。
大足元年(701年)十月,武则天回到了长安,并大赦天下,改元为“长安”。这无疑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信号,因为这是她自永淳元年(682年)移居洛阳之后,二十年来首次西返长安,具有明显的政治指向作用。
但是,武则天还必须协调朝中各派政治势力的斗争。一方面,侄儿武三思再度拜相,表明武则天希望在她身后,武氏家族能够继续享有她称帝期间获得的一切特权;另一方面,她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又结成了一个新的权力集团。这两方面的势力都对李显顺利继承皇位构成巨大威胁。
最终,在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等联合禁军将领发动了一场政变,杀死了张易之兄弟,武则天被迫提前让位给儿子,即中宗李显。大约一年之后,无比落寞的她在东都洛阳的上阳宫辞世,享年八十一岁。武则天时代就此终结。
“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尚书》中的古训代表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女性从政的否定,而武则天却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独自挑战着这一传统。在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已经可以摆脱封建史家对武则天的谩骂和批判,从客观的角度来面对她的成就和复杂的一生。武则天是残忍的,她可以为了登上权力巅峰而任用酷吏、大开杀戒;她也是宽容的,面对骆宾王文采飞扬的战斗檄文,她连声赞叹,并批评宰相失职,错过如此人才。
无论后人如何评价她的一生,都不能不对她无与伦比的创造力表示赞叹。正是由于武则天的出现,唐朝的历史才显得那样的多姿多彩。
在武则天时代,虽然一度因改朝换代而造成血雨腥风,但在她的统治稳定之后,社会秩序就恢复正常了。“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对武则天的历史定位可谓公允。在她统治时期,人口大量增殖,国家疆域空前拓展,基层社会安定,生产力得到大幅提高。与此同时,科举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为国家发现和培育了许多优秀人才。这一切,都为即将到来的开天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