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化的开国皇帝。
年少之时,陈霸先便离开家乡,三十多年后,这位寒门之子登基称帝,走上了他人生的最高峰。成为一国之君后,陈武帝依然保持寒门本色,更提出了“务在廉平”的施政治国理念,突出表达了寒门庶族阶级的政治诉求及其政治主张,这和南朝世族追求奢靡淫侈之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梁朝将相大臣共有一百二十七人,其中高门世族一百零九人,约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五;庶民地主十九人,约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十五。
陈朝最高统治集团共有七十七人,高门世族二十九人,约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八;庶民地主四十八人,约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六十二。在这七十七人中,属于北方籍的二十三人,约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属于南方籍的五十四人,约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
这个变化,正好反映了陈朝世族的衰落和南方豪帅的勃兴。
作为开国之君,陈武帝意志顽强,作风朴实。在执政期间,他一改皇宫里的奢华,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倡导俭以养德之风,反对奢靡浪费。陈武帝“以俭素自率,常膳不过数品,私飨曲宴,皆瓦器蚌盘,肴核庶羞,裁令充足而已,不为虚费”。即使后来江南经济复苏,宫中依然“衣不重彩,饰无金翠,歌钟女乐,不列于前”。
陈武帝高度平民化的生活作风,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和官场风气。受他影响,陈朝初年政治清明,官员大多廉洁守法。山阴孔奂任晋陵太守时,不接受富人赠送的衣、被,并留下一句名言:“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民有未周”就不忍独享温饱,是典型的寒族平民政治家情怀。那个时期,陈朝上下,为政宽简,民力得以恢复,江南一度破碎的山河,生机初现。
被后人称为江左贤帝的陈霸先,并不是在四方平定、八面颂歌时称帝的,当时整个南方政权都处于危难之中,政局的动荡让富庶的江南一度生灵涂炭。历史选择了出身寒族的陈霸先,他从一个村官成长为将军,受命于危难之际,攘臂于无望之时,最后黄袍加身,收拾起残破的山河,使江南免遭更为残酷的战火,同时,几乎以一己之力保护了南方华夏的正朔文化。
如果形势就这么发展下去,陈朝是有可能在放下弓箭、专注积蓄国力的基础上,变得更为强盛的。可是,历史总是被无数的偶然事件改变了走向。
永定三年(559年)六月,在位仅仅二十一个月的陈武帝在建康城中猝然长逝。
有一种说法称,陈武帝死后就葬在今南京市江宁区的万安陵。在虎踞龙盘的六朝古都,万安陵甚至是一个连当地人都不熟悉的景点,这里只留下两只孤零零的石兽,陈武帝创建的王朝早已成为过往云烟。但一千五百多年前,那个南朝历史上疆土最小、国力最为孱弱的陈朝,却顽强地守住了中国经济和文化最繁荣的地区,为此后隋唐大一统留下了极为丰厚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