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北周武帝的武功与文治

2020年6月14日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北周武帝的武功与文治。

宇文护,宇文泰的侄子,自幼随宇文泰征战,深受宇文泰的赏识。宇文泰死前,遗命宇文护辅佐十六岁的儿子完成帝业。

不到两个月,宇文护就把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扶上帝位,代替西魏建立了北周。

宇文护任北周宰相,专权跋扈,引起了新皇帝宇文觉及一些功臣的不满。宇文护则采取了镇压政策,他杀掉了宇文觉,处死了柱国大将军赵贵,逼死了另一个柱国大将军独孤信,另立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为帝。

鲜卑武士像

然而宇文毓也不是俯首听命之辈,宇文护渐渐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终于在两年多以后毒死了宇文毓,另立宇文泰的四子宇文邕为帝,这就是北周武帝。

短短的三四年之间,宇文护为了专权,先后杀了两个皇帝和一批旧时功臣,北周政局陷入动荡不安之中。

据史书记载,宇文泰死后,北周府兵二十四军皆由宇文护指挥,所有调动,必须有宇文护手书。宇文护府邸的禁卫,规模比皇帝还盛大。国家事无巨细,全都先由宇文护决断,然后报告皇帝。

与两个哥哥截然不同,武帝宇文邕对这一切欣然接受。不但如此,他还下令仿照西周尊崇周公的先例,在宇文护封国建立皇祖别庙,由宇文护主持祭祀。

没有了皇帝被杀,没有了权力冲突,平和的气氛笼罩着长安城,笼罩着城内的皇宫。

然而,平和的背后却酝酿着一场事关北周前途的殊死斗争。

史书记载,宇文护不识大体,自恃建国家、立皇帝之功,大权在握。凡所委任,全都不堪其职。而且诸子贪残,僚属纵逸,倚仗宇文护的威势,蠹政害民。长此下去,必定断送北周的前途。

建德元年(572年)三月十八日,宇文护例行从封国进京拜谒皇太后。皇太后叱奴氏,是武帝宇文邕的生母。宇文护每次拜见太后,太后总是让他坐下,而让武帝站在一旁。

拜见皇太后之前,武帝先在文安殿接见宇文护,对他说:“太后年纪大了,却喜好饮酒,酒后喜怒反常。我虽然屡次劝谏,却没有效果。希望兄朝拜时能劝谏太后。”又拿出亲自抄写的周成王所作的《酒诰》对他说:“见太后时给她读一读这个。”

兄弟二人走进含仁殿拜见太后,正当宇文护坐在皇太后身旁给她读《酒诰》的时候,站在他身后的宇文邕用手中的玉圭照着他的头部狠狠砸下,宇文护当场倒地。事先埋伏的武帝亲信冲出,将宇文护的头颅割下。

宇文护专权的时代随着他生命的结束而结束了。武帝亲政,掀开了北周历史新的一页。

武帝亲政的头一年,北周发生严重的蝗灾,加上连年用兵,征发徭役,造成百姓逃亡,土地荒芜。

百姓安宁,政局则平静;与民休息,天下则安定。周武帝深知这个道理,亲政伊始,所下的第一个诏书便是“自今正调以外,无妄征发”。

1944年4月,当人们修建洛惠渠时,在今天陕西大荔城西北的义井村,挖出了古代修建渠道的工具,经考证为汉武帝时所开凿龙首渠的遗迹。

北齐菩萨头像,山西太原龙山童子寺遗址出土。


北齐力士头像,山西太原龙山童子寺遗址出土。

北周武帝亲政后,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开河渠,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开龙首渠,以广灌溉”,使关中地区成为北周的粮仓。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劳动力则是农业生产的根本。为了把大量的劳动力引进农业生产领域,北周武帝实行了释放奴婢、杂户的措施。自保定五年至建德六年(565—577年),先后五次发布释放奴婢的诏令,几十万口的奴婢、杂户有的就地为民,有的成为主人的部曲,有的听任还乡。

奴婢变成自由民,提高了劳动生产积极性,增加了社会劳动力,扩大了封建生产关系,可以说是一次政治、经济领域的革命。

分裂、战乱、旱涝、瘟疫……一个个天灾人祸纷纷降临在百姓头上。当他们觉得不堪忍受时,便纷纷遁入空门,向来世寻求精神上的慰藉。

佛教在北朝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到北周、北齐时,寺院已有四万余所,僧尼达三百多万人。

寺院既是宗教场所,又是经济组织,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人手。他们既不向政府缴纳租调,也不承担国家的徭役。这就意味着,僧尼人口越多,朝廷的财政收入就越少。

急于发展经济的北周武帝当然不能容忍这种情况,于是,一场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展开了。

灭佛的范围从关中扩展到整个北方,层面由经济扩展到文化。周武帝指责佛教不敬父母,通过灭佛来推崇孝道,这绝不是借口。周武帝在位时非常重视文化习俗层面的建设和改革。

中国自古重婚姻,认为婚姻乃人道之始。传统婚姻重伦理,而鲜卑婚俗则常显出与伦理不合之处。

北魏清河王元怿是孝文帝之子,是宣武帝元恪的弟弟。宣武帝死后,元怿竟与宣武皇后通奸。

安定王元燮是景穆帝的孙子,北海王元详是景穆帝的曾孙,论辈分,元燮是元详的从父,但作为侄子的元详,却与元燮的妃子高氏通奸。在西魏、北周之前,拓跋鲜卑不计辈分的乱婚,已经乱到了冲击一般封建伦理纲常的地步,两性间的关系已经乱到弟奸嫂、侄烝婶的程度。

从宇文泰开始,就对婚俗进行了改革。西魏大统九年(543年)正月,诏“禁中外及从母兄弟姊妹为婚”。中外,指姑之子女与舅之子女;从母即姨母。按照这个规定,姑之子娶舅女、舅之子娶姑女以及和同姓姐妹的后代结婚,都在被禁止之列。中外及从母兄弟姊妹不婚是对姑舅亲、姨表亲等近血缘婚姻的限制。

武帝建德六年(577年)六月下诏:“自今以后,悉不得娶母同姓,以为妻妾。其已定未成者,即令改聘。”与母同姓便不能娶,其中自然包括不许子烝母、外甥娶姨等逆缘的性关系和婚姻。

西魏、北周的婚俗改革,在民族习俗方面,模糊了鲜卑、汉族之间的界线,使其政权获得了汉族关陇大族以及其他著姓的支持。

周武帝十分重视儒家文化教育。他听说后梁沈重“学冠儒宗”,便亲自给他写信,并派人前去邀请他到长安讲学。

他还下诏规定,诸贵族子弟入学,先要给老师送礼物,学成之后,还要举行祭奠孔子的仪式。

周武帝十分重视礼制的建设,说礼可以使人“在上不骄,处满不溢,富贵所以长守,邦国于焉乂安”。

他还下诏要求表彰孝子的行为,通过表彰孝子达到提倡儒家道德、改变社会风气的目的。

军事武装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军队是统一天下的工具。在三方鼎立的形势中寻求自强自立,追求天下统一的北周武帝,自然不会轻视军队的建设。

在其父宇文泰府兵制的基础上,周武帝又采取了一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周武帝亲政的第二年,下令“改军士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县籍”。

改军士为侍官,使士兵成了皇帝的侍卫,军士的地位有了提高,自然会踊跃从军,勇敢作战。

募百姓为兵,即把府兵的来源扩大到所有国民,“是后夏人(汉族)半为兵矣”,军队的阶级成分和民族成分进一步发生变化。

除其县籍,就是从军者另立军籍,以作为免除徭役的依据。

为了提高军队的军事素质,周武帝还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军事活动。有时是集合各级将领教以战阵之法,有时是亲率六军讲武于城郊。练兵阅武的时候,他总是身体力行,和将士们一起翻山越谷,履涉艰辛。

北周 / 北齐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