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选用汉士与国史之狱

2020年6月14日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选用汉士与国史之狱。

北魏的统治者必须彻底扭转这一政治局面。423年,北魏的第三位皇帝、年仅十七岁的拓跋焘继位,进一步解决胡汉矛盾被迫切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拓跋焘继位后的第三年,一个宏伟的建筑正在平城的东城外悄然修建,这个建筑既不是拓跋焘为自己修建的宫殿,也不是为某位宠妃修建的殿堂。修建这个建筑的目的是为了供奉一位汉人,他就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此后,拓跋焘经常来此祭拜。他还规定在此建立太学,要求鲜卑和汉族贵族的子女必须在此学习儒家经典。拓跋焘希望借助儒家学说,为治国安邦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儒家学说只能解决治国思想问题,北魏王朝还需要大批熟悉中原文化的大臣。拓跋焘开始大量任用汉族知识分子,他曾一次就征请了数百名汉族士人。虽然鲜卑贵族还时时会纵马关外围场狩猎,但中原地区已经普遍大兴农业,开始屯田垦荒,经济上有了迅猛的发展。拓跋鲜卑在汉化、封建化的道路上正快马加鞭。

经过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北魏王朝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国力不断增强。拓跋焘指挥北魏铁骑先后灭掉北燕、北凉,使喧哗纷扰达一百二十余年的北方重归统一,形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然而,封建化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拓跋焘的汉化倾向引起了鲜卑贵族元老的不安,汉族大臣权力的扩张也造成了他们的疑惧,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之争日益激烈,最终酿成了北魏第一大案——“国史之狱”。

编修国史,是汉文化由来已久的传统。拓跋鲜卑进入中原后,以中原文化正统自居,自然希望用国史的形式记录自己辉煌的历程。鲜卑虽然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的历史只能依靠口耳相传。用文字记录北魏国史,必定要任用既了解鲜卑历史又效命于朝廷的汉族士人。于是出身汉族第一高门、富有文韬武略的三朝元老崔浩,成了纂修国史的最佳人选。

太延五年(439年),崔浩奉命编修北魏《国书》。自古以来,汉族史家就有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的良史传统。崔浩历经十年之久搜集资料,尽述拓跋部早期历史,详细赅备而无所隐讳。原本按照拓跋焘要求对鲜卑历史所作的实录,却因为其中记载了拓跋鲜卑早期许多不光彩的历史,招来了众多鲜卑大臣的不满。

北魏创业的历史当中有哪些是让他们不愉快的呢?一定是那些在价值观上、在文化价值上,与后代的北魏统治者接受的那一套中原的价值观所不相一致的地方。

崔浩纂修的《国书》遭到了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他们把《国书》看成是汉人对鲜卑人的公然挑衅,甚至是对这个少数民族政权的侮辱。诛杀崔浩及其党羽成为众多鲜卑贵族的共同呼声。

北齐魏收所撰《魏书》书影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七月的一天,乌云密布。因为《国书》揭露北魏拓跋族“国之丑恶”,三朝元老崔浩及其家族,以及与崔氏联姻的其他北方望族,被满门抄斩,牵连者多达三百余人。

这就是北魏一朝震动四方的“国史之狱”。在这次打击中,许多北方世家大族几乎遭到灭顶之灾。拓跋焘本想通过撰写《国书》褒扬鲜卑的光辉历史,却最终为了平息鲜卑贵族的怒气,诛杀了汉人四大家族,这反而激化了汉族和鲜卑之间的矛盾。

北魏陶骑马俑,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

失去了中原世族的支持,要想在这片土地上长久居住下去,接下来路在何方?此时的拓跋焘犹如一只盘旋在天际的孤鹰,苦苦找寻着方向。为什么他的祖先要踏过茫茫草原来到此地呢?

随着国史之狱后矛盾的激化,拓跋焘的生命也无奈地走到了尽头,由于宫廷政变拓跋焘被太监所杀。如何让拓跋鲜卑融入中原文化,是太武帝拓跋焘的未竟事业,只能等待后人来解决。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中,北魏政权一度陷入混乱局面,几任北魏帝王都没有找到答案,情况反而愈演愈烈,整个王朝甚至到了岌岌可危的边缘。

北魏孝文帝 / 拓跋宏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