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王气黯然收。
司马昭灭蜀,为其取代曹魏增加了政治资本。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了晋王之位。几个月后,也就是咸熙二年(265年)的十二月,司马炎逼迫小皇帝曹奂“禅位”给他,宣告就皇帝位,改国号为晋,这就是历史上的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晋武帝司马炎
蜀汉归降,王朝建立,军队士气正盛。西晋挟此余威,顺势攻打东吴,成就统一大业看起来已如箭在弦上,然而晋武帝却决定暂时搁置伐吴之事。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伯俊
为什么没有出兵?首先,西晋建国需要有一段巩固期,他们巩固司马氏权力的道路充满坎坷,经历了几次大的斗争,经历了几次血腥的屠杀。其次,在古代冷兵器时代,长江自古号称天险,西晋君臣对越过天堑,消灭孙吴有畏难情绪。第三,在一个时期内,孙吴政权还是比较稳固的,没有给晋武帝提供“敌营内乱”这么一个机会。
按兵不动的西晋是在等待一个时机。此时吴帝孙晧刚刚即位,他抚恤百姓,开仓赈贫,放生珍禽,一派明主风范。然而很快,孙晧就让吴国的君臣们失望了。
孙晧本性的暴露,让东吴朝野上下笼罩在恐惧的阴云中。
在孙晧的命令下,京城建业大肆修造宫殿。民众服役,不胜其苦。正直的大臣上疏劝谏,孙晧根本听不进去。
孙晧还下令,所有大臣家里的女儿,到了十五六岁就要任他挑选,选剩下的,才准许出嫁。
此外,皇宫里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暗藏杀机的鸿门宴,大臣们的言语举止一有差错,就会被记录下来,被孙晧处以种种酷刑。
孙晧的暴虐统治激起了人们的反抗,甚至发生了近万人参加的暴动,一直打到了建业城外三十里。还有很多人选择叛逃到晋朝,其中甚至包括吴国的宗室。
消息不断传送到西晋朝廷,咸宁五年(279年),也就是西晋取代曹魏之后的第十五年,主张伐吴的声音又高涨起来,为首的是大将杜预与王濬等人。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纪年简牍,反映了孙吴时期人们的现实生活、社会交往和经济关系等情况。
然而以贾充为首的朝廷重臣,却以边陲不安定为由依旧反对伐吴,一场激辩在晋武帝面前上演。然而这一次,晋武帝站在了主战派一边。面对贾充、荀勖等人的苦苦劝阻,晋武帝勃然大怒,下令举兵,讨伐东吴。
咸宁五年十一月,西晋大军兵分六路,水陆并进,大举伐吴。晋武帝任命贾充为名义上的大都督,实际统帅军队的,则是杜预、王濬等人。浩浩荡荡六路大军,大举伐吴。
镇东大将军、琅邪王司马伷率军自下邳直趋涂中。
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王浑自寿春向江西方向进军。
建威将军、豫州刺史王戎自安城向武昌方向进军。
平南将军胡奋自新野向夏口进军。
晋军主将、镇南将军杜预自驻地襄阳直趋江陵。
龙骧将军、益州刺史王濬与巴东监军唐彬率水师自巴蜀浮江东下,直趋建业。
在晋军强大的攻势下,吴军节节败退,江陵等重镇相继被攻克,各地官吏纷纷投降。吴国朝野上下都明白,亡国的命运就要降临了。
长沙出土的晋持刀武士俑
六路大军中,王濬这一路最为勇猛。他率领八万水军,乘坐高大的战船,从益州沿长江顺流而下,相连百里,浩浩荡荡,一时间“兵甲满江,旌旗烛天”。吴国水军完全被这种气势镇慑住,节节败退。晋军顺江而下,所向披靡,攻克夏口、武昌,直奔吴国首都建业。
孙晧只能像刘禅一样,将自己绑起来,出城投降。
吴国灭亡,西晋实现了统一大业。
西晋统一之后,东吴的末代皇帝孙晧也和刘禅一样被安置到了洛阳,然而相比乐不思蜀的刘禅,他还多少保持了些昔日君主的气概。一日,晋武帝在洛阳接见孙晧,指着座位说:“我设这个座位等待你,已经很久了。”孙晧针锋相对,说:“我在南方,也设了一个座位等待陛下。”
三年之后,孙晧死于洛阳,死因可疑。而十二年前,蜀汉后主刘禅同样死在洛阳,寿终正寝。早已淡出人们视线的魏国末代皇帝曹奂,于西晋末年在许昌去世。
西晋骑马仪仗俑,长沙金盆岭出土。
经历了无数战乱的洛阳城,今天已经很难找到西晋时期的遗迹了。就是这样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十三朝古都,曾经在东汉末年见证了一个统一的王朝一分为三;六十年之后,中国历史上风云变幻、精彩纷呈的三国时代也在这里终结,天下再次合三为一。然而,中国的历史并没有在统一的版图上前行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