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起高平陵。
在曹爽和司马懿的辅佐之下,幼主曹芳顺利登基。然而,一场权力的争夺也随之展开。曹爽主政,司马懿则掌控军权,这样的局面逐渐令曹爽开始担忧。
于是,在幼主登基后不久,曹爽便将司马懿升为“太傅”,实则是剥夺了他的兵权,另一方面,则让自己的三个弟弟和一批亲信担任要职,处处限制和监视司马懿。
自此之后,司马懿干脆称病回家,曹爽也自以为掌控了局面,实际上却是大大低估了老谋深算的司马懿。
景初十年(249年)正月,大将军曹爽连同他的三个弟弟陪同小皇帝曹芳一起出京,浩浩荡荡的队伍要离开洛阳城九十余里,前去祭扫魏明帝的皇陵。司马懿称病未一同前往。祭陵的仪式气氛庄重,雅乐悠扬,祭文铿锵。然而曹爽却没料到,这一天,却成了司马懿等待许久的良机。
就在曹爽离京之时,司马懿奇迹般地“康复”了。在他的指挥下,一场政变迅速展开。司马氏悄悄豢养了十年之久的三千死士,成为政变的奇兵,朝廷武库及一切要害部门迅速被司马懿控制,他还以太后的名义,宣布曹爽的诸多罪状,切断了曹爽的退路。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伯俊
政变如同惊雷一般突然发生,令曹爽完全措手不及。到了这个节骨眼儿上,就可以看出曹爽与司马懿完全不同的性格和才干。司马懿蓄谋已久,布置严密,而且手段老辣,当消息传来的时候曹爽又惊又怕,差一点从马上掉下来。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曹爽阵营乱作一团。要么交出军权,要么起兵对抗,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曹爽却迟疑不决。
司马懿不失时机地派来说客,劝曹爽放弃反抗的打算,说他最坏的结果不过就是被免掉官职。
曹爽选择了认罪投降,幻想着继续保有富贵。然而,他过高地估计了对手的仁慈。很快,曹爽兄弟和他们的亲信,都以谋反大逆之罪被诛灭三族。魏国的大权落在司马氏手中。这次事件被史学家称为“高平陵之变”。
诚然,就个人素质而言,无论政治谋略还是军事斗争,曹爽都不是司马懿的对手。然而,高平陵之变是西晋取代曹魏的关键性事件,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除了个人因素,还有没有起更重要作用的因素呢?
陈寅恪先生在分析司马懿政变成功的原因时,除了指出他坚忍阴毒的性格外,还强调了豪族对司马氏父子的支持。
“吾本诸生家,传礼来久。”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回忆自己的家世时这样说。
“聪朗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史书上这样评价司马懿。
司马懿,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祖宗三代都是高官,司马懿兄弟八人号称“八达”。
世代高官、儒学传家,这正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的典型特征。
司马氏的姻亲也多世家大族:司马懿的岳母河内山氏,是司徒山涛的祖姑母;司马师的妻子泰山羊氏,是羊祜的姐姐;司马昭的妻子东海王氏,是王肃的女儿;司马懿的女婿是京兆人杜预。
高平陵政变的鲜血,洗刷掉了曹魏政权庶族寒门代表的成分,掌握了朝政的司马氏家族,成为世家大族政治上的代表,因此得到了他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