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经营巴蜀

2020年6月14日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经营巴蜀。

都江堰,这个由秦国李冰父子开凿建设的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无论是岷江出现洪峰还是枯水,它都忠实地把农业所需要的水量,源源不断地送往成都平原,成就着天府之国的富庶。时至今日,都江堰水利工程依然在正常发挥作用,保证着对成都平原超过一千万亩农田的灌溉。

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副局长张开勇

李冰都江堰三大工程的布局是非常科学、非常伟大的,但是并不是说他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历朝历代都重视水利、重视都江堰,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地将新的材料、新的技术应用到都江堰的建设中来,不断地完善这一水利工程。

作为水利工程,都江堰需要不断地进行维护。都江堰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而维护好都江堰,则是一项复杂而又有着较高技术难度的工作。诸葛亮深知这一点。当年,诸葛亮专门派了一队一千二百人的士兵保护和维护都江堰。

古代修建水利工程没有现在的钢筋水泥,要以竹篾为兜,内装鹅卵石,逐层累叠而成堤坝。这样的建筑材料,要是遇上特大洪峰,就有决堤的危险。多年的战乱,都江堰已经年久失修。为此,诸葛亮专设堰官对江堰加强管理,一千二百人既是士兵,又是维护河堤的河工,他们长年驻守,日夜巡视,保护江堤和疏浚河道。

在诸葛亮的呵护之下,都江堰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而诸葛亮所首设的堰官制度,则被一直沿袭下来。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伯俊

诸葛亮的这一举措被后来的历代王朝仿效沿袭,这才使都江堰能够在两千年来持续发挥功效。所以,我们可以说,对于都江堰这个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李冰有开创之功,诸葛亮则有维护之功。

水利是农业之本,而农业是立国之本。经过几年的发展,蜀汉农业生产欣欣向荣,粮食连年丰收。晋人左思在他的《蜀都赋》中对当时成都平原稻黍千重的景象有这样的描写:“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稉稻莫莫。”

巴蜀地区历来物产丰富,井盐是其最主要的物产之一。东汉末年以来,井盐的生产管理一度混乱,生产效率低下。诸葛亮决定强化食盐官卖政策,增加盐井的数量,同时,对生产技术加以改进。

井盐是通过掘井汲取地下盐水熬制而成的。传统的方法用所谓的家火熬制。诸葛亮大力改进和推广“火井”煮盐的技术。“火井”,就是指天然气井。史料记载,巴蜀地区是中国最早发现和利用“火井”的地方。一直以来,“火井”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诸葛亮对“火井”的井口进行了改进,使得“火井”煮盐的效率大大提高,盐产量是“家火”煮盐的一倍以上。直到今天,四川的盐井依然在使用“火井”煮盐。

在今天的四川长宁、自贡等地,依然有很多古代留下来的盐井遗址。在诸葛亮治蜀期间,蜀地盐井遍地开花。盐,成了蜀地的重要物产之一,而盐税也因此成为蜀汉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后世有人因此称诸葛亮此举为“以盐立国”。

在古代,可以与盐相提并论的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铁。如果说蜀汉是“以盐立国”,那么还可以说,蜀汉政权是“以铁强国”。

三国时期,中国的冶铁技术得到高速发展。“百炼钢”“灌钢”“淬火法”等新的冶炼技术都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史书记载,诸葛亮任命精于冶炼的巧匠蒲元在汉中铸造宝刀。蒲元对淬火用的水要求极高,专用蜀水淬火。一次,蒲元命人从成都取蜀水回来,他一试,说里面掺杂了八升涪水,不能用。取水者大惊,立即叩头谢罪,承认路上因不小心洒掉了一部分蜀水,就擅自掺进了八升涪水。

蒲元用精湛的淬火技术打造的刀具锋利无比,被誉为“神刀”。他命人在竹筒里装满铁珠,以刀切之,竹筒应声而断。而他所打造的甲胄则异常坚固。据《南史》记载,蒲元为诸葛亮打造的筒袖铠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据说,以此甲胄技术结合南中地区的藤甲能造出一种既坚固又轻便的盔甲,这种盔甲就是传说中“软猬甲”的原型。

蜀汉生产的铁器更多地用于农业生产,这些质地优良的铁制农具,使用起来省时省力,便于精耕细作,有力推动了蜀汉的农业发展。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伯俊

冶金业不仅可以制造兵器,更多是用于制造农具。诸葛亮促进了铁器的运用和推广。所以蜀汉不仅兵器有名,农具也非常有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梁满仓

本来四川就是天府之国,它有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又有了一个很好的政策,农业自然就很快地发展起来了。

盐业和铁业,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蜀汉经济的重要基础。然而,在蜀汉地区,还有一样最为特殊的物产,这种物产堪称稀世珍品,它不仅是王公贵族们竞相收藏的瑰宝,皇帝更是拿它作为赏赐臣子的重要赐物。它就是——蜀锦。

巴蜀之地,自古就有养蚕造丝的传统,而用蜀地所产的蚕丝织成的锦,因其工艺精湛、质地坚韧、色彩华美而闻名天下。故名蜀锦。

诸葛亮曾经说过:“决敌之资,惟仰锦耳。”为了奖励农桑,诸葛亮亲自垂范,种桑八百株,从事养蚕和织锦生产。为了提高蜀锦的产量,诸葛亮设立了专门的官员负责管理蜀锦的生产。这样的官员,叫作锦官。正是从诸葛亮开始,蜀锦的生产变成了规模化的国家行为。

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锦生产在规模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西晋文学家左思在《蜀都赋》中说,蜀汉境内桑园遍地,城内大街小巷,家家机杼之声相和。织锦人家千户万户,花纹装饰的织锦斐然成章,经过江水洗濯的织锦,色泽分外鲜艳。

名重一时的蜀锦,新疆出土。

蜀锦成了蜀汉的重要出口产品。史书记载,曹操一家祖孙三代都十分喜欢蜀锦,曾经多次派人秘密来到西蜀购锦。孙权经常用蜀锦奖励手下的大臣。不仅如此,蜀锦还远销至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伊朗、中东和欧洲地区。蜀锦,成为诸葛亮“闭关息农,养育民物”政策的最重要经济保障。

今天,蜀锦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四川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之一,人们不仅用蜀锦做衣物,更是把它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远道而来的客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伯俊

当时工匠们集中居住生产的地方叫作“锦里”,衙门所在地就叫作“锦官城”,于是乎,锦里、锦官城、锦城便成了成都的别名,今天还在使用。司盐校尉、司金中郎将、锦官,这几个专门官职的设置,再加上前面的堰官,可见诸葛亮非常重视这几种核心行业的带动作用。巴蜀地区的经济发展了,国富民安,蜀中大治。

诸葛亮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