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儒法融合,人尽其才

2020年6月14日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儒法融合,人尽其才。

内政建设,第一位的重要因素,就是人才。诸葛亮选拔人才,不拘资历,不拘地域,尤其注重德才兼备。

清代苏州年画《斩马谡》

张裔,益州太守。在南中叛乱时期被反叛首领抓获献给了孙权。在这之后的数年里,诸葛亮的心里一直牵挂着这个才识过人的张裔。后来,邓芝出使东吴期间,遵照诸葛亮的嘱托,向孙权提出放张裔回蜀。适逢两国重新修好,孙权痛快地答应了邓芝的请求。然而,事后,孙权很快就发现张裔是一位博学多才之士,十分后悔放虎归山,于是立即派人去追,而张裔早已经连夜返回蜀地去了。

张裔归来后,诸葛亮立即委之重任。蜀汉又有了一位得力的官员。

蒋琬、费祎、董允、王连、陈震、张裔、费诗、秦宓等,像这样被诸葛亮发现并任用的官员数不胜数,一时间“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巴蜀地区有才能的人争相为国家效劳。

内政建设,除了需要得力的人才,更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诸葛亮亲自主持制定了蜀汉的国家法典《蜀科》,以法治蜀,从严治国。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的一天,蜀汉的刑场周围挤满了文武群臣和围观的百姓。行刑时间将至,只见一个人缓缓来到刑场。这个人正是诸葛亮最疼爱的谋士——马谡。马谡,因为违反军令导致战略要地街亭失守。而兵败失守后,马谡又临阵脱逃,论罪当斩。临刑前,马谡给诸葛亮写信。信中,他视诸葛亮为自己的父亲,并将一家老小托付给诸葛亮。围观的百姓无不动容流泪,群臣纷纷向诸葛亮求情。然而,此时的马谡却十分清楚,自己罪无可赦,丞相绝不会姑息。马谡被斩首后,诸葛亮伤心欲绝,久久难以平复。

在这个案件中,受处罚的不止马谡一人。马谡所率的将军张休、李盛同被处斩,将军黄袭被解除兵权,赵云因“失利于箕谷”被贬为镇军将军,诸葛亮也自贬三等。马谡的副将王平因指挥有方加拜参军,进位讨寇将军。整个处理,赏罚严明。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诸葛亮所惩处的人里面,既有亲贵,也有功臣,无论是什么人,一旦触犯刑律,诸葛亮一律严办,绝不偏袒。

然而,诸葛亮的以法治蜀,绝不是依靠简单的严刑酷法,而是建立在教化的基础上并充满了人性关怀。

同为先帝托孤大臣的李严因为弄权而贻误军机,被诸葛亮弹劾流放。之后,诸葛亮给李严的儿子李丰写了一封信,信中,诸葛亮诚恳地说明了流放李严的理由,并希望李丰能够说服他的父亲充分认识自己的错误。李严得知后,十分感动。多年后,李严在流放地听到诸葛亮逝世的消息,竟一时间悲痛愤激,发病而死。

诸葛亮的法治,饱含了劝善惩恶的一片赤诚,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对他畏威怀德,心悦诚服。

百姓怨声载道,沸反盈天,这是法治的最低层次。

百姓道路以目,敢怒不敢言,这是法治的次低层次。

百姓口无怨言,依法守法,这是法治的最高层次。

百姓口无怨言,心有服意,受罚者刑之而不怨,诛之而不怒,这是先秦法家实践不可能达到的层次。

都江堰

招贤纳才,以法治蜀。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政通人和,吏风廉洁,巴蜀大地开始呈现一派崭新的气象。

诸葛亮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