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中原龙山文化

2020年6月10日  来源:中国通史 作者:卜宪群 提供人:xionghao59......

中原龙山文化。

中原地区的文明化进程一波三折。这里在大约公元前3000年,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文化重组,其中,豫西晋南地区的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仰韶文化最早过渡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并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迅速扩散开来,几乎覆盖了原来整个仰韶文化的范围。到公元前2500年前后,形成了几支既有联系又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如客省庄二期文化、豫西的王湾三期文化、豫北冀南的后冈二期文化、豫东地区的造律台文化以及局限在晋南襄汾盆地的陶寺文化,统称为中原龙山文化。

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伴随文化的重组、人群流动,以及周边文化大量涌入,中原地区显得动荡不安。其显著表现之一就是,中原城址如王城岗、古城寨、孟庄、后冈、平粮台等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中原大地进入了邦国林立的时代。其中,陶寺城址是整个晋南盆地邦国的中心。而豫西晋南地区的龙山文化,又名王湾三期文化,其遗址分布密集,大型聚落星罗棋布,如王湾、瓦店、登封王城岗、新密古城寨与新砦、洛宁西王村、武陟大司马、济源庙街等。各邦国割据一方,群雄并起,有的还修筑了城堡。在彼此格外激烈的冲突中,逐渐酝酿出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其标志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这一地区产生了被认为是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而偃师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王朝的中心都邑。

根据历史记载,夏禹把王位传给了儿子启,以世袭制代替了部落社会的禅让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家天下时代的开始。此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就以中原地区为舞台核心展开了。这个基础最晚在龙山时代就已经奠定好了。

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传统看法认为远离中原地区的成都平原相继发现了九座龙山文化城址。其中,宝墩城址达二百多万平方米,设有内外三重围壕,可与中原陶寺文化的陶寺城址、良渚文化的良渚文化古城相匹敌,表明那里也于公元前2500年前后,开始了文明化进程。

无独有偶,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年代稍晚于中原龙山文化,虽然没有发现城址,但却出土了冶铜制品,还发掘出体现男尊女卑理念的合葬墓,反映出当时的齐家文化已经不是一个平等的氏族社会,已经开始向文明社会迈进了。

然而,有趣的是,尽管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许多地区都不约而同地加快了文明化进程的步伐,有的甚至已经跨入了初级文明社会的门槛,可是,这些文明在经历了辉煌之后,大都难逃衰亡的命运,只有中原地区文明化的过程不曾中断,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经新砦期文化发展成为二里头文化,一波三折地逐渐演变为中国文明的核心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

回眸近几十年来我国学者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历程,人们会看到:是龙山文化的发现,以“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东西二元对立说”颠覆了“仰韶文化西来说”;又是考古发现的龙山时代邦国文明遍地开花,以“满天星斗说”取代了“中原唯一起源说”。然而经过“百川归海”“多元一体”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无疑仍是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

中原地区之所以能够成核心,从地理上讲,这里拥有丰富的环境资源,不至于像红山文化那样日益因自然环境的突变而导致文化衰落,但也不像长江流域那样优越,社会分化不大容易充分展开。在日益频繁的军事活动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军事领袖,带有更多的务实和军事色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中原社会的军事贵族们开始设法建立一套新的社会秩序,经验来自周围的地方文明。于是,在中原龙山文化中出现了主要是来自长江流域和黄河下游地区的众多文化因素,并且,这里是居天下之中,为八方辐辏之地,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文化、思想以及政治经验交汇融合,是其他各地区所不能比拟的。

中原地区之所以能够成核心,还有一个环境的原因,就是气候的突变给夏王朝的诞生提供了外部条件。据研究,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有一次大范围的气候事件,这也成为中原文明诞生的催化剂。传说中的大禹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治水成功,提高了中原领袖的威望,加强了权力,以至于对诸侯握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夏王朝诞生了,从而揭开了夏商周三代青铜文明的帷幕,中国文明正式形成。

龙山时代 / 陶寺文化 / 龙山文化 / 良渚文化 / 石家河文化 / 中原龙山文化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