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时偏见(present bias)我们会将未来的利益作为代价,过高地估计即刻的利益。
这些研究也支持了我们关于世界的一个更普遍的假设:穷人之所以会产生借用行为,是因为贫穷本身造成的。所以,我们不必在短视、财务知识缺乏等因素上寻找解释。掠夺成性的贷款商无疑在这类借贷上起了煽风点火的作用,但他们并不是问题的根源。想要借钱的强烈冲动与对滚雪球般高利率恶性循环式贷款的需求,是管窥心态的直接后果。
稀缺致使我们借用,并且让我们在稀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请想象一项工作的截止日期马上就要到了。在反复思考了几周之后,仿佛一瞬间,这份报告就得交了。交稿日期就是第二天,而你根本没有做好准备。你施展开浑身解数,通宵工作,但就是有几本参考书目找不到——至少第二天到来之前是找不到了。于是,你只好破罐破摔地将报告交给了老板,暗自祈祷不要露出马脚。随后的一周,就在你准备出差之前的几个小时,你收到了老板的邮件:“报告里缺少参考书目。我立刻就要!”上周匆忙中的权宜之计像回旋镖一样,在最不恰当的时刻飞回了你的手中。与借用一样,这类行为从“管”中窥视时会非常吸引人,但从“管”外来看,却很有可能会导致恶性循环式的后果,将你拉进稀缺的泥潭。
两位组织研究专家用钢丝制造商的故事来说明了这一点。
机器的运行时间非常重要,公司鼓励维修工程师对故障尽快采取措施。尽管如此,总体业绩还是没有得到提高。后来,公司改变了以人为单位的做法,开始以机器为单位进行日常工作的记录和分析,才意识到问题出在了哪里。工程师会在匆忙中随便修理,然后就赶赴下一台机器。每次机器故障都至少要维修3次才行。
从某种角度讲,公司要求维修工程师迅速解决问题,而维修工程师的做法完全满足了这一要求。你可能会认为,管理层犯下了一个经典错误——用组织研究专家的话说,管理层就是在“幻想种瓜得豆”。他们对速度提出要求,但又同时要求质量。这并非是一个对员工激励不足的问题。案例中的员工,就算自己是老板,也会同样在匆忙间解决问题。在“管子”视野中,匆忙维修是他们需要做的事情,而偷工减料就是完美的解决办法,至于为此要付出的代价就只有到以后再考虑了。与高息贷款一样,从“管子”视野中看出去,匆忙维修的解决办法非常具有吸引力。这种办法会对未来产生更严重的影响,却能为现在节省一些资源。而到了未来,需要我们去做的事情会变得更多,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会变得更多,需要我们支付的账单会变得更多。匆忙修补与借用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在当下不能投入足够的资源去解决问题。
缺钱的人也会将短期解决办法匆忙地拼凑在一起。你需要一台洗碗机,可是手头的钱不够?那就买最便宜的一款好了。便宜当然没好货,但这就是“管子”视野之外的问题了。遇到轮胎漏气的情况时,你可能会找家便宜的汽车维修站随便补补,而不是换一个新胎。你知道补过的轮胎肯定没有新的那样安全、耐用,而补胎的做法也并不明智。但眼下从“管子”视野中看出去,补胎更省钱省事。就像能为眼下节省出时间的权宜之计一样,所有这类权宜之计都能为眼下省出一些钱。随着补丁越积越多,那些工程师、报告者、穷人们的长期成本也会变得越来越高。
史蒂芬·柯维(Steven Covey)认为,将任务根据重要性和紧迫度进行分类,可以有所助益。他认为,繁忙之人会将时间用在既紧急又重要的事务上,这就是在截止日期前埋头赶工的意思。当我们为了紧急而重要的事务辛勤工作时,工作成效就会突飞猛进。我们称之为专注红利。
同时柯维也认为,繁忙之人此时会容易忽略那些重要但并不紧急的事务,即那些永远都能往后推的事情。就这样,我们一推再推。从办公室和家中的整洁程度,就能清楚地了解这一点。当我们忙得不可开交时,办公室和家里就会变得凌乱不堪。总有一些事情比整理东西紧迫,而整理东西这件事情则永远不会紧急到火烧眉毛的程度。
我们并不是有意选择生活在一片狼藉之中,而是在我们忙于处理紧急事务时,周围的一切就这样凌乱了起来。乱七八糟的家庭或办公环境是一系列小选择的结果,而这些选择绝大多数是被动的、容易的,是不为我们所留意的。比如,你急着去赶赴一场会议,于是就将一摞信件随手放在了另一摞文件上面;为了接电话,你随手将看到一半的书扔在了沙发上。诸如此类的许多小事,最终造就了你乱七八糟的环境。虽然这不是什么紧要的事情,但却十分重要。在凌乱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你一定不会很开心,而你的工作效率也一定不会很高。
将一件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搁置一旁,与借用无异。你通过不去做这件事情,而为今天赚得了时间,但却增加了未来的成本,因为你早晚要借用其他时间(很可能是更多时间)来处理这件事。与此同时,你也许会因为没有做这件事情而付出成本,或损失这件事情可能带来的收益。办公环境混乱,一定会令你的工作效率有所下降。你会花上许多时间,去寻找压在信件下面的那摞文件。每天,你都会给未来增加一点成本。这些成本永远不会大到将此事升级为紧急要务的程度,永远不会像截止日期那样奏效。被你忽略的办公室环境,会像小刀一样,一刀接一刀,让你遍体鳞伤,流血不止。
稀缺,尤其是管窥心态,会让你搁置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比如整理办公室、做结肠镜检查、写遗嘱等,这些都是很容易为我们所忽略的事情。做这些事情的成本是立即显现的,用管窥心态来看的确十分高昂,而且这些事情可以轻松地往后推,其好处都落在了“管子”的视野之外。于是,人们会等到所有紧急事务都处理完毕后才会做这些事。就算现在做这些事情能为今后带来很大的好处,人们也常常不愿意在现在就付出这些小小的努力。
将重要却不紧急的事务搁置,这种倾向不仅有关于时间,也有关于金钱。印度的拾荒者在城中四处寻找可以出售、重新利用的旧衣服和旧布条。可以想见,这份工作的收入很低——拾荒者一般每天的人均收入还不到1美元。同时,这也是一份低投入的工作,除了劳动力之外,唯一的设备就是一辆售价为30美元的手推车。而大部分拾荒者都没有自己的手推车,他们每个月只能花5~10美元去租赁手推车。许多拾荒者都希望能省下钱来买一辆属于自己的手推车,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在手推车上投资,对于拾荒者来说,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就像整理办公室可以给今后带来好处一样,这种事情总是可以再等一等。讽刺的是,如果拾荒者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手推车,租赁手推车的日常支出就会被节省下来,也就意味着他不用那么艰难地去应对其他紧急的费用问题。而办公室整理也一样,如果将办公室整理干净,你就能省出时间,用不着凡事都那么匆忙。(也就有了更多整理办公室的时间。)手推车的案例,是贫穷问题研究专家经常谈及的例子之一:就算购买手推车的回报很高,但最需要这些回报的穷人却总是没有能力攒钱购买,而这一现象是贫乏的财务知识或技能所无法解释的。
如果你觉得这些理论似曾相识,那么很可能是因为你曾经在政治讨论中听到过类似的言论。在政府的工作中,工作人员经常会为了处理紧急事务而牺牲重要事务;在几十年的财政紧缩过程中,政府常常会削减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举例来说,桥梁维修是一项事关重大的投资。而在预算紧张,需要进行经费裁减时,政府总会将桥梁维修暂时搁置。这是因为桥梁的老化问题很重要,但并不紧急。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2009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约有1/4的郊外桥梁和1/3的城市桥梁存在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