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时代催生的戏精秀场--细思恐极的“二十四孝”

2020年2月3日  来源:凉州七里 作者: 提供人:fanya66......

“勤勉以劝之,孝顺以纳之,忠信以发之,德音以扬之。”--《国语·楚语上》

时代催生的戏精秀场--细思恐极的“二十四孝”

上述是“孝顺”一词的出处,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下我们的社会中都有许多生动的例子,其中以元代郭守业编纂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最为瞩目。

难以复制的壮举

关于这一点,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鲁迅先生曾有过深刻的描述:

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鲁迅《二十四孝图》

在鲁迅先生看来,想达成哪怕是模仿“二十四孝”的行为无异于痴心妄想,当然这只是表面,他的潜台词是说宣传和表演的意味太重,明显已经超越了合理的孝道,显得不近人情了。

这也跟大家的认同相符:天天吹牛的必然胸无点墨,热衷于充当“戏精”想必心里有鬼。

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的。“陆绩怀桔”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阔人十分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鲁迅《二十四孝图》

提到的“不过抛脸而已”貌似说明什么不得了的东西,且看原文中,“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当年想必没有冬笋这个品种,老母亲的愿望可以理解,但笋子肯定是哭不出来的,如果笔者去模仿,那这么嚎一嗓子会被人误解为炒作。

时代催生的戏精秀场--细思恐极的“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之哭竹生笋

至于文中后面所说的“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现在看来匪夷所思,如果真实,想必是算定季节预先埋好的,恭喜一位戏精的诞生;如果假的,那就只有“二十三孝”了(或许会更少)。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鲁迅《二十四孝图》

时代催生的戏精秀场--细思恐极的“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之埋儿奉母

郭巨的行为是何等地灭绝人性?笔者只知道饥荒年代有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却始终不肯相信有这种违背人伦和人性的丑恶。

朱元璋后来给这事做过一个经典诠释。

江伯儿者,母病到肋肉以食,不愈。祷於岱岳,愿母病愈,则杀子以祭。已而母愈,遂杀其三岁子祭。事闻,太祖怒曰:“父子天伦至重,《礼》‘父为长子三年服。’今百姓乃手杀其子,绝灭伦理宜亟捕治之。”遂逮伯儿,杖百谪戍海南。--明《贤识录》

这位江伯儿按照“二十四孝”的某些事迹按图索骥,如果顺利接受朝廷表彰或者天神显灵救下他儿子的话想必也能在“二十四孝”中多出一个“杀儿救母”,可惜被出生草根却眼光雪亮的明太祖一语道破:一个人连亲生儿子都下得去手,你还能指望他什么做不出来呢?

综上,笔者看不出这样的人和事有什么值得颂扬的。脱离了正常人七情六欲的范畴,这些人物就如同庙里的泥胎菩萨,只能供人膜拜,而不能视作榜样。

经不起推敲的某些故事

鲁迅先生批判的不是孝道或者“二十四孝”中的人物,而是这些故事的真实性。

比如“戏彩娱亲”中的老莱子。

“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二十四孝》

笔者深以为然的是,同样身为父母,当希望小孩子懂事而自立。学富五车且名声在外的老莱子扮小孩博双亲一乐也就罢了,居然以七十高龄假扮摔跤,然后“作婴儿啼”,逗得双亲开怀大笑,论年纪两位都已百岁高龄,想必老年痴呆了吧。

时代催生的戏精秀场--细思恐极的“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之戏彩娱亲

现实中从未见如此“孝顺”父母之人,更未见这般荒唐的父母,孩子能够侍奉双亲自然是好,但这是亲生的儿子而非外面花钱请来的马戏班子,何忍看得下去呢?摔就摔了,何必还去“诈摔”?一定要这样才能达到“孝感动天”的效果吗?鲁迅先生说“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真是一针见血。

也许不是老莱子的“作”,而是后人非要强调某些东西的“编”才会出现这样的故事。

时代催生的戏精秀场--细思恐极的“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之涤亲溺器

再说说北宋大家黄庭坚的“涤亲溺器”事迹,其实北宋的待遇足够养一大群仆人来伺候,但黄庭坚为了让自己牢记亲恩而每天亲自清洗母亲的马桶。

这个事绝对不值得非议,但也没什么好提倡的,如果非要在“二十四孝”上凑数的话,反而更容易让人误解为“为了孝顺而孝顺”的表演了。

“黄香扇枕”也是这个意思。

东海孝子郭纯丧母,每哭则群乌大集。使(刺史)检有实,旌表门闾。 后讯,乃是孝子每哭,即撒饼于地,群鸟争来食之。其后数如此,鸟闻哭声以为度,莫不竞凑,非有灵也。--《朝野佥载》

若不是朝阳群群众举报,“二十四孝”中必然少不了“郭纯哭母”这样的神奇事迹。此人善于观察和学习,不光提前千年发现了动物的条件反射,也对当年“孝子”的门槛、好处(旌表门闾)和获取途径了如指掌。

由此也可见“涌泉跃鲤”之类的神怪现象大概是怎么回事了。

剖析舜的传说--逐渐接近的真相

许多事迹的真实性值得商榷,但在近代之前中国人是笃信无疑的,这话说的不只是“二十四孝”。

古代的选官制度很有意思,传说中三皇五帝时代是推举制,一堆势均力敌的部落推举一位德才兼备的酋长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带领大家对抗外部威胁。

具体怎么选当下已不可考,从传说来看,当时是以德性作为主要参考指标的,貌似并非才干。

比如尧帝当天子数十年后干的不耐烦了,想找个人接班,没想到这点小目标差点没能实现得了。

于是许由以使者言为不善,乃临河洗耳。--《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

这位展现“洗耳朵”这种现代行为艺术的许由是一个“贤士”,他觉得尧帝想请他继任天子一事侮辱了他的志向(吾志在青云,何仍劣劣为九州伍长乎?),好吧,贤士有贤士的自我认同,但接下来一位养牛的大叔(樊坚)听了许由的叙说之后也觉得恶心,牵着牛往上游喝水去了。

时代催生的戏精秀场--细思恐极的“二十四孝”

▲许由洗耳

天子宝座连养牛的看不上,这事较真起来是没人信的。许由要么是事先说好的“托”,那么就是洞悉真相的一位“戏精”,如果贸然同意的话,故事就会变成“许由暴卒,尧帝不得已而另求其人”了。樊坚也是人精,听了不该知道的东西,不表个态是蒙混不过去的。

戏还是要演下去的,接下来就是舜“孝感动天”的故事了。大致是这样的,父亲、继母和便宜老弟拼了命地想害舜,但火烧粮仓有降落伞,下土填井会挖地道,总之就是不肯乖乖就范。更厉害的是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天帝都感动了,于是“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

时代催生的戏精秀场--细思恐极的“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之孝感动天

天帝是否感动笔者不知道,貌似帝尧是被“感动”了,将两个女儿和江山社稷一并交给了舜。

且不说事件的真伪,从考古和对史料的分析来看,所谓“禅让”子虚乌有,舜要么是夺权,要么是早早内定。但明面上还是推举有德之人继位的制度,所以舜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出点什么,成为社会公认的道德行家。

当年,以今人的眼光推测古人的行为也许显得狭促了点,但传说的确有破绽,尤其是将那个暴躁缺德的弟弟封为诸侯一事:舜的仁慈是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个倒霉诸侯国的子民岂不是要遭殃?怕是给弟弟配合演出的奖励吧!

所谓公器,哪个时代都不带这么用的。相比许由,帝舜的“演员自我修养”的确差了许多,至少未能从一而终。

孝道 / 关爱 / 愚孝 / 二十四孝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