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朝 > 十国 > 五代 > 唐朝 > 隋朝 > 南北朝 > 晋朝 > 三国 > 东汉 > 西汉 > 秦朝 > 周朝 > 东周 > 春秋 > 管仲 > 韩非
  • 精选
  • 会员

韩非子

2019年11月17日  来源:韩非子 作者: 提供人:soucai22......
校点说明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法家类著录“《商君》二十九篇”,然宋、元以还,仅存二十六篇。至请代,宋刊本已无传,所传最古者为元刊本,今亦不存焉,幸为严万里(即严可均)所得,且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取范钦本、秦四麟本加以校正。光绪初年,浙江书局刊《二十二子》,将严校元刊本刻入,于是此本遂大行于世,成为《商君书》各种版本中最通行之本子。
今以光绪二年(1876年)浙江书局所校刻之西吴严万里校本(简称严本,实为浙江书局本)为底本,参校范钦本(即上海涵芬楼影印之天一阁本,实为“四部丛刊本”)、四库全书本(指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影印之《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729册中之《商子》)、崇文书局本(指光绪纪元夏月湖北崇文书局所刊《子书百家》中之《商子》)、《群书治要》(据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1年影印之《宛委别藏》本)、《艺文类聚》(据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影印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太平御览》(据上海涵芬楼影印之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宋刊本)、《新序》、《七国考》(据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影印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征引俞樾《诸子平议》、孙诒让《札迻》。
陶鸿庆《读诸子札记》、于■《香草续校书》、王时省(王时润)《商君书诠》、简书所编《商君书笺正》、朱师辙《商君书解诂定本》、高亨《商君书在译》等诸家校注,予以点校分段。
张觉
一九九○年元月
校点说明
现今传世的《韩非子》读本多达二、三十种,若论翻印次数之多,流布之广,则无一可与长沙王先慎之《韩非子集解》伦比矣。故今以《韩非子集解》光绪二十二年初刻本为底本,依岳麓书社“古典名著普及文库”体例,进行校勘、标点。
《集解》之文字,与他本不尽相同,究其原因,不外三端,一为王氏有意校改所致,二为使用了异体字或古之通用字;三为刊印中校雠不慎而致误。
前者王氏皆有校说,现既以为底本,为尊重其学术观点,故一律不加改动。
其中或有王氏误改乾道本之处,或有乾道本之误而王氏未校改之处,几此种种,前人多有考辨。今为便利读者阅览,故于王氏之误改处,酌情指出原有之文字;于乾道本有误而王氏未改处,酌情注明他本之文字或校释家之校记。
如《说疑》篇“为人主者”一句。顾广圻校曰:“今本‘主’作‘臣’。按,依上下文当作‘臣’。”以余之管见,顾氏非指“为人主者,诚明于臣之所言”中之“主”而言;而指“为人主(今己改为“臣”)者,有侈用财货赂以取誉者”之“主”而言。王先慎见顾校对于“为人主者”一语之下,竟不覆核赵用贤本而率然依顾校将前者之“主”改为“臣”。《韩子浅解》虽亦力纠王改之失,然谓“《集解》从今本改乾道本‘人主’作‘人臣’”,则又非也。《集解》乃误会顾校而改,何“从今本”而改?又如《外储说左上》“虞庆为屋”一节,顾广圻曰:“今本‘虞庆曰不然’五字在‘此宜卑’下,误。”王先慎竟依顾氏所云今本而改,殊不知今本初刊后又剜改一次,早在“涂孺而椽生”之后补入“虞庆曰不然”五字(为小字),只不过“此宜卑”之下忘删此五字而已。诸如此类,今皆酌加注明。
误。”王先慎竟依顾氏所云今本而改,殊不知今本初刊后又剜改一次,早在“涂孺而椽生”之后补入“虞庆曰不然”五字(为小字),只不过“此宜卑”之下忘删此五字而已。诸如此类,今皆酌加注明。
张觉
一九八九年五月于上海
附录一申子
校点说明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云:“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
裴骃《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曰:“今民间所有上下二篇,中书六篇,皆合二篇,已备,过太史公所记。”司马贞《史记索隐》云:“今人间有上下二篇,又有中书六篇,其篇中之言,皆合上下二篇,是书已备,过于太史公所记也。”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略》云: “《申子》三卷也。”
《汉书·艺文志》则于诸子略法家类著录《申子》六篇。凡此种种,可知《申子》在汉代始传二篇,后又分为六篇,魏晋南北朝以后盛行卷子,又分为三卷。然《隋书·经藉志》于子部法家类“《商君书》五卷”下却云:“梁有《申子》三卷,韩相申不害撰,亡。”不过,《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又在法家类著录申不害所撰“《申子》三卷”,而唐时所成之各种类书及宋时所成之《太平御览》、《孔子集语》皆引有《申子》之文,可见此书至唐、宋时尚未亡佚。今又考宋郑樵《通志·艺文略》与《宋史·艺文志》,皆无著录,则该书或至南宋时已逐渐散逸。
元、明以还,此书无传,人们仅可从宋以前诸书之引文中略见《申子》之片言只语。清代历城马国翰所辑之《玉函山房辑佚书·子编法家类》便从战国时韩非所著之《韩非子》、吕不韦所编之《吕氏春秋》、唐代欧阳询等所编之《艺文类聚》、虞世南所编之《北堂书钞》、马总所辑之《意林》、徐坚等所编之《初学记》、《文选》李善注、司马贞《史记索隐》、白居易《六帖》、北宋李■等所编之《太平御览》、南宋薛据所辑之《孔子集语》等书中辑得《申子》佚文二十四条。今将马氏所辑悉数录入,题为《佚文》,所用《玉函山房辑佚书》之版本为同治十年(1871)济南皇华馆刊本。凡马国翰之校记,原为双行小字,今一并录入,用小字单行出之,以与《申子》正文相区别。至于文中错误处,则另出校记,且冠以“觉按”二字以与马氏之校区别。
战国时韩非所著之《韩非子》、吕不韦所编之《吕氏春秋》、唐代欧阳询等所编之《艺文类聚》、虞世南所编之《北堂书钞》、马总所辑之《意林》、徐坚等所编之《初学记》、《文选》李善注、司马贞《史记索隐》、白居易《六帖》、北宋李■等所编之《太平御览》、南宋薛据所辑之《孔子集语》等书中辑得《申子》佚文二十四条。今将马氏所辑悉数录入,题为《佚文》,所用《玉函山房辑佚书》之版本为同治十年(1871)济南皇华馆刊本。凡马国翰之校记,原为双行小字,今一并录入,用小字单行出之,以与《申子》正文相区别。至于文中错误处,则另出校记,且冠以“觉按”二字以与马氏之校区别。
卷 36录有申子之《大体》篇,虽未必完整,然其篇章之巨,远胜于马氏所辑诸条,故今录之于前,所据底本为台湾商务印书馆于 1981年影印之《宛委别藏》本,其中有校记两则(四部丛刊本仅存“疏疑迹”一则),今亦录入,且加括号以与正文相别。清代严可均所编之《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四亦辑有《申子》佚文,其中一条为《玉函山房辑佚书》及《群书治要》所无,今录之于末,且冠以“严可均曰”以与马氏之校区别。
此外,明初陶宗仪所辑之《说郛》,其卷六《读子随识》亦辑有《申子》一条(“尧之治也..”),此盖录自唐宋类书,《玉函山房辑佚书》已据《艺文类聚》、《太平御览》辑入,故略而不列焉。
《汉书·艺文志》著录《申子》六篇,未存其目。据《群书治要》,则知其中有《大体》篇,至于其它篇目,可考见者唯二:一曰《君臣》篇,一曰《三符》篇。《太平御览》卷 
221引刘向《七略》曰:“孝宣皇帝重申不害《君臣》篇,使黄门郎张子乔正其字。”《汉书·元帝记》颜师古注引刘向《别录》云:“申子学号‘刑名’。刑名者,以名责实,尊君卑臣,崇上抑下。宣帝好观其《君臣》篇。”由此可知《申子》有《君臣》篇。《淮南子·泰族训》:“今商鞅之《启塞》,申子之《三符》,韩非之《孤愤》,张仪、苏秦之从衡,皆掇取之权、一切之术也。”《论衡·效力》:“韩用申不害,行其《三符》,兵不侵境,盖十五年。不能用之,又不察其书,兵挫军破,国并于秦。”由此可知《申子》有《三符》篇。其余三篇,则尚无从考见焉。

张觉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附录二慎子
校点说明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云:“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慎到,赵人,..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论。”十二论乃发明黄、老道德之术,则当为道家言。然其所著书乃言治乱之事,故刘向又将其列于法家,与《韩非子》同。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法家类著录“《慎子》四十二篇”,较《史记》所记为多,盖汉时征求遗书,乃致校定本有所增益耳。以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于法家类著录“《慎子》十卷”,唐马总《意林》又云“《慎子》十二卷”,皆不言其篇数,故隋、唐之时,此书有无缺篇,不得而知。观其卷数尚富,谅亦无所亡佚。至宋代,此书亡其大半,仅存十分之一。宋王尧臣等所撰《崇文总目》法家类著录“《慎子》一卷”。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五(宋赵希弁《附志》)诸子类亦著录“《慎子》一卷”。宋郑樵《通志·艺文略》法家类著录“《慎子》一卷”,注云:“战国时处士慎到撰,旧有十卷。汉有四十二篇,隋、唐分为十卷,今亡九卷三十七篇。”宋王应鳞《汉艺文志考证》卷六法家类云:“《汉志》四十二篇,今三十七篇亡,唯有《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五篇,滕辅注。”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法家类著录”《慎子》一卷”,其言云:“赵人慎到撰,《汉志》四十二篇,先于申、韩,称之。《唐志》十卷,滕辅注。今麻沙刻本才五篇,固非全书也。..《崇文总目》言三十七篇。”陈氏谓“《崇文总目》言三十七篇”,实误,然后人往往循此误说。
今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所载《崇文总目》,仅著录“《慎子》一卷”,未云篇数。既为一卷,谅亦不足“三十七篇”。故陈氏此语中之“言”字,当为“今亡”两字之讹。盖《崇文总目》原云“今亡三十七篇”耳,否则何以仅存一卷?
林》又云“《慎子》十二卷”,皆不言其篇数,故隋、唐之时,此书有无缺篇,不得而知。观其卷数尚富,谅亦无所亡佚。至宋代,此书亡其大半,仅存十分之一。宋王尧臣等所撰《崇文总目》法家类著录“《慎子》一卷”。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五(宋赵希弁《附志》)诸子类亦著录“《慎子》一卷”。宋郑樵《通志·艺文略》法家类著录“《慎子》一卷”,注云:“战国时处士慎到撰,旧有十卷。汉有四十二篇,隋、唐分为十卷,今亡九卷三十七篇。”宋王应鳞《汉艺文志考证》卷六法家类云:“《汉志》四十二篇,今三十七篇亡,唯有《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五篇,滕辅注。”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法家类著录”《慎子》一卷”,其言云:“赵人慎到撰,《汉志》四十二篇,先于申、韩,称之。《唐志》十卷,滕辅注。今麻沙刻本才五篇,固非全书也。..《崇文总目》言三十七篇。”陈氏谓“《崇文总目》言三十七篇”,实误,然后人往往循此误说。今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所载《崇文总目》,仅著录“《慎子》一卷”,未云篇数。既为一卷,谅亦不足“三十七篇”。故陈氏此语中之“言”字,当为“今亡”两字之讹。盖《崇文总目》原云“今亡三十七篇”耳,否则何以仅存一卷?
其一为一卷五篇本,所存篇目与王应麟所言同,盖即宋本之旧。明初陶宗仪所辑之《说郛》,其卷 40即录有此本,注云“一卷全”。其后,万历五年周子义等所刊《子■》中之《慎子》、光绪元年湖北崇文书局所刊《子书百家》中之《慎子》,亦皆五篇本,不过另附潜庵子从马总《意林》中所辑出之佚文十二条。至于《四库全书》中之《慎子》,则除残存五篇及《意林》十二条外,尚有所谓“载《文献通考》”之《慎子》佚文二十条,其《慎子提要》以为此本乃“明人捃拾残剩,重为编次”之书,甚是。至于姚际恒《古今伪书考》、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证》疑五篇本为伪书,不足信。该本与唐代《群书治要》所引多合,实不容置疑也。
其二为一卷七篇本,此乃清人据唐时类书辑补之本。清严可均曾从《群书治要》抄出七篇,是为“四录堂本”《慎子》,但未流行。通行之七篇本,乃钱熙祚所校之《守山阁丛书》本。钱氏据唐、宋类书补充明本之不足,校正明本之讹误。非独依《群书治要》增补《知忠》、《君臣》两篇,而且于原刻之五篇亦依唐、宋类书之引文多所补正,又依名书引文辑成《慎子逸文》附于后。钱校本不仅包容了宋以来所传之五篇残本,而具亦尽量收罗了唐、宋时各书之引文,实为《慎子》之最佳校本。此本自道光二十四年刊行后,流传甚广。
其三为内外篇本。此本出现于明代万历间,为吴兴慎懋赏编辑校刊,今易见者有二:一为中国学会 1928年影印之《慎懋赏注慎子内外篇》,为《慎子三种合帙》之一,与原刻全同。二为上海涵芬楼影印之江阴缪荃孙蕅香簃抄本,即《四部丛刊》本。此本抄自万历本,除《慎子》内外篇外,尚附有缪荃孙所辑之《补遗》与《逸文》,乃采自钱校本而略加删削,未足称道。
慎懋赏本《慎子》于明代突兀而出,令人生疑。梁启超、罗根泽等人曾辨其为伪。
今以道光二十四年所刊《守山阁丛书》本(简称钱本)为底本,将钱氏所校《慎子》七篇校点刊出。至于钱氏所辑逸文,亦悉数录入。此外,唐代马总所辑《意林》卷二与明初陶宗仪所辑《说郛》卷六《读子随识》所引《慎子》文,尚有三条为钱校本所无,也附于篇末。钱氏之校记,原为双行小字,今酌情摘录,且用小字单行出之,以与《慎子》正文相区别。至其未尽处,则另出校记,且冠以“觉按”二字以别之。

韩非子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