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第一节感情现象的定义

2018年3月20日  来源: 作者:孙长辉 提供人:oo898ice99......
摘要:感情现象也是:生物体为了存活和繁衍,为了简单、快速和有效地认识并应对外界所有的事物,为了趋利避害;本能地、生物性地、主观地和自我立场地认识外界事物相对于自己的意义的心理现象。感情现象却可以使其简单有效地判断谁对于自己是有利的好的,应该趋向谁。意识系统依据思维系统产生的认知结果和感情系统产生的感情,做出关于某事物的应对决策,然后指示情绪系统为了完成该应对决策进入某种情绪状态。所以不管是思维活动还是感情活动,都能引起情绪的变化。

第一节 感情现象的定义

感情现象就是:在生物体中,将被感知到的外界事物标记上,在同一时间由本能需求系统上传的内部状态性质的心理现象。

感情现象也是:生物体为了存活和繁衍,为了简单、快速和有效地认识并应对外界所有的事物,为了趋利避害;本能地、生物性地、主观地和自我立场地认识外界事物相对于自己的意义的心理现象。

在单个生物体中,所有的感情现象相互配合共同组成感情系统。感情系统在被感知到的外界事物上,标记的内部状态的性质就是对该事物的感情。产生感情的生物体称为感情主体,被感情系统标记的外界事物称为感情客体。

除了人类具有感情现象,其它的高等哺乳类动物也普遍具有感情现象。某些鸟类疑似具有感情现象,但尚未确定。感情客体包含所有可以被生物体感知的外界事物,如其他的同类,各种有生命的物体,各种没生命的物体,各种行为或事件等。

根据感情的性质的不同可以把感情划分为正性感情和负性感情两个方向。正性感情如:好的、有利的、喜欢的、爱的、美的等等。负性感情如:坏的、危险的、不利的、讨厌的、仇恨的等等。

下面举例解释一下:

婴幼儿对养育他的父母尤其是母亲,会产生强烈的亲情。其原因就是当婴幼儿感知到父母时,总是伴随着身体的内部状态从不好的方面向好的方面转变;所以婴幼儿的感情系统会将其父母标记上好的、有利的和亲密的等正性感情。

当婴幼儿的消化系统需要消化食物时,本能需求系统会将该信息转化为饥饿感上呈意识系统;婴幼儿感受到饥饿难受,但不会用语言表达,只有通过哭闹来表达。父母了解情况后会为其哺乳或喂食。本能需求系统又将饱感、嘴唇的柔软温暖感和舒适感上呈意识系统。

当幼儿的大肠积攒大量粪便时,本能需求系统将该信息转化为憋胀不适感上呈意识系统。幼儿央求大便,父母为其脱裤子拿手纸。大便排出后,本能需求系统上呈释放感和轻松感。婴幼儿不具有复杂思维能力,不能使用思维活动来分析判断谁是好的有利的,应该趋向谁依赖谁;感情现象却可以使其简单有效地判断谁对于自己是有利的好的,应该趋向谁。感情现象有利于婴幼儿的存活。

在很多农村地区,有些小孩喜欢到水塘边或河边玩耍,大人担心小孩,怕出意外。如果大人对小孩进行说教,讲不能在水边玩的原因;小孩是理解不了的,因为小孩还不具有这样的思维能力。如果大人编一个水鬼来吓唬小孩,效果立竿见影。大人会对小孩讲在水的下面有一个长相多么丑陋吓人性格多么凶残的水鬼,专抓在水边玩耍的小孩,然后把他拖到水下。如果被抓到以后就见不到爸爸妈妈了。小孩听着水鬼故事,脑子里想象着水鬼的可怕样子。感情系统将以前的有关负性感情拼凑成对水鬼的恐惧感情,并上呈意识系统。小孩吓得几个月不敢靠近水边。对于小孩来说,感情活动比思维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其趋利避害。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很多类似的教育小孩的方法,在现代人看来不科学带有迷信色彩。当然这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的文化产物。但是这些利用小孩的感情活动来教育小孩的原理是科学的。

在生活里我们经常观察到,狗能够认识自己的主人,而蛇却不能认识对自己好的人。其原因就是狗具有感情现象,而蛇不具有感情现象。当狗感知到主人时,主人常常在给它食物;狗吃了食物后,身体内部状态从不好的方面向好的方面转变,所以狗的感情系统将主人标记上好的、友善的和有利的等正性感情。不管主人如何摆弄狗或狗饥饿时,狗都不会主动攻击主人。蛇没有认识外界事物对于自己的意义的能力,所以不管主人对蛇有多好;当主人侵犯到蛇或蛇饥饿时,蛇都会主动攻击主人。

某人路过邻居家门前时,邻居家的狗出于保护领地咬了某人。某人拿起棍子将邻居家的狗暴打了一顿。狗感知到某人时,身体的内部状态从好的方面向不好的方面转变,其感情系统将某人标记上危险的、害怕的和恐惧的等负性感情。所以当狗下一次再遇到某人时,其感情系统从记忆里检索出对某人的标记内容上呈意识系统,意识系统做出逃跑决策,然后狗就夹着尾巴跑了。狗不具有复杂的思维能力,不能认知该事件,感情系统帮助其趋利避害。训练工作犬的训犬师和马戏团的训兽师用的多数的训练方法就是利用了这些动物的感情活动。

感情和情绪的概念被混淆的原因分析

当我们得到感情对象时会出现高兴愉快的情绪,当我们失去感情对象时会出现闷闷不乐、悲伤或愤怒的情绪。我们常常发现在对某事物产生感情之前,先出现与该事物有关的情绪。感情的出现总是伴随着情绪的出现,感情活动总是伴随着情绪的改变;而我们对感情的本质又不了解,所以就将两者混为一谈。

现在的多数心理学教材认为感情是在情绪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请大家仔细回想一下,我们每一个人都遇到过下面的情形。当我们第一次遇到某事物时,就有美感、喜欢感、亲切感、一见钟情感,或者有讨厌感、厌恶感、恶心感、距离感等等。既然感情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那么为什么会在第一次遇到某事物时就有上述的感受呢?

现在的多数心理学教材认为情绪是感情的表现形式。大家有可能遇到过下面的事情。某母亲带着儿子逛商场,小朋友对某新玩具感兴趣后,便央求母亲购买。如果母亲不买,小朋友便开始哭闹,在地上打滚,伤心得不得了。母亲无奈只好购买该玩具。小朋友得到玩具后破涕为笑,高兴地报着玩具回家。过了几天玩腻歪了,便拆零散了扔到某个角落里,从此将它抛到脑后。我们用常识就能判断该小朋友对该玩具没有感情。既然没有感情作为基础,那为什么会有情绪这个表现形式呢?

某足球运动员参加某场足球比赛,如果把球踢进对方球门,便兴高采烈、欢呼雀跃、斗志昂扬;如果对方把球踢进己方球门,便垂头丧气或者抱怨己方球员没拦住,或者对裁判愤愤不满。输赢只是运动员的认知结果。运动员只可能会对足球、足球运动或足球比赛产生感情,不可能对自己的认知结果或判断产生感情。由自己的认知结果或判断引起的情绪变化,与自己的感情活动无关。

意识系统依据思维系统产生的认知结果和感情系统产生的感情,做出关于某事物的应对决策,然后指示情绪系统为了完成该应对决策进入某种情绪状态。所以不管是思维活动还是感情活动,都能引起情绪的变化。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