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认知管理-这样升级你的认知,才有可能拉开你与他人之间的距离+人和人之间的区别,在于思想的不同-观念,是我们此生最大的敌人-第二语言,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为什么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知易行难?你可能只是假的“知”-“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周国平最欣赏的7条教育箴言-30岁之后,有哪些事情值得被“重新定义”?+人类认知的六个维度-为什么天天使用的钱币,却挑不出哪个是真的?+万维钢:为什么见识这么重要?-《论语》见识和眼界对一个人到底有多重要-你真的会思考吗?这份“认知图谱”能告诉你答案+人类的认知极限在哪里?-心智:从“谜”到“问题”-心智计算理论:智能即计算-帮助你洗碗和收拾房间的,竟然是人类心智最奇妙的部分?-社会的边界:你为什么认知这么差?提出问题就能解决问题-人类社会运行本质:规则的交互与碰撞!超越自己就要打造你的规则-认知的屏障:外界信息、读书、朋友交流,大概率会把你认知带歪-认知基模理论-人类认识的逻辑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和认识模式-颠覆认知:回归平均值效应与虚幻的确定感-你的知识库,是时候更新了-眼睛看见的只是意见,思想看到的才是真理-认知的冰山+老板说我思考的颗粒度很粗糙,“颗粒度”到底是什么-究竟什么是颗粒度--granularity-认知觉醒——世界只会以你的认知深度来回报你+学习观 | 怎样做到大道至简?要追求事物背后的业力-足以改变你一生的认知结构图解:信息结构、社会结构、自我解构-为何提升认知这么难?因为信息并不是公平的-普通人获取真实信息有多难?每天所见多皆为谎言!-打开手机天天被洗脑,认知层次当然低!你所读的信息几乎都是错的+认知迭代-引言:选择一个自己-神经可塑性-更多连线-第一章 注意力陷阱-注意力陷阱(4)-注意力陷阱(5)-注意力陷阱(6)-注意力陷阱(7)-注意力陷阱(8)-冥想日记-注意力陷阱(2)-注意力陷阱(3)-第二章 控制焦虑-控制焦虑(2)-忧虑基因和战士基因-忧虑之路-忧虑之路(2)-忧虑之路(3)-忧虑之路(4)-冥想日记2-第三章 挥洒创意-挥洒创意(2)-挥洒创意(3)-挥洒创意(4)-我的童书构思-第四章 导航系统-导航系统(2)-大脑小知识:脑内定位系统-大脑小知识:脑内定位系统(2)-大脑小知识:脑内定位系统(3)-跟着“感觉”走-给路痴的小贴士-第五章 时间感知-时间感知(2)-时间超控实验1-时间超控实验-随心而流-时间超控实验2-第六章 数字焦虑-数字焦虑(2)-数字焦虑(3)-数字焦虑(4)-数字焦虑(5)-第七章 超控大脑-超控大脑(2)-为“潜念”让路-为“潜念”让路(2)-为“潜念”让路(3)-20分钟脑力锻炼-第八章 前路漫漫-前路漫漫(2)-前路漫漫(3)-认知迭代:致谢+多样性红利-前言 多样性如何优于能力-引言解剖多样性-多样性红利——本书的结构-第1部分:多样性认知工具箱-第2部分:多样性工具的价值-第3部分:多样性总是好的吗-第4部分:认知多样性红利-第5部分:实践“多样性优于能力”-第1部分 多样性认知工具箱-01 多样性视角-让所有人各尽其能鼎力相助-什么是视角-多样性视角的好处-三个游戏的启示-构建新视角-视角越多,找到全局高峰的机会越大-喜忧参半的相同视角-02 多样性启发式-什么是启发式-旅行商问题-四种常见的启发式-拓扑启发式和梯度启发式-允许犯错启发式-群体启发式-多样性启发式有助于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03 多样性解释-给物品分类的故事-什么是解释-高架列车线路问题-04 多样性预测模型-05 智能,取决于智商还是认知工具箱-第2部分 多样性工具的价值-06 多样性与解决问题-5万棋手对战卡斯帕罗夫-个体多样性与问题解决团队-三个重要结论-多样性>能力-多样性优于能力定理成立的4个条件-条件1:问题困难条件-条件4:大群体规模条件-多样性优于同质性定理-“自然选择”是把双刃剑-个人贡献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人机之争:谁的视角更多-07 信息集结-08 多样性与预测-第3部分 多样性总是好的吗-09 多样性偏好-10 偏好集结的四个可能结果-11 工具箱与偏好的互动-第4部分 认知多样性红利-12 认知多样性的起源-13 用数据说话-第5部分 实现“多样性优于能力”-14 获取多样性红利的12个干法-结语 多样性就是更多的机会-致谢 永不停歇的人生-多样性红利——附录 英文版再版前言

颠覆认知:回归平均值效应与虚幻的确定感

2019年5月24日 字数:3281 来源:scottcgi 作者: 提供人:sizhuo82......
颠覆认知:回归平均值效应与虚幻的确定感

回归平均值效应与虚幻的确定感,这是两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会解开生活中的很多谜题,并让人从全新的角度去看待深信不疑的事情。但是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会更加让人感到神奇。

回归平均值效应

简单来说,就是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最终是要趋向于平均水平的。这也是普遍的事实,重要的是,把这个结论结合生活的事件来看。

比如,在跳水比赛中,一位选手第一跳发挥的很好,取得了很高的分数。如果这位选手第二跳分数更好。通常大脑就会觉得,选手第一跳很出色,发挥的很棒,状态很好,所以第二跳发挥的更好。

如果这位选手第二跳分数更低,大脑就会觉得,选手第一跳很出色,发挥很棒,但是心理压力很大因为担心很难超越第一次,所以第二跳发挥欠佳。

那么,反过来,选手第一跳分数很低。

如果选手第二条分数更高,大脑就会觉得,选手第一跳很糟糕,所以第二跳心理状态是放手一搏,所以超水平发挥。

如果选手第二条分数更低,大脑就会觉得,选手第一跳很糟糕,所以第二条心理状态是受到打击影响自信,所以发挥的更差。

然而事实是:选手的某次发挥结果,出现波动的情况很难以预料,影响的因素很多,但最终选手的水平将会回归于他的平均水平。

可见,在少量的样本对比中,大脑会下意识的为这个结果寻找原因,但因为缺少必要的信息作为依据,大脑就开始倾向于逆推结果。也就是说,大脑会强行为结果寻找因果的佐证,哪怕缺少必要的逻辑与调理,自己也会对这个潜意识的观点,深信不疑。

而在生活中,则充满了这样的事件和判断。

比如,一个在更长时间周期内的回归平均值效应:A和B两位学生,A的成绩平均好于B,但在高考这个单次样本比较中,由于概率因素影响发挥,导致A成绩差与B。所以两个人,A就读的学校没有B就读的好。但在以后更长的时间内,A和B都在回归他们的平均水平值。

结果,大学毕业A找到的工作好于B。那么,大脑通常就会得出结论,在好学校不好好学,一样不如,在差学校好好学的。

然而事实是:一时的发挥表现,或更好或更坏,受到所谓的运气和其它因素的影响非常大,但终究表现是会回归到平均水平的。

所以,以此类推,我们可以认为,那些屌丝逆袭的故事,其本质上基本都是一个回归平均值的效应——也就是说, 逆袭主角回归了他们人生和能力的平均值 。

再比如,抛一枚硬币,其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背面,结果是不确定的。而随着抛硬币次数的增多,正面和背面出现的次数会呈现出一个概率,但此时这个概率并不是各自50%,因为其中影响的因素很多(比如力道、风速,接住的时机,等等),并且其样本容量很小。但随着抛硬币次数的不断增加——也就是样本容量的增加,当抵达到成千上万次的时候,硬币正反面的概率最终会抵达各自50%——这也是回归到了这个抛硬币事件本身统计学上的平均概率。

事实上,回归平均值效应,只是说明事物的发展总是在平均值附近波动,其背后驱动一切的大部分是运气和概率。

但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思维常常会对因果关系的解释带有很强的偏见,而且不善于处理统计数据,容易被少量、罕见、影响重大的数据所吸引。而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件上时,相关的记忆就开始探寻其原因,更确切地说,我们会对所有早已存在于记忆中的原因进行自动搜索。

所以,当发现有回归平均值效应时,因果关系解释就会被激活,但实际上这些解释都是不对的,因为虽然我们以后见之明,解释了回归平均值的现象,但我们却无法轻易找到其中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回归平均值背后确切的影响因素。

这里人们常常容易出现的一个思维错误,就是混淆了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相关关系,并不等同于一者导致了另一者。相关关系仅表示,两个因素——姑且称之为X和Y——之间存在某种共同变动的关系,但你无从判断孰因孰果。有可能是X导致了Y,有可能是Y导致了X,也有可能是X和Y均由另一个因素Z导致。

那么显然可见,相关关系是容易得出的表面,因果关系是相对复杂艰深的内在,但大脑却总是倾向于寻找并接受,简单、轻松和容易得出的答案。

另外,连我们自己都无法察觉到的是,大脑无时无刻不在做出下意识的判断,并且大部分都是基于当前(数量不足)的样本数据,得出符合当前结果的观点,并且其中大部分都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确定因果关系,需要推理、逻辑和实验数据的支撑)。

所以,通常我们看到了现象,不自觉得强加了因果解读,但这些解读其实只是表面的相关。这也是大脑的认知,是建立在虚幻的确定感之上的来源和原因。

虚幻的确定感

黑天鹅的作者认为: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黑天鹅启示录:改变你对世界的认知)

所以,确定感其实就是我们自己认为所了解的,外部世界的因果关系——就是自以为是。事实上,只有我们回望过去,在拥有足够的数据的时候,我们才能分析看清其中的回归平均值效应

但如果没有确定感,人们就会变的不安,就会恐慌,就会不断寻找确定感。因为大脑需要虚幻的确定感,潜意识的工作模式就是简单轻松的找到确定感,如果要尽可能的保证确定感不虚幻,就需要额外付出很多的努力,就会活的很累很辛苦,没人会愿意这样,也坚持不了多久。

事实上,我们低估了世界的不确定性,高估了自己会过去事件虚幻的确定感。有些事情这么做可以得到一个确定的结果,但原因却不是自己原本以为的。这个真相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很多问题人们也只能看到一个侧面,然后大脑就会补全过程和原因,接着自己深信不已自己的观点。

当了解到这一点,就会恍然发现或明白,自己对人、对事、对物,都是处在片面的认知和感受之中的。我们喜欢的人、讨厌的人、喜欢的事物、讨厌的事物,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一切,再更进一步的了解,就都有可能发现未知的条件和因素,从而忽然改变了从前所有的认知。

而大脑为了保持虚幻的确定感,还专门为此建立了一个虚幻的认知屏障,而在这个认知屏障之上,就是我们自以为了解的虚幻的故事世界。所以,我们应该保持可扩展的心态,来应对这个充满概率和随机的真实世界,和内心虚幻的认知世界。

  1. 这个世界,有时候不需要真实,它需要虚幻。真实有可能得到的是毁灭,而虚幻有时候能维持一种状态,甚至达到某种状态。把虚幻看成一种投影,或是海市蜃楼。有可能只是一个影像,但也有可能是一个可以存在的实体,或从影像变成实体的可能。
  2. 所有的记忆都是虚幻的数据,与现实脱节的叙事与描写,而沉浸在记忆中的联想和想象都只运行于一个虚拟机空间里。
  3. 现实与虚幻的纠缠,互相影响,微观这就像一个个像素的变化,而宏观所组成的就是,一幅关于未来的动态影像。

但从另一外一方面来看,虚幻的确定感,正是我们能够不断行动的源泉。很多决策都是建立在虚幻的确定感之上的,但凭借着不断的调整,虚幻的感觉最终变成了确定的现实,而虚幻的确定感还能构建一个,统一的认知和共识,并成为信任的基石,让合作成为可能。

  1. 如果所有的人和机构,同时都把钱从银行里取出来(或不存放在银行),那么银行就会倒闭。取钱这个行为是合法合理可执行的,同时取钱(挤提)是一个概率事件也是可能发生的,并且历史上也经常发生。之所以银行现在还在正常的运转,就是人们虚幻的确定感,在维持这个对银行的信任。
  2. 如果银行不贷款给任何人和机构,那么经济发展就会停滞——不会有进步甚至还会倒退。因为那些有梦想打算去创造未来的人和机构,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往往就是资金不足。所以缺少了银行贷款所提供的资金支持,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包括政府,政府也会向银行借贷)就无法进行规模较大的经济建设,和难度较高的技术创新。这里支撑银行放贷的虚幻确定感,是来自于过往经验和风险评估,但发生借贷无法偿还的事件却每天都在发生。

可以说,由于贷款和信用的存在,全世界银行里的钱,是远远少于账面上的数字的。而银行账面与实际的差价,其实就是未来所要创造的价值。

可见,正是虚幻的确定感,让人们把分散闲置的资金放入银行,让银行给愿意创造未来的人和机构提供资金,并让我们一起共同相信这些虚幻数字的价值,才支撑了经济活动的运作与发展。而未来和文明,也都是在人们层层虚幻的确定感之上,才被一步步创造出来的。

总结

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宏观上是在运动的,微观上是在震动的,物理上的波动,数学上的分布,最终一切都是概率,而统计平均值就是我们所能够捕捉到的概率,那么,回归平均值效应就是这个世界从微观的概率映射到宏观的表现。

正是因为这个概率,包括大脑的量子工作模式,让我们不得不用虚幻的确定感,在概率中走出一条确定的道路,在概率的世界中创造一个确定的现实。

而确定感,是大脑通过对数据的复杂处理而产生的。这些进入大脑的数据,有些是真实的、有些是想象的、有些是对的、有些是错误的,但正是在于数据中想象虚幻、扭曲和突变的部分,让确定感支撑的行动,创造了一个不断进步和变化的现实。

这里有几个抽象层,数据->大脑->虚幻的确定感->行动->现实->回归平均值->数据。

「虚幻的确定回归确定的平均」

回归平均值 / 确定感 / 平均值回归 / 真实 / 虚幻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