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赵天宇 编辑/吉菁菁
新媒体编辑/房永珍 供图/视觉中国(除署名外)
采访专家:黄 峥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副教授)陈红敏 (北京工商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副教授)
“你出生的家庭决定了你的宿命”——近来,“原生家庭”这个词突然火了起来。
这个本来带有一些隐私属性的词汇,如今却成为和“星座”“血型”一样的茶余饭后的谈资。情场失意、工作不顺、性格缺陷,仿佛所有负面情绪和心态,都能统统归结为原生家庭给予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一个原生家庭,但它真的就是一切问题的终极答案吗?
原生家庭成了“流行病”
原生家庭,指的是每个人从出生到独立成家之前,与父母一起生长的家庭。原生家庭理论来自西方,至于发明者,现在一般认为来自于著名心理学家佛洛伊德,也有人说是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不管到底是谁,该理论的核心论点都差不多—童年时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往往影响当事人在一生中所做的决定。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在节目《奇葩说》中分享了他个人成长经历。主持人马东问武志红:“原生家庭,真有那么大的影响吗?”武志红斩钉截铁地回答:“没错”。而节目嘉宾高晓松也在《奇葩大会》上袒露,自己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直到最近几年,我走出来了,才发现原来我一直没出来。”
(图片来自网络)
而在武志红教授看来,家庭是整个世界、整个社会的浓缩,而个人是整个家庭的浓缩,谈论原生家庭是非常重要的。于是,他做了一件事,犹如二百年前介绍《海国图志》的魏源,他把“原生家庭理论”介绍引入到了中国,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推广传播,让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认识并审视这个“陌生而熟悉”的名词。这个理论掀开了中国传统“忠孝”下的另一面,对家庭教育提出了质疑。它告诉无数正在迷茫当中的中国青年人,当下的很多所作所为,尤其是一些负面行为,都是爸爸妈妈们在你的“小时候”给造成的。
▲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深远(图片来自网络)
著名文学家萧红,虽然只活了31岁,但她的一生堪称传奇,尤其是感情生活,她曾反抗旧家庭,逃婚、做第三者、非法同居、未婚先孕、两次怀着孕嫁人……有人分析认为,这是萧红原生家庭导致其“极度缺爱”造成的。
美国演员马龙?白兰度的一生中有过三次婚姻,十几个孩子和无数的情人。有人分析认为,这是因为白兰度生长在极其恶劣的原生家庭中造成的,原生家庭给他的童年带来创伤,而这种创伤一直伴随了他一辈子。
至于张靓颖、张雨绮、伊能静等婚姻爱情出现“异样”的明星们,原生家庭更是被网友翻了一个“底儿掉”,用来证明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威力无穷”的。
一时间,原生家庭仿佛成了“流行病”,人人自危。甚至有人说,父母小时候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会对孩子一生造成影响。难道父母十几年的教育,要为子女一辈子的所作所为买单?
重视“过去”与“现在”的联系
如同电视里争论的面红耳赤的辩论者,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成为了原生家庭理论的最坚定拥护者,甚至对号入座;有人则认为它“夸大事实”“危言耸听”,反复强调原生家庭的巨大影响,是典型的宿命悲观论。
▲类似《欢乐颂》《狗十三》等影视作品,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同样夸大了原生家庭的影响,但这种艺术夸大在社会上的影响却是极其负面的
“原生家庭肯定对人有影响,在心理学上,家庭治疗是治疗手段之一。”北京工商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副教授陈红敏表示,所谓家庭治疗,就是通过分析和改善咨询者家庭关系的方式,来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这其中,分析原生家庭肯定是必不可少的。
即便没有学过心理学的人,也都知道“父母是孩子最好老师”这句话。孩子最初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大多源于原生家庭。若父母教养目标一致,方式得当,逐步满足需要,孩子就能逐渐学会应对各种挑战,最终实现自我目标。
但当父母关系紧张,孩子的底层需求无法满足,或是家庭教育严重失位时,就会导致孩子更高需求中的爱与归属、尊重乃至自我实现无法满足,甚至对一个人的自我认同产生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有意识的,但更多时候是无意识的。
实际上,家庭的负面影响的确已成为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乃至犯罪的最重要诱因。据媒体报道,广州市某中学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咨询“心事”的学生90%和家庭不和有关。而广东省少管所的某年数据则反映,在该所服刑的少年犯,和家庭教育不当有关的比例更是高达80%。
在脑科学和神经科学领域也有研究成果表明,孩子童年的养育质量影响着以眶额叶区、前额叶区和杏仁核共同构成的“社会大脑”,以及脑细胞之间的不同连接水平,从而修剪出个体各具特色的或愉悦或忧伤的大脑优势神经反应通路。简言之,童年的生活会影响一辈子性格。
“这样的结论,告诉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家庭教育,以及重视青少年时期的人格培养,而不是把原生家庭理论硬塞给哪个学派,或者强调所谓精神分析学说影响心理学。”陈红敏说。
而在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副教授黄峥看来,当下,越来越多的父母更加重视亲子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家庭教育。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对于原生家庭给人成长带来的影响,大部分人是认可的,至少越来越重视个人过去与现在的联系。
无法忽视的后天影响
在中国古代“子不教,父之过”“不严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谚语口耳相传,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当下流行的“原生家庭”理论却打上了深深的“中国特色”烙印,它和最初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当中强调的所谓“原生家庭”已经貌合神离了。
首先,不同父母教育方式不一样,也不可能一样,有些父母管的多,有些父母管的少,也有不少父母是和爷爷奶奶一起教育的。总的来说,每个人的成长家庭都不一样,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生家庭理论则显然是“一概而论”了。
其次,原生家庭只影响一个人幼年和青少年时期,成年以后一些抉择会受到幼年经历的影响,但仅仅是影响而已,越到后期影响越弱,人到中年以后,和爱人组建了全新的家庭,有了孩子,原生家庭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再次,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下情绪的影响,和家庭影响并没有直接关系:一个人开车和别人发生剐蹭,他下车后和肇事车主发生冲突,这难道就能认同为原因是“此人深受幼年家庭暴力影响”?其真实原因,可能只是他着急去出席一个不能缺席的会议这么简单。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父母生了两女一男三个孩子,同样的家庭环境、同样的教育方式,最后老大成了音乐家、老二是一名普通工人、老三去了外国做生意。”陈红敏说,如果原生家庭理论真的成立,首先没法解释的,就是多子女不同人生轨迹的问题。
“抛开后天影响谈原生家庭也是耍流氓”。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要经历许多人和事,老师、同学、朋友、同事、妻子或丈夫等等,他们带来的后天影响是无法忽视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和不同人接触,从事不同的行业,这或许才是改变人一生轨迹,影响人所作所为的最重要原因。原生家庭是外因,也不能忽视自我发展这个内因。
把人生所有的失败和不幸都归结于“原生家庭”,就如同把生活不顺归结于“水星逆行”一样,毫无逻辑性可言。黄峥强调,另一方面,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并非只有负面因素,更多的可能是正面的、积极的。
至于原生家庭为什么成了“流行病”,黄峥认为,可能存在“过度使用”的现象,某些人把对于原生家庭的理解和分析“推”给了父母,成为自己遇到困难受阻,无法前行时的一种借口,这既是一种合理化解释,也是人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不要成为“过去”的奴隶
日本著名悬疑小说家东野圭吾说,“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四岁时,东野圭吾走失,在警察局,他看到了被警察骂得狗血喷头的父母,但他心中并没有怨恨,反而觉得“挺有意思”。成年后,东野圭吾在写作时,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现实中存在的一些地理位置。小说《白夜行》开篇的公园,就是东野圭吾走失的那个公园。
没有怨恨,只有怀念,甚至成为灵感的出处,东野圭吾对待“原生家庭”的态度,或许给我们对待原生家庭提供了不错的思路。
原生家庭及原生家庭对自身的影响,“理解”和“承认”最为关键的,父母或长辈的一些做法,往往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很难用“正确”或“错误”来定性。比如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时期,勤劳节俭是一种美德,放在生活水平相对良好的当下,这种行为往往成了囤积,反而给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也应该把原生家庭仅作为一个“参考因素”,而不能把它放到“统揽因果”这么高的角度。黄峥说,不管是哪个流派的心理学,在关注“过去”的同时,都强调主观能动性,也就是所谓把握和决策未来的能力,不成为“过去”的奴隶,这与当下唱衰人生的“原生家庭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不要成为“过去”的奴隶
“当我们理解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以后,更容易把控自身的弱点,也就更容易过滤掉一些无意识的影响因素,这才是原生家庭理论的本质与核心。”黄峥说,有时候,相互不理解反而更容易造成误解,原生家庭理论不应该,也绝不能成为消极对待人生的一把“自我保护伞”。
另一方面,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让原生家庭理论有“水土不服”的可能。西方人活在个体里,中国人活在群体里,西方人讲的“责任”更多的是对自己负责,而中国人口中的“关系”其实已经淡化了责任的界限。硬要把西方人的理论套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很多时候效果并不一定多好。
众多研究发现,养育风格的确是会“代代相传”。这里有基因传递的原因,也有“榜样示范”的作用,但榜样作用往往比基因传递更重要。这或许告诉我们,换位思考以后,如何从自己父母身上“取长补短”,给自己的孩子塑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或许比纠结在自己如何被原生家庭影响,更有意义一些。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