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把“吸收型”的大脑变成“发信型”的大脑,就要有把至今为止所接受或者掌握的“知识”全都舍弃掉的勇气。有没有把至今为止接受的知识和教育抛弃的勇气呢?如果有,那么就有必要且无论如何都要尝试一次,舍弃以往的知识和教育,开始自己思考的过程。具体的方法是,在开始的时候,尽量减少进来的信息量,只针对一件事进行思考。只要持续5年,无论是谁都肯定能改变头脑的构造。要养成独立思考“为什么”的习惯,并且自己找出答案。站在岔路口的时候,需要自己调查和验证哪条路才是正确的。要养成独立思考“为什么”的习惯,并且自己找出答案。站在岔路口的时候,需要自己调查和验证哪条路才是正确的。例如,尝试调查一下自己住宅周围的三个空地。那些懒于成为知性型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对知性懒惰的人,当他们遇到事情时只会想,“这件事,只要调查一下就可以了嘛”。但他们也就是这么想想而已,不会去做调查,更不会思考结果。我在“麦肯锡”时就常常对年轻员工说,“今后的时代,懒于成为知性的人是绝对不能生存下去的”。这也是说给自己听的。用脑袋思考,并且明白了逻辑关系后,大多数的人就会止步不再做什么了。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地思考,就应该能够看明白一点,那就是还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就能知道自己思考的逻辑和分析是不是正确的。所以自己定好目标,并且寻找相关信息是最重要的。
这也就是说,30多岁或者40多岁的人能否成功,在于能不能贪婪地搜寻自己需要的信息。对知性懒惰的人没有真正想要的信息。用脑子稍加思考后就觉得已经差不多了,并且因此得到满足,在这个阶段思考就停止了。然而,对知性不懒惰的人,也就是那种具备攻击型的头脑使用方法的人,反而会从这一点开始,自己进入到实际的调查研究中。结果大多数人得到了和思考的东西不一样的结论。“这个是真的吗?”在你这么想的时候,亲自去调查研究,就会大体明白是真的还是假的。所以,需要的信息不是那些已经出现的、一般意义上信息。而且在对信息进行调研的过程中,那些自己脑袋中至今没有使用过的“领域”就会被开拓出来。
经常想“为什么”非常重要
以我的经验来说,这种训练过程与剑道、柔道以及音乐的练习极其相似。也就是说,练习必不可少。例如剑道,在经过100次、200次反复练习之后,你会渐渐地找到感觉。我觉得,头脑的训练也是一样的。
对于日本人,幼儿园时代的教育是“攻击型”头脑。在幼儿园时代,一般会奖励孩子们提问题。那些问“为什么”的孩子,被人们认为是好孩子。所以在幼儿园的时候,那种填鸭式的教育反而很少见。在某种意义上,日本的幼儿园教育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幼儿园教育非常相似,即使与非常善于幼儿教育的丹麦相比,也毫不逊色。
然而,一旦进入了小学,整个教育一下子就变成了要求学生要记住汉字的书写方法、要背诵九九算术表等偏重记忆的填鸭式教育了。像这样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接受的教育都是形成“记忆型、吸收型”头脑。即使走入社会,也是从前辈那里学习工作的方法,并且只是用吸收型的头脑囫囵吞枣地记住它们。所以,要是想把吸收型的头脑变成想象型、攻击型的头脑,必须要意志坚定地进行训练。否则,是绝对不能改变的。
最初的几年里,要想改变思维方式就要把至今学到的东西全都舍弃掉。把过去所学的东西全部忘掉用英语来说就是“unlearn”。但是,把记忆全部消除、全部清零是很难的。但是不那样做,是无法开拓今后的人生的。剩下的就只能和即将沉没的公司共存亡了。
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们一定要有充分的觉悟,即如果不把企业体制进行根本改变,就不能应对新时代的挑战。不过,大企业很难转换方向。例如,重型机电领域,世界级的大企业是“Siemens”、“东芝”、“日立制作所”、“三菱电机”、“GE”、“Westinghouse”。变化最大的就是我们前面所叙述的“Westinghouse”。“Westinghouse”现在变成了“CBScorporation”,把重电部门卖给了“Siemens”。结果,“Siemens”的重电部门比以前强了一倍,他们还是想依靠大规模来维持生存,一点也没有想改善组织体制。他们的思考方式就是,依靠重型机电和医疗器械(ME)来加强自己的实力。
长期以来,“Westinghouse”一直在和竞争对手,也就是“GE”,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但是“GE”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0年前,“GE”的三大收益部门是服务业、工程塑料以及喷气机引擎。喷气机引擎原本不是他们的主营业务,但伴随着喷气机引擎企业的减少,“劳斯莱斯”、“普惠”以及“GE”就成了三大喷气机引擎制造商生存下来,并且取得了非常大的收益。工程塑料是汽车等机械以及电子设备的零部件使用的工业用塑料。开发了这个的杰克·韦尔奇在“GE”这个重电体制氛围很强的公司中非常辛苦,把一个小小的、不入流的工程塑料部门,变成了一个重要收益来源的部门,并因这个功绩而成为了CEO。另外一个服务业是计算机的修理和维护。“GE”在从计算机事业撤退时,把该部门卖给了“Honeywell”。但是因为有必要继续修理自己曾经销售过的计算机,就只留下了服务网。因为自己已经没有新产品,所以就逐渐展开了给“IBM”的电脑、“NCR”制造的ATM机,以及其他公司的电脑、打字机进行修理及维护业务。“无心插柳柳成荫”,服务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GE的一大收益来源。
就连爱迪生也会大吃一惊的“GE”大改革
1987年杰克·韦尔奇担任CEO的时候,“GE”的三大收益来源是这三个部门。那个时候家电和重型机电领域也早已经不是“GE”的收益部门了。现在的“GE”虽然还保有白色家电中的冰箱和重型机电部门,但一般家电部门已经没有了。重要的收益源是广播领域的“NBC”和金融部门的“GECC”。“NBC”是韦尔奇当CEO以后收购来的企业,“GECC”原本是重型机电部门的项目金融和家电销售的信用卡部门,在收购了证券公司(“KidderPeabody”等)后变成了一个综合金融公司。
也就是说,“GE”现在已经变成了以广播和金融为核心的信息公司。这也会让托马斯·爱迪生在墓中感觉到很惊讶吧。“GE”起初是三个公司合并而成的,其中之一就是托马斯·爱迪生在接受摩根财阀的援助后设立的“爱迪生综合电器”公司。“GE”事业的主体一直就是白炽灯泡,在20世纪30年代占据了美国的60%的市场份额。爱迪生也许会在墓中想到:“我因为发明了灯泡才设立了GE公司,现在连当初的影子都找不到了,完全变成了信息公司了。”(当然,如果爱迪生能活到今天,也许会和比尔·盖茨竞争开发OS系统了……)就这样,“GE”是经常持续变化的公司,不赢利的部门肯定会卖掉。虽然现在还保有重型机电部门,但将来肯定会和“Westinghouse”一样,把这个部门卖给其他公司。
“综合机电制造商”很弱小
让我们来看看日本的制造商吧。“东芝”、“日立制作所”、“三菱电机”都很低迷。在1998年,也许程度不同,但很有可能都是赤字。也不会有“Siemens”那样的,因为从“Westinghouse”购买了重型机电部门后势头更强。虽然这三家企业都在号称是“综合机电制造商”,但现在没有人追求“综合”。在消费者眼里,比起“综合”来,像在AV领域走专业路线的“SONY”那样的,在专门领域走特色路线的企业更有魅力。“SONY”既不生产像冰箱那样的“白色家电”,也没有重型机电部门,更没有产业机电部门。可是,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根本不是问题。消费者在购买电视机的时候只想买最好的电视机,而不会去想什么“连发电机都能生产的公司,生产出来的电视应该更能够安心”。
从这个意义上说,“综合机电制造商”就有点像铺着大理石地面的银行,让人们安心地把钱存进去。不管怎么样,“综合”这样的名字在过去那种让人安心的时代才有价值。可是现在,营业状况好的银行是那种专门在互联网上做电子商务而没有一个店铺那样的银行。即使没有大理石的地面,即使没有富丽堂皇的店铺,但是有“信誉”。相反,现在“综合”已经没有价值了,但还拼命挂着“综合”的牌子,在所有的领域都无所作为。这就是日本综合机电制造商的现状。特别是“日立制作所”和“三菱电机”,在任何领域都没有世界第一的东西,“东芝”还勉强在笔记本电脑和医疗器械(ME)等几个领域保持着世界第一。
现在的时代是,如果不在世界上争夺第一第二就不可能有收益。就像“说起AV机器,就是SONY”那样,在某一个领域,如果一个企业不能让人把这个领域与企业对等起来,条件反射地一提到某领域就想到某企业,就难以生存下去。能生存下去的,只有那几个总是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公司。在某一个领域,如果一个企业不能让人把这个领域与企业对等起来,条件反射地一提到某领域就想到某企业,就难以生存下去。能生存下去的,只有那几个总是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公司。所以,与其去追求综合,倒不如在专业领域突出特色,才会有更高成长的可能性。
不瞄准世界第一就会失速
例如,“SHIMANO”这个公司是自行车零件制造商,在越野自行车等变速器领域是世界排名第一的优良企业。这个公司的利润在绝对额上要比“三菱电机”等综合机电制造商要高。通过这个例子,大家都能明白这个道理。当今社会变化的势头猛烈,这样的社会往往会有一些新的标准。在国内能排第一第二的企业,在金融制度改革后的无国界经济环境中没有任何的意义。在世界范围内,即使是在日本医药行业中排名第一的“武田药品工业”也进不了前10位。所以与其去追求综合,倒不如在专业领域突出特色,才会有更高成长的可能性。
即使是国内的顶级企业,今后能不能真正生存下去也需要打一个问号。即使是国内的顶级企业,今后能不能真正生存下去也需要打一个问号。现在能生存下去的唯一理由是,日本有厚生省(相当于中国的卫生部——译者注)在保护他们。外国开发出来的药品,很难在日本得到认可,要在日本得到认可需要8年时间。所以,日本的制药企业都在很巧妙地利用这段空白,或者和外国的制药公司合作,在国内帮助进行销售。可是在管制放松后,这样带来的好处将会逐渐失去。
化学工业也是如此。在日本排名第一的化学公司是“三菱化学”,然而也没有进入到世界的前10位。今后如何生存下去,谁都不清楚。在化学工业领域的世界版图中,基本上是德国的三大化学公司和美国的三大化学公司,以及英国的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也译为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分足鼎立。特别是德国的公司比较强。
食品行业也是这样。在世界范围内的食品工业中,“雀巢”和“亨氏”以及“GeneralFoods”等巨大的食品公司展开着激烈的竞争。在日本,“味之素”是排名第一的,但因为是在国内封闭的食品行业中走过来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难有竞争力的。在金融制度改革后的时代,“不能在世界舞台上竞争”也就意味着“在日本国内也不能竞争”。这是因为世界顶级公司的顶级商品在日本用同样的价格也能买到。
所以,今后不论什么样的商品,都会像可口可乐那样,最强有力的商品就会成为最大的赢家。今后不论什么样的商品,都会像可口可乐那样,最强有力的商品就会成为最大的赢家。可口可乐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而日本的“初恋之味”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人们的喜爱,但还是没有持久。所以今后那些在世界竞争中不能获得胜利的公司,在日本也生存不下去。
世界标准中也有日本创造的
本来,金融制度改革基本上是指把世界标准导入到日本国内来。所谓的“世界标准”并不是美国的标准。“松下电器产业”、“JVC”有录像带的VHS世界标准,“SONY”在播放机领域也创造了世界标准,还有其他日本企业创造了游戏的世界标准,以及在汽车领域也不断制造出在全世界畅销的车。这就是说,即使是日本企业,也有创造世界标准的能力。世界标准绝对不是外来的,对日本来说,也是有机会的。
在日本成功的商品,在世界范围内,也有被广泛使用的可能性。在日本成功的商品,在世界范围内,也有被广泛使用的可能性。“西铁城”机芯在世界手表制造商中被广泛使用,这个公司用机芯称霸了世界。“卡西欧计算机”的手表“G-SHOCK”在世界范围内也极为畅销。金融制度改革,对日本人而言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蕴藏了大量的商机。
可是如果把金融制度改革当成威胁,如果人们觉得“这样太受不了了,是外国制度来侵略我们了”,那么这种人在今后的竞争中肯定会败北。相反,如果把金融制度改革当成一种机会,认为“创造出世界通用的东西,就能在最大的市场中取胜”的人,能够开创未来的可能性就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