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严酷的现实下,30多岁和40多岁的人,今后要如何生存下去才好呢?答案很简单。未来已经可以看得清楚了,自己现在就职的公司在10年、20年后,不可能突然变得有精神,在一夜之间就能突然好转起来。现在状况不好的公司和不好的行业,今后也只能是越来越不好。在放松管制和世界性的竞争中,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如果不是世界一流的企业,生存下去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在放松管制和世界性的竞争中,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如果不是世界一流的企业,生存下去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即使日本政府想要保护弱小的产业和企业,也无能为力,只能看着他们被淘汰。在这样的时代,现在35岁的人们,到以后退休之前的这30年里,是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他人摆布,然后向神祈祷着生存下去,还是在今后5年内用必死的决心去努力,养成能够应对新情况的能力,即使船沉了,自己也有能力游向对岸。我觉得只能在这两个选择中,做出决断。
具体该怎么做,才能确保自己有体力游到对岸?首先,要学会在小集团中生存下去的方法。这就意味着不是依靠大企业的组织,而是靠自己个人的力量生存下去,例如两三个人一起创业。实际上,即使是在5000人或者10000人的大企业,在具体工作中,也只是和人数很少的小集团一起工作。但是创业和在大企业内部工作的不同点是,一个人必须要做很多事情。
在今天,外包已经非常发达了。因此,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可以不做,交给外包公司去做。这就意味着,人们必须了解只有几个人也能生存下去的智慧。游到彼岸的智慧是,要了解网络的使用方法。所谓了解网络,是指在需要帮助的关键时刻,自己要有能力找到能帮助自己的组织和个人。所谓了解网络,是指在需要帮助的关键时刻,自己要有能力找到能帮助自己的组织和个人。
例如,如果是会计方面的事情,应该找这个人;资金方面的事情,可以找那个人;而法律方面的事情,又有另外一个人可以一起讨论;如果是营业方面的问题,可以请什么样的公司帮忙。重要的是不单要知道这些信息,关键是在需要的时刻,是不是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信息为自己服务。
对电视和报社的新闻持怀疑态度
实际上,这就意味着最终要靠的是人脉关系。但是在那之前,为了要培养自己游到彼岸的能力,就必须要做一些练习,那就是要对包罗万象的事物有兴趣。例如,如果目前为止在公司内部学会的都是如何做会计方面的工作,那么今后就应该不只是关注财会工作,而且要对外汇市场的状况、劳动环境的变化、政治状况的情形、世界的最新动态,以及自己公司的竞争对手的现状等都要充分了解,必须要对广阔的事物领域有兴趣。大部分日本人至今为止只是囫囵吞枣地接受了为了要培养自己游到彼岸的能力,就必须要做一些练习,那就是要对包罗万象的事物有兴趣。公司给的信息,也只靠公司内部的研修进行一些学习,只是一味被动地吸收“NHK”和《朝日新闻》说的事情。我觉得日本30多岁和40多岁的人当中,90%以上的人,都是吸收型的大脑。从学生时代开始,接受的教育理念就是,那些能充分吸收别人给予的知识的学生,就是好学生。他们就像巴甫洛夫的狗那样,头脑的构造都变成了条件反射型的了。这样的人大脑不单是“被动考试型”的,也可以说是“被动受信型”的。可是今后,有必要把它变成“主动发信型”的头脑。要想变成发信型的头脑,就必须具备质问的能力。而成为能够质问的人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森罗万象有兴趣。
我想强调的是,必须要对头脑进行训练。只接受了“吸收型”头脑训练的人们,只会一味地吸收“NHK”和《朝日新闻》的信息,把电视评论员说的那些东西直接装入脑袋里。在至今为止的大量生产的社会中,知识渊博的人被看作是优秀的人,成为了领导者。可是,今后三个人组成一个团队,从事具体的工作时,单纯的知识渊博不会起任何作用。今后是必须发现新机会和运用新工作方法的时代。所以要做别人没有想到的事情,要看别人没有注意的地方。今后是必须发现新机会和运用新工作方法的时代。所以要做别人没有想到的事情,要看别人没有注意的地方。在做别人没有想到的事情的时候,“吸收型”的头脑不会有任何作用。“吸收型”的人只是记忆了别人嚼碎以后分类归纳的信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