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模具型的人”很可悲

2018年10月29日  来源:知性力 作者:大前研一 提供人:lofete998763......

我在采访和讲演时经常被人问起,这个时代的人要如何生存下去之类的问题。说实话,对这个问题给出建议是非常困难的。现在30~40岁的人一直受到的教育是不反抗、不提问、不抱怨。政府因为“安保斗争”时,受到了“婴儿潮世代”的反抗,所以在那以后,采取了怀柔政策。在英语里有“Cookiecutters”这样的说法。在做饼干时,在面团还比较软的时候,把模具压进去,如果是兔子模具,出来的全是形状一样的兔子,文部省一直致力于塑造这样的人。这虽然和当时的需求相一致,在人们认为高度成长会持续的时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那种能在企业大量生产时作为“棋子”容易使用的人才。

接受到这样的教育后,就等于被文部省套上枷锁,对这样成长起来的人说“今后个性和创造性非常重要”、“从公司独立吧,三个人创造一个SOHO吧”之类的话,也只能让他们感到困惑而已。这个时代的人们,自从进入企业以后,是作为大量生产的“棋子”,只积累了职业经验而以,就像他们自己常说的那样,“我进入公司15年了,一直在做会计的工作”,或者“我是技师,只知道生产东西”。在公司工作的人们,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职能被严格地细化,虽然在很多企业有“轮岗制度”,让员工在几个工作之间轮岗,积累各种工作经验,但是这个制度,大多是从45~50岁以后才开始执行。也就是说,做了20多年的会计后,让你去做营业工作。只有很少的企业,让员工在最开始的3年做会计,其后的三年做营销,再最后的三年做开发。也就是说,从刚进入公司开始,就让他们积累不同领域的工作经验。日本企业一开始培养专业技能,等觉得他们能当干部了,才培养他们的综合技能,这就是大多数日本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抬起头来,一个劲地向前冲

然而,不幸的是,30多岁和40多岁的人,现在当干部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了。现在如果让他们三个人组成一个SOHO,做过会计的人可能非常清楚极为细微的账目,却没有做过营销,更别提设计了。而做过营销的人,也根本不懂人事和财务。所谓的SOHO是要自己做所有的事情,但是他们根本没有积累这方面的工作经验。30多岁和40多岁的人因为是“企业的‘棋子’=专业细分化”,在这方面的差距最大,所以也是最为苦恼的一代。

那么,社会对待他们是不是好一点呢?和现在60岁的人相比较,出人头地的机会非常少,很有可能突然就有一天被拍着肩膀通知说“你已经被解雇了”。并且在公司里面,也还不到被当作综合管理人才而接受培养的年龄。再者,现在的企业也没有能力来培养他们了。

现在,我觉得,日本让人前景黯淡的原因是,这些本应该最具活力的世代的人们,已经本能地感觉到了自己的命运。在我们这一代,30岁和40岁的时候,并没有时间考虑将来的事情,就像明治时期的日本人那样,昂起头一个劲地走到海外,一个劲地发展,这是我们当时的心情。我们这一代和上一代在感觉上是“美国虽然很大,但也没什么了不起,绝对能追赶上”。而比婴儿潮又早一代的人,会觉得没有什么是不能做的事情,也不去怀疑什么。而且因为是在战后的硝烟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所以感觉上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追溯到更久远的几代,也就是说65岁以上的人们,因为知道战争的苦难和战败后的贫困,所以在感觉上什么都是值得感谢的,因此他们常常有向前看的倾向。因为是经历了最苦难的人们,所以反而具有很强的忍耐力,反而不怕失败,具有十足的行动力。因为是经历了最苦难的人们,所以反而具有很强的忍耐力,反而不怕失败,具有十足的行动力。不过,这一代的人是现今日本最受惠的一代人,已经进入了安全圈。

我把现在30~40岁前半段的人们,称作“少年Jump一代”(少年Jump是日本一个面向青少年的漫画杂志——译者注)。他们的特征是不论被劝告或者被指责了什么,都会马上回答说“现在这个时候,再对我说这个,已经……”之类的辩解。在他们决心说“重新再设计一次自己的人生”,或者“现在开始挑战一个新事物”这些话之前,他们首先考虑的是“我怎么做才能和65岁以上的人一样,早点滑入安全圈里”。可是,没有那么便宜的事情。不会有像浦岛太郎那样的被烟熏过之后就变成老人的事情。

所以,对着这一代说“从现在开始请学习新的事物吧”。估计只有极少的人可以向新事物发出挑战,而大多数的人则会安于现状不去挑战。现在是两极分化的状态。至今为止,这一代都过着中流水平的生活,今后将会全体贫穷下去。不过,掉入井底后,应该会有几个人跳出来。有些人因为不愿与泰坦尼克号一起沉没,所以就放下了救生艇。不过在放下救生艇的这些人中,有成功胜出的人,也会有在漂流中失去一切的人。

你的公司也许就是泰坦尼克号

对他们提建议的时候,也不能很明确地说:“不要再啰里啰唆地谈论不满了,比起在公司里当行尸走肉,不如自己创业,看看能不能创造出新的可能性。”这是有根据的。例如,如果在5年前,那些在“山一证券”公司上班的人来我这里咨询,对我说公司现在非常腐败,做的事都很奇怪,想辞职自己做投资顾问。假设当时他大概35岁,连续工作了12年,正是人生的大好时光。那个时候,我能对他说“你就独立吧”这样的建议吗?如果问他的工资收入,大概年收入是1500万日元左右。而如果跳槽或者独立,要想得到这样收入的机会非常少。这虽然是个比喻,但作为前提,如果人们现在所属的公司或组织还能生存下去,那就不要给太多的建议比较好。

可是,在如今的日本,“自己的公司还能存续下去”这个曾经的前提都已经成为了问题。很多人已经开始感觉到“也许我们的公司是那个沉没前的泰坦尼克号”。日本的那些所谓优秀的企业,其实都是泰坦尼克号。在前进的路上,肯定都会撞上冰山的。综合电机也好,综合商社也好,综合百货店,综合建筑企业,大家都是全方位的“大舰巨炮主义”,很难转换方向。本来明白自己的船要沉的时候,应该一举逃出去的,但在日本,大家却不那样做。“山一证券”出问题的时候,大部分的社员,都还相信自己的公司没有问题,而等到了最后的那一刻。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包含着这一代的人们在内,在日本的大企业里工作的人们都有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想法,而根本不去想大树也可能会倒下这样的事情。在日本的大企业里工作的人们都有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想法,而根本不去想大树也可能会倒下这样的事情。

我开始从事经营顾问这个工作,是距今30多年前的事情。当时美国的状况和前段时间的日本非常相似。在20世纪70年代前段的美国,大企业也没有解雇什么员工,管理人员基本都是从社内选拔的,如果在“GE”的地方支店工作,光是“GE”员工这个身份,就能当“扶轮社”的会长。如果是“IBM”的推销人员,就会被认为是脑袋特别聪明的人,就可以立刻在各个地区当各个团体的领导。

可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段开始,带给美国战后繁荣的高速成长期结束了,裁员的时代到来了,因此解雇就变成经常性的事情,也出现了猎头这个巨大的产业。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初期,因为日本急速地发展起来,以EzraFeivel Vogel为首的修正主义者开始就日本和美国社会体系的不同展开大量研究。他们认为美国人利用跳槽来积累职业经历,而日本有终身雇佣制度和论资排辈制度,人的一生会在一个公司里工作。实际上,10年之前,美国也是大体相同的状况。人们常说“美国企业的股东很有发言权,企业因此有每个季度都要创造出一定利润的压力”。实际上,这也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出现的现象。在那之前,每半年产生一定利润就可以了。更早之前,只要在一年一次的会计结算期产生出利润就可以了。在美国,股东对企业的发言权变强是因为机构投资者增加的原因。因为个人股东的意见都是毫无章法的,反而是机构投资者更能反映出股东的意向。

就像我在第四章中阐述的那样,20世纪80年代日本和美国的社会体系以及经营手段的不同是表面上的现象,二者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20世纪80年代日本和美国的社会体系以及经营手段的不同是表面上的现象,二者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终身雇佣制度和论资排辈制度并不是日本固有的体系,而是在美国也曾经存在的体系,并且对于日本的企业,这个体系也不是战前就开始存在的。

日本和美国的企业越来越相似

在这个意义上,今后日本的社会体系将会走向何方?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能够预想到未来的状况,日本将会和大裁员之后的美国走的道路极为相似。日本型的终身雇佣制度和论资排辈制度本来就没有。也不会因为是日本,所以就一定有什么特殊性。不过,唯一的不同就是工会。在每个企业都建一个企业内工会,是日本独特的东西。可是,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已经很清楚地看到,日本的企业内工会没有发挥什么作用。虽今后日本的社会体系将会走向何方?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能够预想到未来的状况,日本将会和大裁员之后的美国走的道路极为相似。然“连合”和“全劳连”是有代表性的全国工会组织,但他们也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在日本企业内部,虽然有工会,但也没有和经营管理方作任何斗争。因此,今后每个员工,除了靠个人去和经营管理方作斗争以外,没有任何办法。无论是“北海道拓殖银行”还是“山一证券”,在企业濒临经营危机的时候,工会什么也没做。“现代汽车”在关闭工厂的时候,韩国的企业内工会为了保护成员,一直采取了积极的行动。日本的工会没有那样的能力。工会的指导者们自从进入工会后,大都没有经历过一次劳动争议。虽然设立了斗争基金,并且一直在积蓄着资金,但他们却没有斗争的意欲。在斗争时必须要确立罢工权,但是工会的领导们,不但不知道确立斗争权的方法,而且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为不知道自己企业未来的发展如何,又顾及到如果在可能倒闭的企业内引起大的骚动,反而会让企业真的走向倒闭,所以根本不敢罢工。虽然每个月都征收了几千日元的工会会费,但却什么行动都没有,所以日本工会的组织率一直在下降。

虽然是反复在说,我一直觉得,经营管理这种东西,是世界共通的。所谓的日本企业特有的经营管理,或者美国企业特有的经营管理,根本就不存在。而且我看到的情况也确实如此。因为状况不同,所以就会出现不同的现象。我觉得,只要状况相同,不论是日本的企业还是美国的企业,都会有相同的反应。美国在面对不景气的时候,国内刮起了裁员的旋风,招聘和猎头变得兴盛起来。今后的日本,肯定会走美国同样的道路。美国在面对不景气的时候,国内刮起了裁员的旋风,招聘和猎头变得兴盛起来。今后的日本,肯定会走美国同样的道路。那就是,除了在公司内部升职以外,还有很多的选择。美国企业的工资体系,也是从那时开始的,不论多年轻,只要有能力,工资都很高。而那些只是一味积累工龄的中老年员工,如果没有什么实际的业绩,工资一样很低。如果不愿意,那么就只能离开公司。日本今后也必然会发生同样的事情。而且,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出现了这种征兆。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