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谁都有创建新产业的机会

2018年10月29日  来源:知性力 作者:大前研一 提供人:lofete998763......

不过,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事物并不是一成不变地席卷世界,而是在走向世界后有所改变。例如,汽车是亨利·福特发明的,并从美国传向全世界。可是,德国有“奔驰”、“BMW”和“大众”,英国有“劳斯莱斯”,意大利有“法拉利”和“阿尔法·罗密欧”,法国有“标致”和“雷诺”,瑞典有“萨博”和“沃尔沃”,日本则有“丰田”、“本田”、“尼桑”、“三菱”,它们都各自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汽车虽然是美国文化的象征,但在成熟的过程中,也给予了其他国家各种机会,在各自不同的国家,进化成带有各自文化特征的优良事物。我觉得,在美国发源的东西都具有这样的属性。就像出口到美国的日本车和德国车一样,如果在其他国家变成了好的事物,美国一般也会不加排斥地接收它。

因此,美国诞生新事物的可能性很高,但日本也没有必要沮丧。只要做出比美国还好的东西,那么就能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销售。事实上,美国很适合做突破这种事,但是世界各国都有平等的机会把这个突破改良成更优秀的东西。也就是说,即使不能做新的发明创造,但是谁都有诞生新产业的机会。

即使不能做新的发明创造,但是谁都有诞生新产业的机会。例如,曾经有过一个叫Pac-Man的电视游戏。虽然这个产品最初是由美国“Atari”公司开始销售,并且得到市场热烈响应[制作者是日本的南梦宫(NAMCO)],但是现在的电视游戏全都是日本做的。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美国诞生,但主导权却转移到了日本。虽然Pac-Man是“Atari”在20多年前创造出来的,但只要有10~20年时间,无论在任何领域,就能有追赶或超越先行者的机会。然而最近的日本年轻人,觉得美国文化和美国产品占有绝对压倒性的优势,因此在一开始就有绝望的倾向。如果真这么想,日本就完了。自己必须要有能创造出有日本特色的优秀产品来的这种气概。

不管怎么说,美国特色的事物之所以能够在全球得到认可,是因为各国的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接近了。无论什么国家,只要GNP超过人均5000美元,到达人均1万美元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考虑同样的事情,而且也会做同样的事情。

世代间的代沟越来越大

我们虽然常说“因为是日本人”、“因为是什么什么人”这样的话,但是信息化社会的一大特征是形成了一个超越国界的文化。在孩提时代,我们是听着爷爷和奶奶讲的故事长大的,连玩的游戏都是他们教给我们的,所以文化是通过三个世代之间传递下来的。听着日本的“竹取故事”,并且玩着陀螺、放着风筝,我们这些孩提时代的生活内容都是美国所没有的、具有独特的日本文化的特征。可是,到了看着沃尔特·迪斯尼和铁臂阿童木长大的一代,还有以后的玩超级玛丽游戏长大的一代,以及到了现在,孩子们从幼儿园时代就开始接触互联网,这就使得日本的孩子和美国的孩子,在幼儿时代就开始有了共通的体验。

因此,现在年代之间的代沟比跨越国界的国籍间的差别还大。现在无论怎么向爷爷奶奶解释玛丽和克劳德(《最终幻想VII——降临之子》中的主人公——译者注),他们也不会明白。就这样,在年代之间的代沟扩大的同时,人们身上也显示出了跨越国界的身份属性,那就是共通的文化和价值观。

互联网要从幼儿园开始

还有,到了数字网络社会,从幼儿园时代就开始接触互联网而长大的孩子们,也就是说像比尔·盖茨和斯蒂芬·乔布斯那样的孩子们在世界各地大量出现。在他们身上已经具备了“超越国界和语言的身份属性”。

例如,我因为演讲,要去到诸如马来西亚、意大利等世界各地,携带的电脑有时候就会突然出问题。那个时候就只好请当地熟悉电脑的人给我看看。虽然他们不懂日语,但却本能地打开各种页面进行调整,使得电脑能够正常工作。在显示器上显示的各种操作指示和说明虽然都是日语,但在修理的过程中从来就不问我“那上面写了什么”。对于他们而言,用什么语言写的根本就没有关系。这种和比尔·盖茨很类似的孩子们已经超越了语言的屏障,已经完全具备了以电脑为自己人生的导航工具、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技术。

在日本,如果尝试请前一代人帮助修理电脑,就更能明白我在上面所说的话的意思。这些人,即使操作说明是用日语写的,也不可能前进到下一个页面。这是因为他们不具备打开电脑的OS(操作系统)的能力。所以即使把说明用日语写得多么明白也不可能前进一步。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和前一代人之间已经产生了巨大的鸿沟。

今后随着孩子们的长大,比起听“竹取故事”来,在经历过《最终幻想》和《超级玛丽》等游戏之后,会有绝大多数的人们进入到“WINDOWS”和“JAVA”的世界。玩电视游戏的孩子们一天要玩两到三个小时,而听“竹取故事”顶多一年就那么一次,而且还是靠看漫画书,或者是听老奶奶讲,影响力根本就不能同日而语。通过玩电视和电脑游戏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其头脑中的构造已经和在美国的、在欧洲长大的孩子们一样了。

在1997年的圣诞节,有一件事让我吃惊,《最终幻想VII》在美国竟然卖了100万套。而在此之前,《最终幻想》只在日本才能卖得好,这在游戏界已经是定论了。像《最终幻想》和《勇者斗恶龙》这样的游戏,只有通过一级一级地过关,才能进展到下一个故事的RPG(角色扮演游戏)容易为日本人接受,而在美国人眼里,这类游戏则是“灰暗的”、“没有意思的”,不是特别喜欢。在美国,人们比较喜欢和接受像“超级马里奥”、“刺猬索尼克(又称音速小子——译者注)”等比较明快的游戏。实际上,看一看游戏市场就能明白,在美国,像“ElectronicArts”公司出品的体育类游戏和格斗类的游戏等,重视动作的游戏才是主流,而《勇者斗恶龙》和《最终幻想》卖得都不好。

世界共同的属性正在诞生

然而,1997年出售的《最终幻想VII》在美国卖出了破纪录的100万套,之前的定论因此而遭到了颠覆。这件事情对美国的游戏界人士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在美国,一个游戏能卖几十万套就算是很好的了。能畅销到卖出100万套的作品也就只有“超级马里奥”这样的极少数而已。而像《最终幻想VII》这样价格比较高的游戏作品能卖到100万套是几乎没有先例的。

我觉得,Cross-BorderCulture(跨越国界的共通文化)的进展就如同“MTV”一样。当然,从古代,像火药、造纸技术以及传道士等,很多事物都已经跨越了国界,而比起“纵向型”(历史、世代)的跨越,“横向型”(跨越国界的联络)变得更加强势,而这也是近10年来才有的事情。“MTV”是1981年在美国开设的一个音乐专业的有线电视台,24小时用英语播出宣传片。不但是美国、欧洲,就连日本都已经开始了播出。因为“MTV”的影响,现在已经出现了一种现象,那就是所有国家的畅销排行榜上的曲目都大体相同。例如,迈克尔·杰克逊的“Thriller”的宣传片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多次在电视屏幕上播出,借助“MTV”的力量,成了世界上的超级畅销歌曲。而且,因为“MTV”播出的是宣传片,所以比起音乐来,它的影响力量更大。同时也造就了在宣传片中登场的音乐人和模特的穿着时尚受到追捧成为流行的发起源头,并渗透到整个欧洲境内的现象。刚出道时的麦当娜等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MTV”也带动了各国音乐的相互融合。在欧洲,既有融合了甲壳虫流派风格的、狂放型的英国摇滚,也有温和的、重视曲调的欧洲流行音乐。但是这种传统的地域音乐隔离的疆界已经瓦解消失了。

英国也好,美国也好,已经出现了用欧洲的音乐基调唱歌的组合,也有一些音乐组合在欧洲流行音乐当中融入了硬朗的曲调。这种“MTV”文化在转瞬之间就能渗透到世界各地。

跨界文化比国家更强有力

年轻人的文化出现最初的跨界化、追求相同潮流的现象,是在“MTV”出现的20世纪80年代的初期阶段。然后一直加速,从“MTV文化”演变成“电视游戏文化”,最后延续到通过计算机网络形成的互联网文化。现在这些东西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也许我们应该把它称为“数字网络文化”。

不用多说,在数字网络文化中,不存在国界线。例如,通过卫星从空中覆盖电视节目的时候,不论是在韩国,还是在中国,都能接收到日本电视节目的信号。1991年开始播出的香港StarChannel是最典型的“跨境电视”的例子,覆盖了从亚洲到中东的38个国家和地区27亿人。从那以后,各个国家陆续出现了很多卫星电视台,都超越了各自的国境,推进了相互之间的融合。

不过,希望通过相互融合而得到利益,语言就成了最大的问题。例如,日本的卫星电视台想进入到亚洲全地域,但日语播出就会有界限。所以,最强势的还是英语。在亚洲,第一信息发送基地是中国香港,不过,希望通过相互融入而得到利益,语言就成了最大的问题。第二是新加坡,两个都是英语圈的地区。所以对日本来讲,语言是最大的缺陷。在数字网络文化中,包含着互联网、卫星播放和电视游戏等所有东西,语言的问题是最重要的关键。电视游戏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克服语言的障碍。例如,把日语的软件花上一年时间进行翻译,然后就能制作出英文版来,但却没有了时效性。而不论是互联网的网页还是电视播出,人们追求的是时效性。在数字网络文化中,今后的关键词如果是“时效性”和“互动性”,那么日语这个缺陷将会非常大。

英语虽说是国际共通语言,实际上在世界60亿人口当中,把英语当成母语的人只有3亿左右,当作公用语的人,大概是7亿左右,当作国际语的人,则达到10亿以上。现在,互联网上70%以上的内容都是用英文表现出来的,80%以上的信息是用英语来交流的。在这种状况下,作为信息发送基地的日本,作用几乎是零,完全演化成了一个受信基地。这个现实说明,日本就好像是个黑洞一样,只能吸收而没有发送的能力。能输出的,就只有电视游戏而已。从信息发送量上看,人口只有300万的新加坡已经远远地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在信息化时代,日本根本性的问题在于信息发送能力的衰退。在信息化时代,日本根本性的问题在于信息发送能力的衰退。在互联网时代,英语圈和非英语圈的差距将会拉得越来越大。今后,不但是日本,韩国和中国等国家也将因为这个原因而非常辛苦。当然,在明治维新的时候,我们也是一味地吸收信息,并没有太多对将来担忧。但在那个时候,我们全体接受了“文明开化”的思想,所以才有了相当的进取气魄。而如今,日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这样的心理准备还有没有?

互联网世界中,日本没有存在感

我们可以看一下世界语言的分布,在英语之后,被很多国家使用的是西班牙语。除了西班牙,在墨西哥及中南美全地域都在使用。但是,在互联网的世界,西班牙语则是不重要的语言了。葡萄牙语圈的主要是葡萄牙和巴西,但在这里发生了有意思的事情。前几日去了葡萄牙,很惊讶地发现,在葡萄牙和巴西之间,曾经的主从关系发生了逆转。也就是说,巴西的企业进入到了葡萄牙,现在的状况是葡萄牙成为了进入欧洲的立足点。也就是说在人口众多的巴西,那些成功的强力企业已经把葡萄牙当作跳板,而谋图走向世界。

在互联网时代,是言语决定了存在感。第一位是英语,第二位是落后很多的西班牙语,第三位以下是马来语和葡萄牙语等。日语和韩语是少数派,连前十位都进不去。如果用GNP和经济来看的话,日本现在还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超过世界的10%。这说明,在工业化社会,产品比语言更有分量。

可是,从信息网络社会关键的语言影响力来看,日本语圈能不能有1%的影响力都不清楚。英语、汉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俄语、马来语、阿拉伯语、印地语、法语、德语等十国语言的使用人口都超过了日语的使用人口。在音乐、电视游戏、电影等领域,语言的障碍还比较小,所以日本也走到了比较前沿的位置上。就像最近,日本电影也有一些作品在国际上受到了较高的评价。因此,在创意领域日本也许还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影响力。但是,在关键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方面,几乎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日本就只能像黑洞一样只能一味地吸收,而不能向外发送信息。在不远的将来,肯定会成为相当大的问题。在世界地图中,日本将会完全消失掉吧。前面所说的“具有跨越国界的共通文化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今后肯定会成为这个世界的多数派。文化的跨界化一直在发展,受到跨界文化影响的地域和人群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他们心中的需求,对所有企业来说,是最重要的东西。我觉得,他们的消费动向,日后将会决定世界中所有企业的命运。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日本就只能像黑洞一样只能一味地吸收,而不能向外发送信息。在不远的将来,肯定会成为相当大的问题。在世界地图中,日本将会完全消失掉吧。

融入互联网一代

曾经,我把一些人命名为“任天堂一代”,但是最近,也许在广义上,把他们称作“互联网一代”更贴切。“互联网一代”现在在发达国家10亿总人口中,占了5%左右,顶多也就5000万人。可是,他们在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增加。再过10年,就会达到百分之几十。因为是10亿人中的百分之几十,也就意味着几亿人开始寻求相同的东西,这就出现了巨大的市场。老人和中年人以上的人们的消费行动并不是那么活跃,因此,这些“互联网一代”的需求动向对世界企业来说,肯定会成为最重要的东西。

而且,他们的购买手段和前一代的人相比,也呈现出根本不同的特点。因为都是在“AMAZONCOM”中培养起来的孩子,所以会在互联网上买书。在美国,连住宅都可以在网上下订单。例如,在有名的网络商场“圣达公司”上开店的不动产公司“21世纪”的网页上,开始了一个新的实验,在房间的平面图上,有一个相机的标志,只要点击的话,就能看到从那个角度拍摄的照片等图像。也就是说,从客厅看到的院子的状况、从厨房看到的客厅情况等都可以在电脑的监视器上进行确认。在洛杉矶为我二儿子找公寓的时候,也利用了这个网站。虽然人在日本,但也找到了住宅。而当实际去当地确认房间的时候,感觉和网站上看到的没有什么差别,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去的必要。因为建筑时间和平面图,以及屋子的照片等都包含在内,只要在网络上就能看到,签合同也是没有问题的。虽然不知道房东的可信赖性,不过以往的找公寓方式也就是到实际的房间看一看,也还是不能知道多少。

汽车也是一样,在互联网上购买汽车的人也在增加。和以往全然不同的是,连不动产等大型购买都能在互联网上完成。这样的人的确是在不断增加的,而且在不远的将来,肯定会成为多数派。即使是那些对在互联网上进行大型购物有抵触心理的人们,如果体验了一次,也会因为它的便利而形成习惯。

点击就能买到车、房子和保险

例如,在网络上签约不动产的时候,可以不用到处跑就能看很多处的房地产。而且贷款和火灾保险等手续也可以一并解决。如果银行介入中间的时候,也可以一个点击就能把贷款的方式和手续全都解决了。在网络上,买车也是一样,在办理买车手续的同时,一次性就能完成各种订单、各种保险等工作。这就是典型的一站式购物。

“FedEX(联邦快递)”等国际物流公司也在互联网上提供服务。只用48个小时,就能把任何东西从美国送到日本,而且还可以代理做通关业务,非常便利。不会因为有报关员要求你再提供一份非随行货物的申报单,因此也就不会再发生把已经送到目的地的货物再拿回到机场申报检验的事情。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货物现在在什么地方,也可以打开互联网,敲入自己的货单号,立刻就能明白自己货物的行踪。一旦你习惯了这样便利的服务,就不会再想去委托那些还在按过去的方法工作的报关员。如果是那些依旧沿用过去方法的报关员,就会对你说“这是日本报关用的单子”,“这是美国报关用的单子”,让你在类似的单子上重复地写着诸如住处、姓名、货物的内容之类的类似信息。而在互联网上,所有的信息能够进行文件转换,所以只输入一次就够了。而且,如果是事先注册的会员,由于姓名、住址等已经保存进去,在以后使用的时候,只改变需要变动的地方就可以了。我就是这样,在世界各地买东西的时候,使用“FedEX”卡。只要给了9位数的会员号,就什么都不用管了,剩下的就只需要在家等着就可以了。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打对方付费的电话800-GO-FedEX。

买书的方法和书店都在变

对于熟悉了这种服务的人们而言,以往的那些方式会让他们感到极度不方便。如同学习自动挡驾驶的人不知道如何踩离合器,因此也不能开手动挡的车。如此这般,在互联网中的“AMAZONCOM”上培养起来的孩子们,如果去书店,恐怕他们也不能很顺利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书。如果要在书店找我写的书,是在商业类的书架上,还是在政治类的书架上,或者是在经济类的书架上,是很难让人想清楚的。而在互联网上找的时候,只要敲入“大前研一”就能在瞬间跳出来几十册的书名,习惯这种方法的孩子们,肯定就不会去书店了。

今后,书店是不是有必要把书本的排列方法按照“AMAZONCOM”那样变化呢?现在,书架大都是按照出版社排列的。因此,要想找到自己想要的书,非常困难。如果不知道书名的话,那更是难以找到。

书店的书架按照出版社类别排列,而有些袖珍版的书和新书,则是按照种类来分类的。这对于书店的管理者来说,是非常轻松的,是典型的“供给者的逻辑”。银行也在长时间内依照这个逻辑做事情。汇款和存钱等窗口都不一样,“贷款的业务请去2楼”这样的说明就已经证明了银行是根据顾客的不同目的,让人们去不同的场所办理业务的。最近则采用了账户管理制度,如果客户的存款量达到一定额度的时候,就会有一个专职人员,负责客户全部的事情。这一点倒是从“供给者的逻辑”转移到了“利用者的逻辑”上。诸如此类,我觉得书店也必须变成“AMAZONCOM”那样。

还有更大的潮流是,互联网本身能够把旧有的商业模式进行根本性的改变。现在只要看年营业额达到1兆日元的计算机公司“Dell”和“Gateway2000”就会发现,买电脑的时候,电话订货已经成为了主流。

买卖因“利用者的逻辑”而繁荣

那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如果我们去秋叶原买电脑,就会看到相似的机种在整齐地排列着。即使向店员打听,也不见得就能明白这些机型到底有什么不同。可是,如果给“Dell”和“Gateway2000”打电话,就可以和对方相互交谈,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符合这个需要的选择来。也就是我们西装行业常说的“量身订做”。

继续以“Gateway2000”为例,首先打呼叫中心的免费电话,然后和接线员进行商谈,例如可以向他们要求“硬件的CPU我需要奔腾的什么什么型号,显示器我要‘夏普’104英寸的TFT液晶,CD-ROM要24倍速的。软件请装入Windows98和网景导航者,以及‘莲花’的办公软件套件。”于是,他们会用比较低廉的价格按照你的订单做出商品。只要你接通电源,就能立刻使用了。而且肯定在几周内,就能送达到你家。无须自己到处搜寻便宜的硬件和软件,手里拿着说明书千辛万苦地安装,一个电话就把所有麻烦事情都省略了。

而且,因为省略了所有的中间成本,价格也便宜。所谓的秋叶原,只不过是把过去的那种通过长长的销售渠道而销售的商品,改在大型折扣店中,利用大量进货,大量销售这种方式提供优惠的一种服务。可是,“Dell”和“Gateway2000”既没有营业人员,也没有批发和零售,因为没有中间成本,可以把商品用半价来销售。商业模式本身就不相同。

电话服务的水平能显示公司的实际状态

“出问题的时候,问哪里好呢?”这样的不安是邮购领域中常见的。但是这些邮购公司的电话呼叫中心,都有着明显的改善。当你有不满而打电话的时候,肯定是在你当初购买时,曾经和你联系过的接线员出来为你服务。“Gateway2000”就有3000个接线员,他们所有人的名字都不相同,所以在电话接通时,说出最开始接待的接线员的名字,那个人肯定会出现。这就等于有了自己专属的服务人员,全程为自己服务。

如果习惯了这种方式,“苹果电脑”、“IBM”、“NEC”、“富士通”等这些公司的服务就微不足道了。

我的事务所最初导入了“苹果电脑”的“麦金托什”,当出现故障的时候,给他们的客服打电话,于是出现一个机械声音来“××的情况,请按x键”,按了键后,就会连续不断地出现新的“××的情况……”只是一味地听着机械声,重复地按键而已。连续按了30分钟,也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时觉得如果有个人出来马上就可以讲清楚,因此就觉得很厌烦了。当时实在没有办法,所以就直接给“苹果电脑”的公司打了电话,而且还直接找到了社长商谈。他问我们:“是在哪里买的啊?”我说:“有几台是在‘富士施乐’买的,有几台是在‘佳能销售’买的,已经都联网了。”然而对方的回答是:“请向购买的地方问问看。”我说:“我并不是要求你们公司免费给我修理,而是希望你们回答什么地方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有好几台有问题,而且是在不同的公司买的,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对方回答说:“我们只是把电脑批发给日本的公司,你说的事情我们也不清楚,不过我们和销售公司签署了修理和处理问题的协议,你们只好和销售店进行联系了。”

我因此觉得“这家公司不好”,就将事务所的电脑全都换成了Windows系统了。公司既然生产了电脑,当客户从不同的销售公司买了电脑,在联网出问题的时候,只会采取“没有我们的责任,在哪买的去问哪里吧”的态度也实在是不应该。公司既然生产了电脑,当客户从不同的销售公司买了电脑,在联网出问题的时候,只会采取“没有我们的责任,在哪买的去问哪里吧”的态度也实在是不应该。不过,传统的电脑公司大都是用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客户服务的。

和这样的传统意义上的公司相比,就能清楚地明白为什么“AMAZONCOM”和“Dell”这样的公司能够发展。即使看不见脸孔也能听见声音,而且名字也很明晰。他们非常理解顾客追求便利性的同时,对于邮购的不安心理,所以尽可能准备了万全的对策。互联网覆盖了金融商品、不动产、旅行、汽车等几乎所有的行业,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而在几年之前,人们还在热烈地讨论“互联网真的能生存下去吗?”这样的问题。而现在,在互联网上面的营业额就已经达到3兆日元了。

美国的经济开始活跃起来,股价以年率30%的速度上升,也是这几年的事情。在那之前,美国的经济非常不景气。在1992年的总统选举时,克林顿也是攻击了布什政权在经济政策上的失败而当选的。克林顿政权上台后,过了一段时间经济状况才见好转。如果仔细观察美国经济的实质部分,大部分都是网络关联方面的。那些充分利用SOHO(小办公室、家庭办公室),还有很好地利用了网络的公司都得到了发展。而在日本,创业10年也很难到达100亿日元的营业额,1000亿日元就更是凤毛麟角。可是最近,在美国的成功例子往往是那些创业10年的时候,年营业额就已经达到了1兆日元的企业。

SOHO是电子商务

实际上,SOHO类和网络类的商业是能够对等地连在一起的,而且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大企业现在还在忙于裁员中。在美国的大企业中,那些得到发展的公司,都是通过M&A(企业并购与合并)而发展起来的。“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等大企业之间的合并一直在持续。在企业合并的时候,裁员是不可避免的。至今为止,各个企业都在通过裁员的方式,减少员工数量。现在,企业之间合并后,企业本部变成了一个,裁员就更不可避免。在现在这种大企业极端的裁员风潮中,在大量雇用劳动力的只是那些SOHO和信息网络类的部分企业。

SOHO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长,是因为有了网络的力量。即使没有大企业那样的业务体系,但照样能够借用他人的力量。

就像在“Dell”和“Gateway2000”那里看到的那样,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就没有必要在公司里面构筑所有的业务系统。也没有必要在全国构筑支店的网络。所以,也就不需要什么营业人员。因为可以和那些送货上门的物流业者进行合作,所以,也没有必要自己构筑物流和送货系统。货币的支付,自然会有信用卡和专门负责清算的公司来负责。因为各种行业的企业可以利用网络而互相分担工作,具有最小限度机能的SOHO类的商业就可以在自己公司内部成立并发展下去。

虽然把这样的商业行为称作是“供应链”,但“供应链”型的买卖当中,各种企业浑然一体,从哪到哪是“Dell”,哪个程度是由送货到家的物流业者来做的,哪里到哪里又是由金融公司完成的,都已经分不清了。进一步讲,现在连从哪到哪是顾客,都是很暧昧的了。顾客只要说清楚想要的标准,就可以按照这个标准,在马来西亚的“Dell”的工厂里面,把“夏普”和“英特尔”等各种工厂生产出来的硬件、软件进行组装,作为“Dell”的商品出货,“FedEX”把货送到顾客的手中。归根结底“Dell”这个公司的实体就是把各式各样的企业组合成一体,自己的工作集中在重要的设计以及营销上面。

这样的公司从创业开始,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就可以成长为年营业额为1兆日元的企业。在日本,诞生10年后成长为年营业额1兆日元规模的企业,只有“NTTDOCOMO”一例而已。而且,“NTT DOCOMO”是从“NTT”中分离出来的独立企业,诞生前就有一定的历史。而在美国,最近陆续诞生了很多用10年时间就从最原始的状态迅速成长为年营业额1兆日元规模的企业。不只有“COMPAQ(康柏)”、“Dell”,还有“SunMicrosystems”和生产路由器的“Cisco Systems”、“Oracle”等都是代表。“Gateway2000”虽然没有达到1兆日元,但也是8000亿日元以上。

在美国诞生了大量的充分利用网络的企业。他们实现快速成长的背景之一是,从20世纪80年代前期的里根政权开始,美国逐渐放宽了信息通信领域的各种规章制度。这就使得通信成本大幅度下降。另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消费者的意识发生了变化。

这些企业主要的目标顾客群是在网络上成长起来的人们。他们从10岁左右就进入到了电视游戏和电脑的世界中,他们对电脑通信和互联网有很强的亲近感。这些人现在已经成长为成年人,有了收入,成为最活跃的消费群体。而且,他们现在也已经到了构筑家庭,购买房产的年纪。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网络购物经验非常丰富的他们,对于在网络上买房买车,利用网络对自己的资产进行运用,是没有任何抵触心理的。环境已经营造好了,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企业也已经登场了,顾客也成长起来了,这三个要素合在一起,就能够改变大企业的业务体系。环境已经营造好了,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企业也已经登场了,顾客也成长起来了,这三个要素合在一起,就能够改变大企业的业务体系。而且就连中老年人也在试着改变自己,逐渐靠近了年轻人的工作方式。

这样的变化,带来了现在美国经济的繁荣,但是,我们要理解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成的事情。日本政治家们还在说“只要把不良债权处理好,经济就会好转”,这个观点也太幼稚了。

澳大利亚是领先的网络国家

不只是美国,在爱尔兰、英国、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年轻的网络一代也开始具有了同样的意识,开始了同样的行动。如果以用户的成熟度来作标准,澳大利亚比美国还领先。过去人们对澳大利亚的印象是出卖矿产资源的国家,而如今的澳大利亚是领先的网络国家。国民平均网络的使用量是世界最高的,在信息通信领域已经成了火车头,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澳大利亚成为领先的网络国家,有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环境方面的条件。因为在广袤的土地上只有少量的居住人口,商店也在很远的地方,加之国内的运输网也不是很紧密,即使去了商店也不见得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所以,对他们来讲,只要在网上订货,几天之内家庭配送物流就会把商品送到家里来。这样的网络购物反而是非常便利的,而且也激发了潜在需求。何况还是英语圈的国家,进入互联网的世界根本就没有什么障碍。

第二个理由是教育。人们从孩子的时候就在学校接受了网络重要性的教育,因此他们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电脑和互联网。新加坡和英国等在电脑方面的教育比较先进,因此培养了大量的网络一族。

在前面,我曾经说在互联网时代,是语言,也就是英语能力的如何决定了存在感。“在互联网时代,是语言,也就是英语能力的如何决定了存在感”。互联网上面70%的信息是用英语积蓄的,80%的信息交换使用英语完成,因此在这种状况下,英语方面的信息,对全世界有极大的影响力。在网络发达的国家,这种倾向特别显著,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世界发达国家的生活模式已经逐渐美国化了,日常生活都越来越相近。现在,连意识和思考也开始美国化了。

澳大利亚已经完全是美国化了。在和澳大利亚人交谈的时候,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说的话已经变得和美国人一样了。我经常作为嘉宾去澳大利亚的ABC电视台(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录制节目,澳大利亚评论员问的问题和美国电视台的主持人问的一样,对日本和亚洲的看法以及分析也和美国人相同。他们嘴上说“我们想成为亚洲的一员”,但他们的视点则完全是美国的,因为他们的观点是根据从美国传递过来的信息,加工完成的。这常常让我觉得他们是不是读了太多的《新闻周刊》和《时代》。虽然我经常对澳大利亚人说“要用自己的眼光看亚洲,用自己的经验来谈亚洲”,但根本没有什么效果。对他们来说,最接近的就是那些诸如“CNN”、《新闻周刊》以及《时代》为代表的,由美国发出的信息,也因此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深深的影响。最近,要想说服澳大利亚人,已经变得和说服美国人一样困难了。

加拿大也是相同的状况。我经常去温哥华访问,温哥华的人们几乎不看加拿大电视台的节目。因为能接收西雅图的电视信号,所以大家都看美国的电视节目。多伦多、安大略省的人们,也能接收到越过五大湖而来的美国的电波。因为整日被美国传来的信息包围着,所以他们在意识上几乎就是美国人了。结果在英语圈,因为没有语言障碍,人们能够充分享受美国传播而来的信息。但也因此,加拿大自身的存在感、澳大利亚自身的存在感也已经在慢慢地消失了。

这对于各国的政治领导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麻烦的课题。特别是像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就更是如此。在这些国家主导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最关键的是政府在什么程度上说服国民,和政府步调一致。可是,新加坡也好,其他地方也好,美国传来的信息占有压倒性的多数。如果信息可以从世界各地直接进入,政府针对国民所传递信息的能力,根本就不能和国民直接从世界获得的信息量相提并论。政府想让国民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越过国家的壁垒

反过来说,伴随着英语圈中的信息共有化的进展,越过国家的壁垒,可以说人们的共同文化能够快速形成。这既可以称作是“CNN”文化,也可以称作是“时代·新闻周刊”文化。用过去的话来说,就像是《生活》、《读者文摘》等杂志创造出来的那种文化。用现在商务人士的话来说,是“CNN”、“BBC”、“彭博资讯”三大商业广播为核心的文化。用年轻人的话来说,是以“福克斯电视”和“MTV”为共通基础的文化。用周刊杂志来说,就是《新闻周刊》和《时代》。这些已经成为了英语圈的共通认识。每天和这些媒体接触,并受他们影响的人们,按照19世纪的概念是不同国籍的人,可是他们具有饱含政治意识在内的共通的意识。我觉得澳大利亚也好,新加坡也好,都是亚洲的一员,那么针对亚洲和日本,就应该多用亚洲人的观点。可是,他们只有美国人那样的观点,所以,不太现实。

日本因为语言不通,所以并没有赶上英语圈中共有信息的潮流。我曾经面对商务人士,写过这样的话:“如果只看‘NHK’的新闻,就不会明白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如果只读《日本经济新闻报》,就连日本的经济也不明白了。”我觉得,那些看“CNN”和“BBC”的人们,还勉强算是网民,能追赶上新美国主流文化,但是,这样反而使得世代间的代沟越来越大。在日本,传统的世代只看日本媒体所播出的日语信息,而年青一代已经开始和英语圈共有信息。因此,他们之间在认识上的代沟以及文化上的差异,就会到达相互不能理解的地步。即使是“NHK”的“BS广播”把视角扩展到了世界范围,让大家能够直接接触中国、韩国、新加坡、法国、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国的信息。

自己要持有信息源

可是,“NHK”综合频道带来的世界观,是以那种典型的国民群体参加“歌喉大赛”节目为代表的感觉。可是靠这些,并不能让人明白激烈变化中的日本经济和政治,以及世界的经济和技术等。这些信息对于那些担负未来的年轻人而言,全都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必须要自己持有信息源。我在互联网上,用“pointcast”来查看必要的信息,因此在睡前十分钟就能了解到世界上发生的事情。

如果谈到世代间的问题,现在正好是30~40岁的人们,今后可能会遇到更大的问题。他们接受的教育并没有告诉他们如何应对新时代,而且在年轻时,也没有经历过电脑和互联网。即使用50岁以上人的眼光看,他们也是“被抛弃的一代”。高度成长的社会,把35~45岁的人们和那以上的人们大大地割裂开了。

政治家在选举的时候,因为需要选票,所以大把大把地许诺退休金和福利。其结果就造成了2000~2015年退休金和保险制度将有可能逐渐崩溃。现在45岁的人们,等到退休之时,国库已经是空虚的了。而且,特别是40岁以后的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购买了泡沫经济时的住宅,当花费一生还完了贷款后,得到的公寓或家庭住宅的价值也值不了几个钱。对他们来说,更大的打击是,政府提高了健康保险和退休金以及寿险的费率。因为教育资金和返还贷款等原因,现在最需要金钱的那些45岁以上的人们,要受到的打击可想而知。而55岁以上的人们,就可以被看作已经逃进了安全圈。而过了65岁的人,大概每个月能得到29万日元的退休金。所以最危险的一代是现在30~40岁左右的人们。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