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通过金融制度改革,当我们有了资金运用能力的时候,与其还让政府和企业替我们运用资金,倒不如自己把现金储蓄起来,并且自己运用会更好。这样也容易让大家接受,而且这一天也肯定会到来。英国已经是这样了,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也是如此了。既然日本也决定进行金融制度改革了,如果不能解除国家主导的退休金等枷锁,事情就不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现在,日本人把个人金融资产的30%投入到了寿险中,把剩下的70%存入了银行的定期存款或者邮政储蓄中。可是,定期存款和邮政储蓄的利息之低,世界少有,并且,将来估计也不会上涨多少,没有什么意义。也就是说,在产品构造上,这些都是有缺陷的商品。
首先,如果日本的金融机构不能全部解决发生的不良债权等问题,定期存款就肯定不会成为有魅力的产品,这是它的宿命。现在金融机构的利润率大概在4%左右,其中的25%用于处理过去的不良债权问题。本来,是应该把这25%的利息给储蓄者的,可是,真正给储蓄者的,还不到05%。也就说,在完全处理掉不良债权的5年期间,定期存款在构造上,是有2%以上利益损失的缺陷商品。我们在用公有资金处理不良债权的事情上,已经被强迫负担了很多。在此基础上,定期存款又通过低利息让我们有了额外的负担。
说白了,就是银行是把自己应该负担的债务转嫁给了纳税者和储蓄者,以此维持自己的生存,而他们自己几乎没有流任何血。即使破产了,也会得到退休金,或者即使被国营化了,也可以得到很高的工资。例如,虽然新闻报道的是“北海道拓殖银行”把营业让给了“北洋银行”,但实际上是破产了。但尽管如此,“北海道拓殖银行”的员工们,都得到了退职金,并且新的职位也得到了保障。第二天就在“北洋银行”的窗口,开始做着同样的工作。
像这种救济,是用国民的税金来负担的,真是让人难以接受。“日本长期信用银行”(长银)在国营化的时候,如果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员工的工资和其他公务员一样,那就大错特错了。政府不但不追究他们任何的经营责任,甚至连资本金也没有减少,简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政府不但把国民看成了傻瓜,还要把我们左口袋和右口袋的钱都拿走。
所以,我们应该持有“怨念”来对峙定期存款。
还有邮政储蓄,因为有所谓的“民业压迫论”的说法,所以为了不让邮政储蓄压迫民间银行的经营,邮政储蓄的利息就和民间银行一致了。邮政储蓄是通过财政投资加以运用的,而财政投资是国家用高利借出的,地方为此要支付55%的利息。
也就是说,本来邮政储蓄具有能够向储蓄者支付更高利息的实力,可是,财政资金大多投入到了那些以国家项目名义存在的,但风险极高的组织机构或特殊法人中去了。现在问题虽然还没显露出来,但等到这些机构组织崩溃的时候,恐怕邮政储蓄也会崩溃。还有那些用地方债的名义进行投资的部分,也肯定是由纳税者来返还。地方债一般会收取5%左右的利息。像这样国家收取了5%,支付的储蓄利息却是035%,这就意味着,我们作为纳税者,被拿走了5%,而作为储蓄者,只拿到了035%。这就又和定期存款一样,国民被“左右打了耳光”,国家实施了最大的榨取行为。
不仅如此,最近因为觉得银行有些危险了,大家都认为“只有国家才最安全”,于是现金都纷纷集中到了邮政储蓄那里。可是,负责邮政储蓄的那些人没有能够运用聚集而来的资金的智慧,结果就只能是买国债。如果是国债,在车站前的证券公司,谁都可以买得到。也就是说,所谓的邮政储蓄,就是让国家替自己买本来可以自己去买的国债,而且,还让它拿走了将近2%的手续费。
明白了这个“套路”,就不会有人(储蓄者)买这个东西了吧?在我们抱怨说税金太高等这些不满之前,首先就不应该把自己的资金投入到那种80%的回报都被国家拿走的“缺陷商品”中去。
简单地说,定期存款和邮政储蓄都是不合格的商品。这是因为它对于我们贵重的资产而言,具有构造上的缺陷,所以是不合格的商品。如果想自己的资产运用有利可图,就必须要把我们的视点转到定期存款和邮政储蓄以外的商品上。这对于把资产的70%都投入到定期存款和邮政储蓄的日本人来讲,等于是让他们去做他们从没做过的事情,但如果不这样做,资产就根本不会增值。
那么,最近比较好的,能够让人们进行资产运行并能够获利的商品是什么呢?先从结论说,就是投资信托。至今为止,日本的投资信托的销售,因为旧有的执照制度导致了所有的商品整齐划一,都没有什么意思。可是从世界范围来看,投资信托是最富有多样性的商品。通过金融制度改革,今后,那些瞄准了日本人1200兆日元的个人金融资产的国外公司,会越来越多地从世界进入到日本,参与到投资信托行业的销售业务中来。
所谓投资信托,是那些资金运用的专家(投资信托委托公司)把从特定多数的投资家那里筹集来的资金投资到有价证券当中,并且运用收益返还给投资家的商品。这种商品有多种多样的类型。例如,有只用于比较稳定的公司债券方面的品种,也有把公司债券与股票一起运用的品种,还有只投入到股票中的品种,更有组合了期货以及其他各种金融衍生商品的品种。针对那些想挑战更大风险的人,也有对冲基金在外汇、股票、债券等市场进行买空卖空业务。而那些把资金投入股票的品种中,既有以日本的股票、美国的股票、新兴国家的股票等特定的国家和地区为对象的品种,也有把投资分散到世界股票、债券中的品种。根据投资对象的不同,能够设立出无数的种类来。
从购买的角度而言,因为有这么丰富的选择,所以就有必要认真地学习。特别像日本人这样,因为在资金运用方面,一贯采取的是“放任主义”态度,让自己的资金常年睡在几乎没有任何利息的定期存款和邮政储蓄中,也没有任何感觉,所以就更要加倍努力学习。在资金运用方面,一贯采取的是“放任主义”态度,让自己的资金常年睡在几乎没有任何利息的定期存款和邮政储蓄中,也没有任何感觉,所以就更要加倍努力学习。
在欧美,特别极端的甚至有那种一周就能获得40%回报的投资信托。可是,在俄罗斯危机以后,那些高风险的品种,几乎全都受到了重大的创伤。现在,都暂时性地回到了比较健全的股票和国债当中。如果购买了那样的基金,人们自然对世界局势的关心也会高涨起来。这是因为俄罗斯和中南美的经济直接影响到了自己的财产和利益。不过,慢慢习惯以后,就能找到有很多既能规避风险,又能长期稳定得到7%~8%回报的商品。如果担心外汇变化而造成损失,也能够找到换算成日元回报的商品,即使那样也能获得4%~5%的利益回报。这就比日本所有的定期存款和邮政储蓄都好。而且所有这些商品,都可以随时在互联网上进行购买。
世界的银行和证券公司全天营业
可是,今后的金融交易业务进入了电话和互联网的时代。例如,“花旗银行”是为数不多在日本设立支行的外资银行。最近,即使想开一个账户,也需要等待两个小时,足以证明其人气之高。
就连这么有人气的“花旗银行”,考虑到日本的不动产行业的状况后,判断出在日本扩大支店网是没有效率的行为。所以,采取了缩小支店,以电话银行和网络银行为中心展开业务的方针。
1998年10月,“对冲基金”崩溃了。因为大量抛售美元,引起了日元的升值。那时候,日本人都争先恐后地购买美元。不管怎么说,从长期角度来看,日元肯定会贬值,因此,当时人们的感觉是应该购买美元。对于日本的普通消费者,还是第一次有了这样的反应。根据报道,只是在那一周,就有超过7000个日本人冲进了“花旗银行”的店里,超过5万个日本人利用电话银行打来了电话。这已经证明,就像“花旗银行”期待的那样,电话银行在日本已经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了。为此,他们在川崎站前,新开设了专门的、规模很大的电话呼叫中心,把新入社员全部投入那里。如果人们通过互联网进入到“花旗银行”的主页上,最先出来的信息是“CITINEVER SLEEPS”(“花旗银行”从不休眠)。如果人们通过互联网进入到“花旗银行”的主页上,最先出来的信息是“CITI NEVER SLEEPS”(“花旗银行”从不休眠)。现在世界上的金融交易业务的潮流,已经进入了24小时营业的时代,随时可以通过电话和互联网,直接进行银行业务交易。
到那个时代,像日本银行那样,在日本各地遍布了支店网络,其员工平均收入超过1000万日元,并且他们每天在窗口只需要从早上9点工作到下午3点。在成本构造上,是根本不具有竞争力的。美国银行的工资比较低,虽然升职后,工资会变得很高,但平均工资还算是很低的。因此,日本的银行,即使全部清算了过去的那些负债,但如果不进行大胆彻底的人员裁减、关闭大半的支店并且大幅削减工资,就不能提供和外资银行以及新公司相同回报的商品。
股票交易也是如此。我现在很想知道日本的证券公司是否展开了利用互联网进行24小时的贴现票据经纪业务(低手续费的股票和基金的交易服务),也许还是和以前一样,大都依靠各个支店的那些女职员担当主力吧。
不要轻信“这个很实惠哦”
在投资信托方面,“野村证券”卖的只是野村的投资信托,而“日兴证券”也只卖日兴的投资信托。本来可以从世界上拿最好的信托产品来卖,之所以不这样做,是没有站在顾客立场上考虑问题,而是站在提供者立场上考虑问题。这也是日本金融机构不好的习惯。并且这种不好的习惯,在金融制度改革的今天,也没有任何改变。
大多数日本金融机构都会拼命宣传自己的商品是多么多么地好,例如“现在是金融制度改革了,还是请买我们的商品吧。”可是,当中十有八九是虚假的。日本的金融机构只会站在提供者的立场上,劝诱大家购买对自己有好处的商品。
然而,日本的运用者(顾客)现在还没有锻炼出很好的眼力。所以,一旦被银行或证券公司劝诱,听到他们说“这个很实惠哦”的时候,就会囫囵吞枣地买了股票、投资信托,或者放入定期存款中。这简直是受骗,但这是日本的历史。
那么,外资银行和证券公司就好吗?实际上,外资银行之间也在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还没锻炼出眼力的运用者,如果一下子就去了外资银行,估计也很难遇到值得你相信的地方。
即使是我们刚才提到的“花旗银行”,其实他摆出来的商品,也都是对消费者没太大好处的低利息的商品。对于这样的银行,就需要自己提出要求,让他提供高回报的商品。为此,就必须要反复学习金融商品的相关知识和锻炼自己的眼力。还有,当危险来临的时候,你还要有能全身而退的能力。这就需要你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掌控风险。
最近在日本的金融机构的营业窗口,也能看到他们在卖着一些从国外拿来的商品,实际上卖的只是和他们有合作关系的国外银行及证券公司的商品。和外资的投资银行或者基金公司组成合作关系,并以对方持有的品牌名声为背景,自己做的只有推广方面的事情。因为日本的金融机构觉得自己的产品不太有信用,所以就考虑,拿出像“美林证券”、“摩根·斯坦利”、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等名字,以便取得人们的信任。日本的金融机构现在做的事和日本的百货店推广海外的品牌所做的事情是一样的。
资产运用的诀窍
根据我的经验,资产运用的诀窍,可以大体上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分散。
在英语中有一条谚语,那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入一个篮子里”。如果把鸡蛋放入一个篮子里,当受到重物挤压时,很容易被全部压碎。因此,这就意味着,预先分散到几个地方更合适。虽然有人提出了“5分法”概念,劝人们把资金分成5部分投资。我则劝人们分成10部分。如果你有1000万日元的定期存款,就应该分成10份,每部分100万日元,用于购买不同的金融商品。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即使人们读了许多本书,也不可能完全清楚买哪一个金融商品更好。投资知识是需要自己亲身体验的,否则就难以真正掌握。投资知识是需要自己亲身体验的,否则就难以真正掌握。而且在实施的时候,不能完全听信金融机构说的内容。因为金融机构说的内容,大多是虚假的。最好的方法是,如果有可能,就要尝试确认一下银行员工自己是不是按他向你推荐的那样做的。如果知道这样能赚钱,没有人会不去做的。他们劝说,是因为劝说就是他们的商业行为,而我们去分辨,就是我们的商业行为,这点必须要分清楚。即使这样,最开始的5年,肯定会失败,并且有损失。但是,必须要把这当成学费。除了用自己亲自尝试这种方法磨炼自己拥有相关知识和感觉外,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掌握运用资产的能力。
第二,充分运用互联网。
通过金融制度改革,日本人也能在海外开设银行账户。可实际问题是,因为在海外开设投资账户非常困难。所以常用的方法是,通过互联网和海外进行交易。在互联网上,有一些比较有名的投资网站。进入网站,就能直接购买海外的金融商品。通过熟练使用和掌握网站的功能,就能够走在日本金融机构前面好几年。这样,就可以不被日本的金融机构收取大量的酬金。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基金管理者,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因此,在这期间,互联网对我们来说是绝对必要的手段。
第三,要明确目的,知道为什么而运用资产。
是为了孩子考大学而准备的?还是为了建造自己的房子而准备的?还是为了退休后而做的准备?也许仅仅是为了好玩。针对不同的目的,金融回报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一旦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就会知道哪种产品更适合自己。有的品种每年都会提供资金回报,也有的品种是一直转存储蓄下去。还可以考虑是否把货币转换成其他国家的货币,从而获得回报。
反过来说,就是自己必须事先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人生。这虽然是日本人最不擅长的事情,但如果不能够很好地进行人生设计规划,明确自己想要的人生,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资产运用。
例如,你买了几种寿险,同时也在退休金上投入资金,这就是没有意义的投资行为。寿险和退休金的概念不同,如果不太重视自己余生的生活质量,只要有寿险,其他的家庭成员就可以生存下去,因此就不需要退休金。相反,如果希望活得久一些,并且希望可以享受老年生活,那退休金就变得非常重要,而寿险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虽说人的一生,很难自己预料生死,但没必要在两方面都大量地投入。人的一生中,最忙的、最应该快乐的,是中年时代。这个时候,如果被各种保险和退休金的支付费用牵着鼻子走,度过没有余裕的人生,真是愚蠢透顶了。如果没有这样的思考和认识,金融商品的代价就会变得非常高。
所以,应该早一点考虑将来的事情,使得金融商品能够有互补作用才最好。如果想利用回报每年出去游玩一次,债券品种比较合适。甚至还可以选择那种把每年的利息用现金返还的金融商品。如果希望能在退休时得到较大回报,也可以考虑购买那种一次性支付总价型的养老保险。或者是购买那种在某个年龄段之前是寿险,而在那之后转化为退休金的商品(在美国,GECC推出的“ANNUITY”品种就属于这个范畴)也许更有意义。
如果想在老年时,躲避寒冷的日本,到温暖的澳大利亚生活,就可以事先换成澳大利亚元进行运用,大约能够得到8%的回报。或者如果打算将来让自己的孩子去美国以及英国的大学去留学,现在就应该在当地的银行里用美元或者英镑进行储蓄,以准备将来必要的学费,这就比把钱放在日本的银行里要多出很多利息,而且同时还能消减外汇风险。现在就有一种商品,把老年后在澳大利亚等地休闲生活的费用和在日本的一次性支付总价的养老退休金(SUPERANNUATIONFUND)整合在一起了。
如果是外汇交易,有的人就会介意汇率变动的风险。而在发达国家就没有担心的必要。过了10年、20年的话,汇率变动肯定会小于利息差额,而且从10年期债券利息的角度进行预测,日本的超低利息至少还要持续几年,所以用其他发达国家的货币进行资产运用是绝对有利可图的。
在低利息环境中保护自己
金融制度改革的一大特征是,至今为止只能在日本的银行里开设账户的日本人,今后可以在外国持有银行账户了。为了能够充分利用这一点,就有必要选择利息较高的国家开设银行账户,并用那个国家的货币进行储蓄。然而,因为日本采取的是综合课税制度,如果是为了自己今后的老年生活做准备,就应该选择那种每年并不会产生利息,一直能够储蓄下去的商品。
例如,前面叙述的美国的“ANNUITYFUND”和澳大利亚的“SUPERANNUATION FUND”就不会成为综合课税的对象,即使在迫不得已的时候,也可以随时用契约额的两至三成的低利息取出资金。它们是一种可以针对储蓄者不同生活阶段的现金需求借贷资金的商品。
在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有很多类似这样的金融商品。其中,德国的“环球银行”因为是环球服务,所以并不像日本那样把普通银行、信托银行、寿险、证券公司等分开来。一个银行可以提供所有的服务。所以,他们能提供各个领域的、有特色组合的商品。
通过金融制度改革,日本人第一次能够享受到自由选择金融商品的权利。今后我们要在脑海里建立两个轴线——时间轴和货币轴。努力研究什么商品对自己的人生最有利。简要地说就是人生设计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规划出自己的人生,那么就不能在金融制度改革中得到任何好处。人生设计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规划出自己的人生,那么就不能在金融制度改革中得到任何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