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经常性地酝酿解决方案

2018年10月29日  来源:知性力 作者:大前研一 提供人:lofete998763......

即使是新来的员工,也正因为是新员工,更应该在刚进入公司的第一天就开始考虑“为了让公司更好,该做什么”?不管是不是有机会,三个月以后,起码能尝试做出一份向高层进行说明的策划案。

即使是新来的员工,也正因为是新员工,更应该在刚进入公司的第一天就开始考虑“为了让公司更好,该做什么”?曾经有丰臣秀吉在怀里用体温温暖织田信长草鞋的故事,实际上,我自己也曾经依照这个故事,做过同样的事情。我曾经工作过的“麦肯锡”日本分社(当时叫做东京事务所),曾经想把美国的工作方式直接拿到日本来,但是没有成功。那个时候我就想,如果是我,该怎么做。于是,就利用周末在家的时间把我的想法写成提案,并天天带在身上。

幸好,“麦肯锡”在每月一次的公司内部研修时,讨论了“如何把东京事务所变得更好”这个话题,并且给了我这个刚刚进入公司的人发言的机会。于是在那个场合,我就把我想好的提案拿了出来,得到了认可。当时的事务所长也就此和我进行了讨论,正因如此,我在刚进入公司不久,就能够参加实质上的东京事务所的经营。

“大金”的千叶弘二社长也采用了相同方法。在千叶社长还是30多岁的时候,读了我写的那本《企业参谋》,就想办法联系上了我,并到我这里和我说:“写得非常好,我们公司也应该这样发展下去,希望您能更详细地教教我。”从那以后,千叶社长就经常性地从公司整体的角度考虑问题,把优秀的想法向上司做了提案。

不只是千叶社长,现在成了社长的那些人们,都是在当主任、系长和科长那样年轻的时候开始,说话就都已经像社长一样的人了。并不说什么对公司的不满,也不说一些上司的坏话,而是经常想着“如果自己是社长的话,该怎么办”,并拿出解决方案来。不说什么对公司的不满,也不说一些上司的坏话,而是经常想着“如果自己是社长的话,该怎么办”,并拿出解决方案来。而且,他们的做法和当年为织田信长温暖草鞋的丰臣秀吉一样,时刻在心里准备着,如果能有5分钟和社长说话的机会,自己该说什么。如果不是这样努力,而只是一味地向自己的朋友、直属上司说着对公司的不满,这种人是难以救药的。因为那样做,只会让自己的心情感觉好一点点而已,而对公司则不会有任何好处。如果对那样的人说:“如果有不满,你自己尝试做做看?”估计那个人应该什么也做不了。

从进公司当天就要做策划

组织这种东西,肯定有不好的地方。无论是什么样的组织,只要人们想找问题,就会发现问题会堆得像山一样的高。而且如果人们的思维只局限在改正错误这个层面上,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那样的做法等于人们没有尝试去做好公司。为了创建一个好公司,就必须要积极地面向未来的价值观,从本质上变革公司。实际上,那些好的经营者,以及大胆实行了改革的人们,都不只是改正或者清除什么不好的地方,而是在努力发扬好的地方。即使是公司新员工,也应该站在公司高层的立场上,用心去考虑问题。这也是“麦肯锡”教育新员工的方法。“经常站在公司高层的立场上,想想自己该怎么做!”这种高层管理角度已经成为“麦肯锡”在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方针。但是有一个必要的前提,那就是批判力。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没有批判力的人,即使在有问题的时候也不会太在意。要么不敢质疑权威,要么就是随波逐流,这样的人因为没有破坏力,所以在当今这个时代,也不会对公司的根本性变革作出什么贡献。

要么不敢质疑权威,要么就是随波逐流,这样的人因为没有破坏力,所以在当今这个时代,也不会对公司的根本性变革作出什么贡献。

然而,如果是那些只有批判力,而没有解决问题想法的人,结果只能是会破坏而不会建设,或者自己也将要变得消亡。例如,日本社会党(现在的社会民主党)对执政党的自民党虽然有批判力,但轮到自己做事的时候,却什么都做不了,结果还是自我消亡了。这是因为,他们在40多年的时间里,只会一味地批判,而没有拿出自己该怎么做的想法和勇气。只有批判力,但是如果不把这个批判力朝着积极方向去努力,那样的人只不过是“企业内评论家”而已。这是因为单纯地指出了问题点,并不会产生什么具体的效果,但如果把批判力化作动力并能够提出改革方案的人,就是能让公司有变化的那种建设性的人才。

如果是那些只有批判力,而没有解决问题想法的人,结果只能是会破坏而不会建设,或者自己也将要变得消亡。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反抗家长,在学校也会和老师争论,可以算是批判力非常强的人。但后来因为接受了“麦肯锡”的教育,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被问及“sowhat?”(那又如何?)的时候,如果接不上话,那就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我在《平成维新》、《新·国富论》(都是讲谈社出版)中,虽然大量地指出了日本不好的地方,但并没有像评论家那样只列举了缺点而已,而是详细地阐述了“那么该怎么办才好”的提案和构想。等于是写了可以取代宪法的、新的国家运营理念。

还有,和被称为“桥本行革”的行政组织的改革相比,我提出了更加大胆的、把地方自治都纳入视野的机构改革蓝图。这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其中不但描述了新的国家运营理念,还尝试做成了包括“地域国家论”在内的83个具体法案(讲谈社出版《新·大前研一报告》)。在“麦肯锡”只有能够提出问题解决方案的人,才能得到评价。所以,这自然而然成了我的习惯癖好。而这种思考的癖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习惯。所以,能不能养成思考解决问题方案的癖好,是根本性的问题。

要有做决定的勇气

例如,经营顾问在被那些业绩不好的公司雇用的时候,要对部长、本部长级别的人进行个别访谈。首先在和制造本部长面谈的时候,一般他们会说:“制造就是按照要求,低成本生产,并且按期完成。如果卖不了,那是营业的问题。”“设计部门设计出来的东西都是我们难以制造的,因此,生产成本就变得很高。”如果只听这些话,就会觉得制造本部长没有什么过错,问题似乎是在其他地方。

接下来和设计本部长沟通的时候,一般会说:“我们公司制造技术不好,因此,我们不可能设计出走在市场前沿的东西。竞争对手能够把更复杂的东西用一半的成本制造出来。”“本来,更应该让外部那些有技术力的公司来生产,但是因为内部生产的压力太强,根本不能实现。如果我们公司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组织生产,那么我们有自信能够设计出不输给任何公司的产品。”这个人的说法听起来也对。

最后是营业本部长,他会强调说:“我们公司的制造和设计部门都不行。如果用客户眼光来看,竞争对手生产的东西肯定比我们好。”“我们营业部门每天都工作到深夜,辛辛苦苦地销售产品,而且也把客户需求正确传达给了开发部门,可是开发速度太慢了,而且成本也高,所以卖不出去。”访谈的结果就变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是在这样的相互指责中,公司会被竞争对手夺走大量的市场份额,每年都会形成赤字,并且衰退下去。实际上,大多数的公司都是这个样子。在这样的相互指责中,公司会被竞争对手夺走大量的市场份额,每年都会形成赤字,并且衰退下去。实际上,大多数的公司都是这个样子。

这个时候,那些没有养成那种思考解决方案癖好的人,就不知如何是好了。然而,为了解决问题,必须要做一个决断出来。既然业绩很低迷,首先不可能三个人都正确。要么是把制造部门凌驾于设计和营业之上,让他们负全责;要么就是让设计方也承担制造和营业责任,去卖产品;要么就是让营业负全责,把设计和制作环节外包给别的公司。这三个当中,只有一个解决方案。如果没有能够选择其中一个方案的勇气,这个公司就不能从三者僵持的状态解脱出来。一般来讲,为了从那种僵持状态中解脱出来,就必须要消除借口。松下幸之助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在集团内部有类似的不满声音出现的时候,做到了“NoExcuse”。松下幸之助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在集团内部有类似的不满声音出现的时候,做到了“No Excuse”。例如,因为关联公司的零部件比竞争对手的成本高,就确立了各个事业部门可以在任何地方购买零部件的原则,从而消除了成本高这个借口。结果就使得关联公司也努力去降低成本。等到大家回过神的时候才发现,九成以上的零部件都是从关联公司调配的,因此集团内的制造成本大大地降低了。

能用“so what?”思考吗?

我从开始担任经营顾问到今天的26年间,看到了各式各样的公司。在公司内没有各种借口的大都比较顺利。为了“NoExcuse”,就应该像松下幸之助那样,必须站在公司整体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只考虑自己所属部门的立场,把其他部门看成敌人,作为高层是不合格的。不要养成根据部门进行思考的习惯,应该养成“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要站在比自己高两层的立场上,如果有可能,站在社长的立场上,考虑“sowhat?”。然后就像之前所叙述的那样,这个习惯必须要在进入公司的第一天就开始养成。进入公司后的上班族,肯定会随着企业环境而变化。5年以后,连全身的基因都变了。等到了35岁,想自我改变都不行了。因此,刚进入公司的最初几年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没有失去批判力之前就养成了解决力的人,将来会前途无量。所以,比起那些课本知识,要养成用“sowhat?”去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并且要做出能让公司向好的方向发展的策划案。我觉得,对于新人,这才是最重要的心得体会。

为了“No Excuse”,就应该像松下幸之助那样,必须站在公司整体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解决方案。以上,虽然是针对如何让新人打起精神而写的心得体会,但实际上,这些东西对所有上班族都很有必要。即使是那些超过了35岁的上班族,上面说的这些也很重要。我觉得,如果你能100%否定自己的过去,并且能够全力以赴去实践这些心得体会,就能开创未来。虽然很突然,约定好的年金,现在不能支付了……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