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白领知性-知性力-变革观念,向“知性白领”转型-今天的工作不要拖到明天-全世界都在渴求“知性白领”-向大家看齐的意识害人不浅-挑战者是有利的-活到老学到老+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提升你的附加值-进行自我投资,打开命运之门-你是公牛身上的乳房-觉得“可惜了”的时候,人生就已经输了-“言出必行”很重要+看清实力,努力向上的思考方法-“创业”是通往“知性白领”的近道-用附加价值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水可以卖得比汽油还贵+全球化视角下的公司常识与非常识-昨天正确的事情不一定明天也正确-不要把精力放在“内部作秀”上-经常性地酝酿解决方案+“金融制度改革”时代的资产运用之道-金融知识的多寡使得人生有云泥之差-定期存款和邮政存款是“缺陷商品”+在无国界的数字网络世界中生存-谁都有创建新产业的机会-“模具型的人”很可悲-要培养能够在商业浪潮中拼搏的能力-对知性懒惰的人没有未来-在传统产业机会中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是生是死取决于你拥有的知性体力+知性力II-不要让自己成为21世纪的恐龙-什么才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再忙也要抽出时间给家人-越是认真的人就越有不好的习惯-大家能像开车那样熟练运用新技能吗?-要学会和印度人、美国人一起工作-你具有网络领导力吗?-不要对金钱有偏见-大学教授也不懂金融理财-你在随波逐流吗?-东工大里面有多少学生会乐器?-不要边看电视边吃饭!-要成为有多维思考能力的人-大家都能成为“T型”的商务人士-虽然是东大毕业,但没有被送进监狱就不错了-如果有兴趣就要投入进去-20多岁的人应该学习5个领域的知识-一天要看两页百科辞典-每个人都要学会倒着看历史-在公司里走过的道路是错误的-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不要强迫自己遵循公司陈腐的工作方法-公司是“训练场”,还是“养老院”?-在公司里面,要始终坚持公平无私的立场-大家能在35岁之前创业吗?-在30多岁的时候要有一技之长-只要坚持5年就能干得很好-“社长是这么说的”是推脱责任的说法-公司的人事部门也可以废除-要时刻意识到自己不擅长的地方-40多岁的人要准备被裁员-如果害怕被解雇,就意味着你已经输了-50多岁的人要考虑退休后的生活-退休后,“每天都是星期日”的感觉是很痛苦的-现在尝试演练一下退休后的生活-可以尝试换个住处-最后,你能说“这一生很好”吗?-与其忍耐,不如离婚

全世界都在渴求“知性白领”

2018年10月29日 字数:2393 来源:知性力 作者:大前研一 提供人:lofete998763......

然而遗憾的是,在日本,这种“知性白领”极为罕见。这也许是因为人口的绝对数量比较少的缘故造成的。但对于日本人来说,最致命的弱点就是不能很好地使用英语,而英语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的通用语言。特别是对于服务产业,这是最严重的致命伤。对于日本人来说,最致命的弱点就是不能很好地使用英语,而英语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的通用语言。特别是对于服务产业,这是最严重的致命伤。对属于第二产业的制造业而言,由于作业环节大多是工业产品的组装,因此英语并没有成为最主要的问题。只要三四个部门领导熟悉了机械的使用方法等工作内容,就能够教育部下的工作职员学会使用。可是,“知性白领”的工作内容,往往需要和工作伙伴进行沟通,并且要在全世界范围内促成各个工作团队协同工作,因此英语就是必备的技能了。

之所以说要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资源,是因为如果只是在日本国内的话,并不能产生出附加价值。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电影产业。大家都明白,在日本制作只能在日本本土上映的电影,一般不会有太好的水准。如果把日本人花了1亿日元或者是2亿日元制作的电影所产生的附加价值,拿去和好莱坞集中了全世界的资源和才能,花费50亿日元甚至上百亿日元制作的电影产生的附加价值相比较的话,其差距之大根本不能同日而语。这就足以说明,不论规模大小,所有“知性白领”的工作是共通的。

因此,如何创造出更多数量的“知性白领”,是21世纪日本最重要的课题。然而,不论在哪个国家,人们想要成为“知性白领”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如何创造出更多数量的“知性白领”,是21世纪日本最重要的课题。然而,不论在哪个国家,人们想要成为“知性白领”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在日本,英语成了日本人天生的缺陷,不是一般的努力就能够克服的。而且要想很好地掌握英语就需要有顽强的意志。然而今天的日本青少年,对于自己今后该如何生存下去,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生活,好像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感觉和目标。不过,这是成年人的责任,当然也是日本文部省(相当于中国的教育部——译者注)的责任。

可是,现在已经不是过去那种“政府必须做些什么”的时代了。看今日的文部省,里面那些“必须做些什么”的人都不是有责任心的人,而且他们也做不了什么。正是因为我们把国家的经济运营全都委托给了大藏省(相当于中国的财政部——译者注),才造成了日本金融体系的崩溃,所以今后也不要指望文部省能够对青少年的教育发挥多大的作用。要他们做事情就和要求猫去学“狗叫和鸟鸣”是一样的。从今以后,年轻人、家长、公司等,都需要各自描绘出理想而必要的“知性白领”人物像,然后去努力创造出来。

工作性质不同,工作方式就该不同!

文部省本身所做的事情,只不过还是延续着过去大量生产时代的人才教育模式而已,是惰性的表现。问题就在这里,日本有65%的就业人口在第三产业,可是那些人的心态还是处在工业化社会的第二产业,简单地说就是还处于以前在工厂里面所养成的状态上。工厂里面的从业人员如果不是每天早上在同一时间上班并开始工作的话,就会出现问题。如果A生产线的传送带是9点开动的,而B生产线的传送带10点开动的话,企业就不要进行生产活动了。如果把工厂的心态用标语式语言来形容,那就应该是“大家站在一条线上”、“大家同时做同样的事情”。从业人员只要把心抱成一团展开QC(品质管理)运动,那么产品的质量肯定会得到提升,这就是工厂的特征。

然而,如果是在属于第三产业的出版社展开QC运动,缺页、倒页、脱页等现象也许就会减少,但很有可能出不了好书。如果大家都是早上9点上班,那么出好书的可能性也近乎为零。更有甚者,大家聚在一起唱什么出版社的社歌也不会带来什么更大改善。出版和要求质量均一的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不一样的。为了能出版好书,就要有付出莫大牺牲的准备,培育优秀的编辑人员,发现优秀的作者、优秀的记者、优秀的宣传人员,必须和这些人一起讨论极富创造性的出版工作。所谓的第三产业,就是我们前述的第一个工作类型之外的那些领域。

可是在日本,属于第三产业的公司,其机构设置大体上和第二产业的公司设置没有太大的区别。而在第二产业中生存的公司,又几乎和军队的作风比较相同。例如,生产线、成员、命令、指挥权限、管理限度(SOM)等用词全都是军队用语,而且都不是能够产生知性附加价值产业所需要的语言。

其中,在培养第三产业的“知性白领”时,最为有害的是“职务分管规定”。

这种职务规定对“知性白领”来说却是最大的枷锁和羁绊。在培养第三产业的“知性白领”时,最为有害的是“职务分管规定”。越是优秀的人越忠实于公司规定给自己的权限。这是因为如果忠实于职务权限的话,就能够得到上司的良好评价,工资也会因此上涨。但是,这种职务规定对“知性白领”来说却是最大的枷锁和羁绊。

例如,我依照“职务分管规定”,去区政府取印章证明。按照职务分管规定,只要取回了印章证明就算是完成了这项工作。可是在窗口,我不单是取印章证明,我还要申请居住证明、查询地址变更的申请方法、观察职员的对应态度等等,做我想到的所有实验。并因此产生了把这些懒惰的职员一扫而光、实行电子政务的想法。可是因为做了很多实验,平常需要10分钟的事情结果花了30分钟。迄今为止的工业化社会是非常讲究效率的,所以对于我这种用30分钟时间,只干了10分钟事情的员工,上司肯定会严加训斥说:“你这个傻瓜,磨磨蹭蹭地干了些什么啊,实在太不像话了!”并且我得到的工作评价也肯定会下降。

然而,这种评价的方法并不能培养出“知性白领”。“知性白领”的工作是不能用效率来衡量的,也不能用工作时间或申请休假的次数来衡量的。“知性白领”的工作是不能用效率来衡量的,也不能用工作时间或申请休假的次数来衡量的。可是,第三产业的公司评价指标依然在采用第二产业的东西。在前述的第三产业的三个类型领域中,第一个领域还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评价员工的工作价值。一个小时换了多少床单、制作了多少汉堡包,大体上可以算出来。第二个领域的“知性蓝领”也可以,例如我们看一个技术人员在一个小时里用电脑画了多少张图纸,但是这种方法就不能衡量其中创造性的要素价值了。而到了第三个领域的时候,这种评价方法就不会再有任何益处了。

一般的职务分管规定,实际上就是等级规定,规定了你是什么级别的,并且明确规定在出差的时候可以乘坐什么级别的交通工具。“麦肯锡”里面也有类似的规定条款,但是否遵守则是个人根据实际需要自由处置。如果觉得适当,普通员工也可以乘坐软卧或者头等舱。但是,如果总是乘坐软卧或者头等舱而业绩总是不好,那么这个人就会被判断为工作不得当而遭到解雇。实际上意味着所有的判断都来自于工作业绩。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